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数据库制作考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sql server的基本用法
2. 熟悉掌握asp语言的应用
3. 掌握asp的页面结构和内置对象
4. 掌握asp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和应用
5. 掌握asp 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javascript,并熟悉它的应用
6.制作一个功能完善的考务管理系统
7.能够独立的完成系统策划,系统分析和程序的编写
8.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制作一个考务管理系统,用于从考生报名、产生准考证到录取考生和打印成绩单即对考生考试和录取全过程的考务管理,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有:考生报名,按报名顺序产生报名号;产生准考证号和打印准考证;输入考生成绩和输入录取合格标准;根据合格标准录取上线考生;打印考生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设置系统用户和系统初始化。
三、实验环境
1、windows xp或 windows ;
2、安装 microsoft sql server 个人版。
3、iis 5.0及以上版本和浏览器ie5.5及以上版本
4、macromedia dreamwezver8等相关软件
四、实验步骤
首先:配置环境,安装sql server,macromedia dreamwezver8。
第二:对要做的系统进行构思、策划、布局。
第三:建立数据库kaoshi及数据表:学生信息表(student),用户表(yonghu),考生表(biaozhun)。
第四:建立连接数据库的文件conn.asp,其代码如下所示: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open "provider=sqloledb;" & "data source=localhost;initial catalog=ksd;user id=sa;password=100200;"
%>
第五:制作各个网页并联接所有需要联接的网页。
第六:运行整个系统,查找是否有错误,并进行修改直至整个系统运行无误。
五、实验过程与分析
(一)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现在用计算机来进行考生的管理及考生的录取已普遍存在。因如果用人来进行这项工作将十分烦琐,系统管理员需要划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能保证其正确率。
而用考务管理系统可以简化管理员的工作,还会提高工作的正确率。以下将对考务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1)系统的功能描述
考务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报名管理、考生成绩管理系统维护三大模块。
考生报名管理 包括报名处理、产生准考证、打印准考证和退出系统等4项功能。
考生成绩管理 包括考生成绩录入、合格标准录入、录取考生、打印成绩单和打印录取通知单等5项功能。
系统维护 包括用户设置和系统初始化等2项功能。
用户通过系统菜单执行相应的操作。
(2)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以sql server 作为数据库平台。在sql server 中设计一个数据库kaoshi,其中包含如下数据表。
1.student表
该表用于存放所有考生记录,包括基本数据.表的结构如图2所示。
2biaozhun表
该表用于存放录取考生的合格标准,其中只有一个记录,该记录指出各门课程的最低分和总分的最低分。只有各门成绩和总分都超过这个标准的考生才能被录取。该表的结构如图3所示。
3.yonghu表
该表用于存放本系统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的用户名、密码和级别(只分“一般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两类)。该表结构如图4所示。
六、实验结果与总结
实验中的考务管理系统是经过很多次的测试、修改再测试、再修改才完成的。也就是在多次的测试修改的过程中使我学发现了很多平时上课发现不了的问题,也发现了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薄弱的地方和学的不足的地方。通过实验期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找问题原因、解决问题及进一步完善考务管理系统的过程,我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经过一次独立完成系统给我以后编程打下了基础,让我面对的不再是茫然和无措,而是有条不紊的思绪和完成的信心。所以这次实验对我来说是一笔极大的财富。
当然,在实验中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系统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主要是我对asp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和应用不熟悉和经验不足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我还要在以后继续学习,以求做的更好。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_毕业设计_网
学生姓名 叶
班级 广告s-2
学号 XX07370025
课题名称 公益广告(雾霾)
设计课题的意义和目标
通过雾霾公益广告,引起社会对雾霾的关注,充分了解雾霾的危害,应对
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倡导人们科学生产,保护大气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设计的主要内容 1.《看不见的北京》,尺寸:a0(841mm x 1189mm)
2.《望眼镜中的北京》,尺寸:a0(841mm x 1189mm)
设计的主要特色 1.《看不见的北京》,这张是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北京路标戴上口罩给拟人化。
2.《望眼镜中的北京》,用望眼镜作为创意的出发点,雾霾太严重用望眼镜看远方的东西,拒绝雾霾。
计
划
进
度
第五学期:
十四周至十五周:选题,市场调查,资料收集与素材整理。
十六周至十七周:选择设计题目,收集相关资料,确立设计主题,设计风格。
十六周至十七周:用草图,文字等形式确定设计方案。
