篇1: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论原文风格的可译性_开题报告_网
附表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论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系 别:
专 业:
英 语 教 育
指导教师:
作者姓名: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成长于美国,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和西方文化,她具有很深厚的英文功底,同时作为华裔后代的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习俗很感兴趣并有所了解。拥有中西两种文化知识背景使作者具有一种双重身份,这也是汤亭亭写作的一个优势。以女勇士中的“无名女人”为例,作者用地道纯正的英文向西方展现旧中国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原文准确再现了中国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对旧中国女性的迫害,尤其是当涉及么中国封建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时,原文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向西方读者准确明了地传达了信息。
汤亭亭作为文坛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亚裔文学的重要代表。她的作口大多以女性为题材,反映女性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和对男权社会性的抗争,作品中运用或借鉴了许多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可见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汤亭亭凭借女勇士获得全美书评会奖等二十多项大奖。她的获奖引起了美国文学界对亚裔文化,边缘文学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评论,大多数是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评述她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文化冲突等问题。目前,她的作品的中译本甚少,从翻译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她的作品就更寥寥无几了。鉴于汤亭亭本人的特殊身份和作品的独创性,笔者认为翻译原文将有助于对作品做进一步的文学,文化和翻译等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翻译,文体学,文化等多角度相结合来进行实践,探讨如何借助翻译手段和技巧尽可能展现原文的风格,从而论证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原文的风格标记进一步探讨如何借助翻译手段及技巧尽可能地展现原文的风格,从而论证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将从文字符号和文化背景两方面来分析原文的风格,第二部分将在怎样运用翻译手段和技巧体现原文风格这一点上展开论述并进行实践。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论证原文风格的可译性。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搜集相关的资料;接着,整理并筛选搜集和检索到的资料,确定大致的选题范围,通过反复比较资料、研究资料后确定题目;最后拟定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方法及措施:通过搜集、阅读和检索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和指导老师共同协商完成的。
四、研究工作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cuddon, j.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 great britain:w&j. mackay limited, chatham. 1979:663
[2] 郭著章.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a practical course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黄龙. translatology[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4] 罗国林. 风格与译风 翻译思考录[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37.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2:虞美人的反思总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的结构很特别,是由两封信组成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二是学习书信的格式及语言特点。
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要敢于放手,才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还是提炼出了两大问题:一、张国强为什么要写信给柯岩?二、柯岩是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的?然后,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果从整篇文章来看,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但我认为,如果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张国强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就不能理解第二封信的深意,更不能了解柯岩在回信中的那种真诚、委婉、耐心。所以,当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后,我请他们谈谈从这封信中,他们了解到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了解到张国强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他的作文获了奖;有的学生说,他了解到张国强有点自以为是,因为他有了点成绩,就以为别人都嫉妒他;有的学生说张国强看不起人,因为他说别人没什么了不起的。至此,其实学生已经化身柯岩,对张国强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就为学习第二封信做好了铺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信的格式,我让他们去发现,去归纳书信的几大要素。同时,布置了一道作业:张国强收到柯岩的信后,他会怎么做呢?效果又怎么呢?展开想象,并以张国强的身份给柯岩回一封信。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花了较多的时间在内容的分析上,所以缺乏拓展阅读,这在略读课的教学中可以说是比较大的遗憾。
篇3:虞美人的反思总结
《笔的世界》是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和五年级教材的《牙刷的设计》属于同一类型的课。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有了经验的积累,因此,在教学时,学生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很清晰。
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欣赏了不同的笔的造型,用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笔的设计,积累一些平面设计的经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对笔的基本结构,色彩的搭配,书写功能的改善以及相关的附加功能等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设计。作业的专业性很强,作业难度较大。教学中,教师提供了较多的图片给学生欣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动学生一起来收集各种不同的笔,并围绕图片和实物,有主题的进行创作联想。
篇4:虞美人的反思总结
要在备课上下功夫,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参与者,应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 主体,也应该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把过去备课中只关注具体课文的肢解和知识填塞转变为关注学生 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讲台是神圣的,每一个走上讲台的人都肩负着育人的重任,这是一份厚重的责任和使命,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不断地进行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扬长避短,真正寻找一条“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兼顾的教学方式。学习从反思开始,对我来说, 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篇5:虞美人的反思总结
课堂处理还是对自己很不满意:一是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用时太多,当然也与学生预习有关。二是进一步探讨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一环节思路有点乱,怨自己中午修改教案欠充分。三是拖堂,想想说明文阅读方法小结略掉算了,不该讲,当时就下课多好。
范例四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赵州桥,所以为了增强直观形象性,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是为学生范读这部分课文内容,然后用几段生动形象的卡通视频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清楚,设计了6个探究题目,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堂公开课也留下了些遗憾.比如,开始时认为课的容量较大,因此有意无意的加快了速度,并且还删减了最后一道习题,可实际在最后有了些许富余时间,使整堂课感觉起来前紧后松,不够流畅,这在以后的实践中是要努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