十八周至二十周:招贴设计稿用电脑设计制作完成。
二十周:完成作品,上传挂网。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篇2: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悉Win TC或者VC++ 6.0的软件环境,掌握使用其进行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方法。 2.通过运行简单的C程序,掌握C源程序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由学生选择WinTC或者VC之一完成相关实验) 1.运行WinTC程序,进入C程序设计环境。 2.建立工程文件 3.编辑源文件 4.编译、连接
(1)单文件源程序的编译、连接
源程序先经过编译,生成目标文件(.obj文件),然后将目标文件进行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exe)。 如果编译、连接中发生错误,在Message窗口中显示出错信息,修改错误后,可重新编译、连接。 (2)多文件源程序的编译、连接
可以用长的源程序分割成几个文件,分别编译然后生成可执行文件。此时使用Project菜单。步骤: 第一步:有三个文件f1.c、f2.c、f3.c组成一个完整的C程序,分别建立三个文件,将f1.c、f2.c、f3.c三个文件保存到同一个文件夹中(如d: cproject)。 f1.c:
#include "stdio.h" extern a,b;
extern max(int x,int y); main { int e
=1,f=2;
printf("%d ",max(a,b)); printf("%d ",max(e,f)); } f2.c: int a=3,b=4; f3.c:
int max(int x,int y ) {return x>yx:y;}
第二步:构造Project文件,在编辑状态下,编辑一个扩展名为.prj的文件,文件的内容为:
f1 f2 f3
第三步:构造EXE文件,按F9键即将三个文件编译、连接成一个EXE文件,文件名为wang.exe。 如果编译、连接出现错误,则必须进行修正,然后再编译。 5.运行程序
如果编译、连接完全正确,则可以用运行程序。
三、实验过程(依据上面示例,简要描述你使用WinTC或者其它编译器的过程)
篇3:网页制作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mx;flashmx;fireworksmx)等网页设计软件;
三、实验原理
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执行“站点\管理站点”命令,在弹出的“管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新建”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站点”命令。
2)在弹出的“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单击“高级”选项卡。
3)在“站点名称”文本框中输入站点名称,在“默认文件夹”文本框中选择所创建的站点文件夹。在“默认图象文件夹”文本框中选择存放图象的文件夹,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管理站点”对话框。
4)在“管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完成”按钮,站点创建完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开始之前要先建立一个根文件夹,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站点存在自己建的文件夹里,这样才能使实验条理化,不至于在实验后找不到自己的站点。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选项,计算机一般会有默认的选择,最后不要去更改,如果要更改要先充分了解清楚该选项的含义,以及它会造成的效果,否则会使实验的结果失真。实验前先熟悉好操作软件是做好该实验的关键。
篇4: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优秀范文_实验报告_网
实验名称 计算出1000以内10个最大素数之和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if、if…else、if…else if语句和witch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if语句中的嵌套关系和匹配原则,利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分支选择结构。
2、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三种循环控制语句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结构的嵌套,利用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结构。
3、掌握简单、常用的算法,并在编程过程中体验各种算法的编程技巧。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掌握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计算并输出1000以内最大的10个素数以及它们的和。
要求:
在程序内部加必要的注释。
由于偶数不是素数,可以不考虑对偶数的处理。
虽然在1000以内的素数超过10个,但是要对1000以内不够10个素数的情况进行处理。
输出形式为:素数1+素数2+素数3+…+素数10=总和值。
算法描述流程图
main函数:
判断素数: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t sushu(int n)/* 判断素数的函数 */
{
int t,i;
t=sqrt(n);
for(i=2;i
if(n%i==0)/* 如果不是素数,返回 0 */
return 0;
return n;/* 如果是素数,返回该数 */
}
void main
{
int i,j=0,n,m=0,a[1000],x;
/*clrscr;*/
printf("please input a number form 1 to 1000:");
scanf("%d",&x);
if(x==2)/* x=2时的处理 */
printf("%dn",x);
else if(x
printf("error!n");
else
{
if(x%2==0)/* x为偶数时,把x变为奇数 */
x--;
for(i=x;i>1;i-=2)/* x为奇数时,做函数计算 */
{
n=sushu(i); /* 做判断素数的函数调用 */
if(n!=0)/* 对素数的处理 */
{
a[j]=n;/* 把素数由大至小存入数组a[ ]中 */
j++;
if(j
m+=n; /* 统计前10个素数之和 */
}
}
if(j
{
for(i=0;i
{
n=a[i];
printf("%d",n);
printf("+");
}
printf("2=");
printf("%dn",m+2);
}
else for(i=0;i
{
n=a[i];
printf("%d",n);
if(i
printf("+");
else
{
printf("=");
printf("%dn",m);
}
}
}
}
测试数据
分别输入1000、100、10测试。
运行结果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素数个数小于10时的处理不够完善,考虑不够周全。把“+2”的处理做的太勉强。
程序过大,不够精简,无用文字太多。
学习耐心与细心不足,如scanf(“%d”,&n);中的“&”经常忘记。
编程思想不够发散,例如如何判断素数,只能想出2种方式(其中1种为参考教科书上内容);在今后学习中应更多的动脑,综合运用所学。
基本功不够,如清屏clrscr等函数用的不好,有时同样的问题多次犯,给实验课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这说明我的知识不够广,有很多有用但不做考试要求的书中内容没有学好,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就算以后c语言这门课程结束后,也应多看相关东西,多上机练习,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己。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知识不够广泛,如vc++6.0等程序,自己试了好一阵也不会用;说明我电脑水平还是不够,自学能力不够。已会的东西掌握的还是不够好。
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c语言上机实验,我对这个介于人类与非人类之间
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有了一定的体验。其间开心过、郁闷过、无奈过、彷徨过……随着实验的胜利成功与实验报告的胜利完成,有点微微的自豪感使人难忘。感谢高克宁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感谢实验课上小老师们的耐心指点,也感谢我在实验中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伴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高深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自己去挖掘。对c语言,我会更加努力。
篇5:晶体制作实验报告 O
今天,是国庆,是我的旧历生日,也是我开始制作明矾晶体的第一天,家中温度是28.5℃,我用烧杯取100mL的自来水(条件所限,没有蒸馏水),加入约6克明矾,用玻璃棒搅拌,水温27摄氏度,我没有加热溶液。过了约一小时,明矾基本溶完,我又加了0.5克左右的明矾到溶液中,搅拌。半小时后,明矾不再溶解。我将明矾饱和溶液过滤两次后倒入干燥洁净的结晶皿,并将其放入鞋盒中防尘。此时,水温27.5摄氏度。我忍耐下激动,静候结果。
20xx.10.2~3
溶液毫无动静。我开始焦躁。我怀疑是否溶液不够饱和,导致无法结晶,最终,我决定再等一天。这两天室温在28~29℃之间。 20xx.10.4
今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如往日一般,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打开鞋盒盖,但今天是与众不同的,清水般的明矾溶液不再死气沉沉,结晶皿里结出了十一颗玲珑剔透的晶核,全是八面体,边长约三毫米。他们被我用镊子取出,我把溶液过滤并加多了溶液,把晶核放回。继续防尘防震。水温28摄氏度,室温28.5摄氏度。 20xx.10.5
晶核长大了些,边长约五毫米
20xx.10.6~15
晶体因溶液不够饱和而溶解,我配臵了三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10.16
这次我配了两杯溶液,一杯放在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至51摄氏度。另一杯如往常一样,不予加热。
10.17
有一杯结出了晶核,水温为27摄氏度,这杯是常温的 10.17~24
晶体继续在饱和溶液里慢慢成长,此时经历万难留下了三颗。 第一颗长约为1.1cm,厚约为1cm、 第二颗长约为0.8cm,厚约为0.4cm、 第三颗长约为0.7cm 宽约为0.5cm
篇6:维动画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三、实验仪器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目录
1. 认识操作界面
2. 物体模型制作基础
3. 放样建立模型的使用
4. 曲面建立模型的使用
5. Poly建模的使用
6. 材质编辑的使用
7. 灯光的使用
8. 基本渲染器的使用
9. Unwrap UVW贴图的使用
10. 动画基础
11. 动力学系统的使用
12.骨骼的使用
13. 粒子系统
14. 使用脚本编写动画
15. Video post的使用
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规则。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袁必须人人亲自动手实验,但反对盲
目乱动,更不能无故损坏仪器设备。
这是一份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自我学习资料袁它将记录着你在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和学习成
果。请你保留下来,若干年后再翻阅仍将感到十分新鲜,记忆犹新。它将推动你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实验一
一、实验课程名称
三维动画制作
二、实验项目名称
认识操作界面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认识熟悉3ds max的操作界面。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认真学习界面上的每个菜单命令。
五、主要仪器设备
高性能计算机
六、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安装3ds max软件。 2、注册3ds max软件。 3、翻译3ds max界面菜单。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心得
1 运行下载的3D Max
2双击安装后会出现一下画面
3点击 Install
下一步会出现下面画面
4
之后会出现
5按照上图点击后会出现
6
不用选择直接之后会出现
7选择next下一步后会出现
点击Next 下一步就好了,
8
按照上图填完后点击next下一步后会出现
9不用选择直接点install 下一步后会出现
10 不用管它这里是在安装中,安装完成后会出现view the autodesk 3ds max 20xx readme
11 点击finish就可以。
接下来是注册了
1 双击安装后的
3D Max 2双击运行后会出现 3点击后会出现
4双击点开3D Max压缩包,将里面的xf-a20xx.exe
文件双击运行后会出现
5继续第三步,点击next后会出现
5按照上图所填后点击next下一步后会出现6点击finish完成后就可以了,下运行就可以直接使用了以后不会有问题了。
篇7:汽电专业课程实验报告_毕业设计_网
一、 实验目的
1、在宝马电气箱上,利用数字式万用表,连接出以下串联电路,并测量完成填空(见任务二)。
2、进一步强化数字式万用表直流电压、直流电流和电阻档的使用。
二、 实验设备和器材
1、宝马电气箱
2、数字万用表
3、导线若干
三、 实验原理(原理表述、实验设计)
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测量和计算出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
1、在电器箱上,将一只灯泡与一只电阻串联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
2、在这个串联电路中,选取五个关键的点15脚、6脚、16脚、17脚、31脚。
3、用万用表的直流电流档测出6脚、16脚两点之间的电流,直流电压档测量15脚和31脚之间的电压。
4、按任务2的要求测量和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大小。
四、 实验步骤与数据记录
1、通电前,万用表电阻档测量r12、rh2的电阻值,并记录下来。
2、按如图所示电路,利用数字万用表直流电流档,将红表笔、黑表笔分别连接在6脚和16脚之间,通电测量流过负载的电流i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3、用数字表直流电压档测量15脚和31脚(ub)、15脚和6脚
(r 12两端)、16脚和17脚(r h2两端)的电压,并记录下来。
五、 实验分析与总结
电压ub, ur12和uh1之间有什么关系?
ub=ur12+uh1
分别测量r12和rh2电阻值,并验证计算值,结果如何?
测量值r12=8.1欧姆,与计算值相等;rh1=3.5欧姆,与计算值
不等。
灯泡的亮度与任务1中的灯泡h1亮度进行对比如何?为什么?
灯泡亮度暗一些,因为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电阻。
评语
评分 指导教师
篇8: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设计范文_实验报告_网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具:
相关的图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模式:
三段五环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预习作业
1、深读课文,说说施密特博士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2、从这些行为中你认为施密特是一位怎样的人?
3、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
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但是很多人为了他热爱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芝加哥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看看他是何以生命为代价完成那份——血染的实验报告。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出示视频材料)
——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师: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他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施密特博士用它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但不幸的是实验中他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那他会怎样做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单位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来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任务中的问题。
1)、深读课文,说说施密特博士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2)、从这些行为中你认为施密特是一位怎样的人?
3)、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
2、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讨论的问题。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解析上述问题,并从读文中悟情会意。
(1)“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2)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3)“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4)“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
四、质疑解惑:
同学们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五、情感升华
1、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人世,他走的那么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是那么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这份血染的实验报告,你想对施密特博士说些什么?
2、此时我们非常难过,一位科学家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又感到欣慰,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科学财富,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对他的崇敬之情齐读文中最后两句话。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科学工作者为了造福于后代,不惜一切甚至生命。卡尔施密特博士只是其中一个,还有许多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牛顿、居里夫人、布鲁诺等同学们课下读读他们的故事,相信你的心灵再次会受到启迪和震撼的。
板书设计:
蛇毒研究
血染的实验报告 科学事业
挽救生命
教学反思:
本节是《血染的实验报告》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在“三段五环”的教学模式下,轻松愉悦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体会到了老科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的无私而伟大的奉献精神。这篇课文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记叙的是施密特博士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巨痛,在5个小时里认真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应,最后献出了生命。这件事反映了施密特博士认真求实的科研品格,赞扬了科学家为了科研事业,为人类健康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我的教学反思有如下几点:
一、预习前移、导学指导
我在课前的前一天,提前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围绕“预习作业”做一个简单的预习,将预习目标具体化。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体现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也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完整呈现,通过问题和习题细致有序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二、课件运用恰当
在教学中,我课件出示南美洲毒蛇,让学生说说看到蛇后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毒蛇可怕与凶猛,为下文学习施密特博士被蛇咬伤后忍受着极端的痛苦做个铺垫。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看出蛇给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积极探索的欲望,课件的展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探究真实有效
学生因为提前预习了,对课文内容重点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小组长带领大家交流探究时,能够按照平时的训练,切实有效的完成合作要求,在此期间,我在学生中间巡视,做过细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差学生,了解他们在自学讨论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把自学中自学讨论所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抓到手,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这一问题学生认识的不是那么深刻,我就决定展示点拨环节解决。
四、抓重点词、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在学生进行交流、质疑、点拨阶段,我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在肯定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之时,继续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子的理解,通过读与思相结合,采用了引读、评价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蛇的凶猛,令人恐惧,来体会施密特博士所受的巨大痛苦,从而感受博士为了科学事业,为了人类的健康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有着坚强的毅力与伟大。
五、质疑解惑,注意生成,情感升华。
在质疑解惑环节,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被蛇咬了之后会不能动弹?被蛇咬了之后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来回答,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没有科学根据,因为我在上课前预想了课堂的生成,查阅了资料,就向学生讲授:毒蛇的头呈三角形,尾部较粗短,色斑较鲜艳。当人不慎被毒蛇咬伤后,蛇毒通过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伤害人体。血液循环中毒局部疼痛剧烈,肿胀明显,并迅速向肢体近心端蔓延,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以致死亡。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也指导了学生不科学的方法,用嘴吸的时候,一定口腔里不能有破损,另外补充了另几种方法。在情感升华环节,再次对文本进行了感悟,并使文本得以升华。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对上好语文课多么重要,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一,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二、在课堂中,我们必须能对学生说的话,进行评价与总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进而发现了自己的评价性语言不是那么的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完善,还要不断的努力。继续多读书,多钻研教材,进行继续教育的再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继续深层次的进行“三段五环”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也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
篇9:怎样设计与改进实验报告书_实验报告_网
一、设计与改进实验所应遵循的原则
设计、改进实验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为“改”而改,也不是标新立异。因而,设计、改进实验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实验的改进或增补,应是严格遵循大纲的要求,不能“超纲”,也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教材是教和学的依据,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衔接紧密,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实验的编排是这一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的设计与改进,应首先明确该实验在教材中的作用。增补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化学原理的说明,增补与改进均应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违背教材编排科学性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实验安排的时机也应有机地溶入教材的整体之中。
(二)遵循实验教学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优秀的教材在实验教学编排上也应自成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如对仪器的认识、使用是由简到繁、渐次增多;各种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由教师示范到学生逐步掌握应有计划的安排;又如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的;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自己设计实验习题更应在有一定知识及技能积累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进行实验设计与改进,必须遵循实验教学自身的规律性,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就会适得其反。例如,对初中化学的增补与改进实验,宜装置简单、原理涉及单一,操作简便,随着学生接触的实验多了,化学知识更丰富了,再逐步提高实验的综合性和复杂程度。
(三)实验的设计与改进,要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前面已经论述过,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其重要作用还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目前课本上的大部分实验虽都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但多数是验证性实验。而探索性实验是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出发,将实验变成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亲自探索新知、亲自实验,去认识化学概念和规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初步训练。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尽量设法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例如在初中可设计一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形成分子的概念及认识分子的性质。
(四)实验的设计与改进应考虑教学法的因素
实验的设计与改进应符合教学法的需要,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新课的讲授往往以单独的实验为宜,复习课则可设计,增补综合系列实验,以实验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如卤素性质综合实验等。并进实验课的设计应注意如何把演示实验简化,使之仪器简单,需时少,易成功,无危险。一般一节课只应安排2~3个实验。
(五)力求仪器装置简单、效果明显、直观性强
实验现象应使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仪器装置简化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便于观察。当简单性与直观性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直观性的需要。
(六)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改进需时较长的实验
演示实验是为配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时间过长会影响知识的讲授。为保证实验在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师应探究实验原理,寻找最佳反应条件,研究反应物的数量关系和形态,考虑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提高实验成功率,使实验准确及时完成,是实验改进的重要课题。
(七)确保安全,防止污染
中学化学涉及一些易燃、易爆、腐蚀性强及有毒气体逸出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确保学生的安全,防止中毒及污染也是实验设计与改进的重要课题。这可从改进仪器装置,增加防护措施,提高实验技巧等多方面加以研究。
二、实验设计与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一)革新设计思想,巧妙构思
实验的设计与改进,本身是一项研究,是一种创造。不墨守陈规,是革新与创造的精髓。因此,成功的实验设计与改进,来源于立意的创新、构思的巧妙。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上,有较广博的知识,要熟悉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实验方法,要了解国内外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动态。下面介绍的几个实验是近年来中学化学实验改革的成果,都很有新意。
1.一氧化氮气体简易发生器
由于一氧化氮气体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一氧化氮气体的结论。而改进的一氧化氮气体简易发生器(图16),利用一氧化氮气体不溶于水的性质,用稀硝酸盛满整个试管而将空气排出,避免了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可能。并将一氧化氮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融为一体,即可清楚地看出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打开橡皮管夹又可演示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同时避免了二氧化氮气体污染空气。这一实验改进,构思巧妙,装置简单,直观性强,具有新颖性。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用锥形瓶或集气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将瓶口用胶塞塞紧。取粗铜丝打磨干净后绕成螺旋状并插入一个与瓶口合适的胶塞中。手持胶塞将铜丝加热,离开火焰后表面要确实看到生成黑色氧化铜,趁热插入瓶中,铜丝由黑色瞬间被还原成光亮的红色,可重复做2~5次,倒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混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这是对原教材中实验的改进,仪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明显,易于观察,且减少了一氧化碳的逸出。
3.吸氧腐蚀实验
本实验为增补课本实验空白而设计。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吸氧腐蚀有电流产生,是电化腐蚀,加强对吸氧腐蚀机理的认识。
实验装置如图17,将废钢锯条用砂纸打亮,从中间折断,溶液呈微酸性,pH值为6。
实验时,每从导管鼓入一次空气流,即可看到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明显的摆动。此实验装置简单,材料易得,操作方便省时,现象明显,并可连续使用。
4.焰色反应效果改进实验
碱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实验,现行教材是用铂丝蘸取检测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由于铂丝蘸取溶液很少,焰色反应很快消失,学生不易看清,特别是用蓝色钴玻璃观察钾更困难。
若改用同时点多盏焰色反应灯,能长时间观察金属的焰色反应。可废物利用将青霉素药瓶制作成焰色反应灯。由于酒精灯用乙醇做燃料,而乙醇火焰带黄色,对焰色有严重干扰。将燃料由乙醇改为甲醇,在灯芯上撒放少许粉状检测物,再用深色竖板做背景衬底,点燃灯芯,可观察到鲜明的被测元素焰色反应。
用滴管往小瓶内加入甲醇溶液不超过2/3容积,放入灯芯即可使用。由于点灯法增大了火焰的可见度,用甲醇做燃料,大大降低了对焰色反应的严重干扰,即使观察钾的焰色也不必用钴玻璃。灯芯上添加检测物后,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使用。小瓶上要贴有标签,并设置瓶盖(可用眼药瓶底部)。
(二)采用其它学科的实验仪器和方法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成为科技进步的明显特征之一。化学实验也不再是传统的自我封闭的体系。一些其它学科仪器和电子元器件已成为广泛通用和普及的了。根据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原则和方向,引入一些新的仪器或电子元器件,对革新实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的一些实例,也出自各地教师的研究成果。
1.化学实验中发光二极管、三极管、音乐集成块、压电陶瓷发声器等的应用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电子器件,具有耗电省及灵敏度高的特点,利用若干发光二极管和小功率晶体管可制作简单的直流放大电路。利用输入电压的变化,经放大后,能使不同数的发光二极管依次发光。用此装置可证明不同溶液导电能力的差异。由于不同溶液导电能力不同,输入电压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此时发光二极管发光的个数也不同,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溶液导电能力的差异。
“水的电离度受温度影响实验”,“金属活泼性实验”,“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溶液的中和反应”等实验均可运用上述装置。目前,各地推荐的实验改进、教具改革成果中,很多项目使用发光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器件。这不仅使实验现象直观、鲜明,也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2.利用投影器做化学投影实验
在简单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一般都可以利用投影器投影。实验现象被投影放大后,使一些只有细微变化的现象,变得易于观察,使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看清。由于投影实验只需在较小的器皿内进行,还可以节约药品。实验投影的方式分为竖直投影和水平投影两种。竖直投影时,银幕上得到的影像是侧视实验的效果;而水平投影时,银幕上得到的影象是俯视实验时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所做实验在观察上的要求来设计投影的方式。水平投影一般在结晶皿内进行,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电解铜等实验均能得到较好的效果。竖直投影实验,一般在扁平投影反应槽内进行,可用于金属活动性比较、原电池、胶体电泳等实验。
(三)从探索最佳反应条件上改进实验
实验的研究与改进,一种是新的构思、新的设计,另一种则是对原教材中那些反应条件不易掌握,反应时间较长,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加以改进,使之更适合教学需要。这还包括原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无可挑剔,但结合本校具体条件做起来不尽理想的。在不改变原设计构思的情况下,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探索最佳的反应条件,因为化学反应的发生与进行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首先是决定于反应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相互间的作用,其次还要受到外界多种因素与实验程序的影响。因此,化学反应条件的研究与控制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与程度和实验现象的鲜明与准确的客观因素是众多的。常见的客观条件有反应物的浓度、用量的配比、纯度、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反应体系的压强、温度、光照及溶剂,反应介质的pH值,实验的程序,电化学反应所需要的电流强度与电压等等。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反应条件的研究
为得到光泽性好的块状金属铜是改进本实验的目的,关键在于研究最佳反应条件。
首先要解决的是木炭和氧化铜的用量比,理论上,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是1∶13.3。但若按此量,木炭的用量实际上会不足,因为试管中的空气会消耗一定量木炭。因而木炭用量要比理论值偏高,实验证明,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以1∶10至1∶12为宜。反应物的总量也会影响实验效果,太多、太少均不好,如用15×150mm的试管以1.6克为宜。反应物颗粒要细,混合均匀,适度压实,使颗粒间紧密接触,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另一课题是研究反应温度及灯具,由于本实验是固相反应,要求使用高温灯加热,最宜控制掌握的是使用加铁纱网罩的大火酒精灯,还要考虑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开始发红,猛烈燃烧时应及时撤走酒精灯,便于观察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
2.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反应最佳条件
当原实验给定的条件不详,效果较差又无文献可查时,应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进行研究。正交试验设计法,简称正交法,它利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对那些受诸因素影响的实验,要想获得最佳反应条件,如果盲目试验,不仅增加试验次数,延长周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有时还会因试验次数多得惊人以致无法进行。使用正交法能从众多的不同条件搭配中,选出少量的最具“代表性”的试验,并能对影响试验结果的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给予定量的估计。正交法是一种科学方法,一项科学试验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外,采用科学方法也是试验成败的关键。
(四)采用代用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专用仪器
由于学校条件,实验室设备及经费的限制,使部分学校不能按质按量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因地制宜采用代用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仪器,是一项大有作为的研究课题。现举几例说明。
1.用红磷做“自燃”实验
白磷剧毒,易燃,一般中学不具备保存条件。但若将一般实验室中易得到的红磷转化成白磷做自燃实验,不但补足了教材中应做的实验,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取红磷2克装入大试管中,把10厘米长的滤纸条卷成螺旋状装入试管中,配上有直角导管的胶塞,并将导管插入盛有水的试管中。加热红磷,红磷升华为磷蒸气,被滤纸吸附。停止加热,换上无孔胶塞(此时红磷已转化为白磷),待用。实验时,用镊子夹出纸条,白磷遇空气即燃。
2.为引出催化剂概念而设计的实验装置
原教材中为引出催化剂概念而设计了三个实验,很费时间。现在用一个自制的简单仪器,可使三个实验用一个连续的实验代替。
仪器如图18。A为自制弯曲试管,B为氯酸钾,C为二氧化锰。实验时,首先加热二氧化锰,检验无氧气放出。再加热氯酸钾至熔化,有氧气放出。移开火焰,使试管直立,二氧化锰落入加热的氯酸钾中,检验有氧气迅速放出。此实验由于简洁,有利于概念的引出,已被选入北京市的新编教材中。
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
用托盘天平称量实验备用的烧杯的质量后,把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慢慢地向烧杯里倾倒,让学生观看天平指针发生偏移。这一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易成功。分析原因,有时是由于实验室的天平被腐蚀而不够灵敏所致;称量与感量不匹配等。如用250毫升烧杯称量二氧化碳和空气,其质量差是0.1705克,如果用感量0.2克的天平则指示不出明显变化,所以应当用再大一些的容器。再有集气瓶的体积也应与烧杯的体积相匹配,集气瓶的体积应等于或大于烧杯的体积,容器是否干燥也很重要。为了提高演示成功率,可改成一种自制天平。将悬有两个纸袋的杠杆支架起来并保持平衡,将其悬挂在铁架台上。用大烧杯收集满二氧化碳,然后将二氧化碳慢慢倾注到一端的纸袋里。杠杆失去平衡时,再向另一端的纸袋里倒入二氧化碳,杠杆又恢复平衡。本着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精神,可制作多种实用的仪器。如用废牛皮纸信封做成漏斗,再涂以蜡或树脂涂料实用且不易摔碎。用易拉罐,有机玻璃、泡沫板,聚光电珠等制作高亮度丁达尔现象实验器,实验现象十分明显;用135胶卷暗盒制作的酒精灯增温护焰罩,能使酒精充分燃烧,焰高是原来的1.5~2倍,处于半气化状态,加罩的酒精灯适用于木炭还原氧化铜、甲烷制取、焰色反应等高温实验。其它一些代用品或废弃物如输液管、塑料瓶等均可派上用场。
4.液封除毒气化学仪器的自制
在中学化学课本的演示实验中,有一些实验会产生污染物,对师生健康有害。如二氧化硫、氯气等,可在现有仪器的条件下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加安全,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图19中的液封集气瓶,可进行多种有害气体性质实验。
使用代用品或制作简单仪器,应力求操作规范,并应向学生说明规范实验的内容。做到既增补了因仪器、药品不足而减少的实验,同时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技能。
篇10:酸奶制作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对酸奶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在生产现场将科学的原理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
酸奶是以乳为原料(或加入蔗糖),杀菌后经乳酸发酵而制成,且具有细腻的凝块和特别芳香风味的乳制品,也叫酸凝乳或酸牛奶,是发酵乳制品。酸奶可以是牛乳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发酵,也可以经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瞬时灭菌后,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现在生产中采用将原料乳灭菌后加入乳酸菌的方法生产酸奶。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发酵会有杂菌污染,造成酸奶出现异味或发酵失败。
酸奶发酵过程中,原料乳中的乳糖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随着乳酸的形成,溶液的pH逐渐达到酪蛋白的等电点(酪蛋白是乳中的一种蛋白质,等电点时pH为4.64.7),使酪蛋白聚集沉降,从而形成半固体状态的凝胶体物质。
三、实验材料
纯牛奶、盒装酸奶、白糖、勺子、一次性杯子、保鲜膜、筷子、恒温箱、水浴锅
四、实验步骤
①消毒。将容器(一次性杯子等)、搅拌的工具(勺或筷子)放在超净工作台上,用紫外线对其进行杀菌消毒。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可直接放在40℃的水浴锅中预热。若是鲜奶一定要先煮沸消毒,待温度降到40℃左右以不烫手为宜。
②接种。将温牛奶从水浴锅中拿出,在超净工作台接种。准备工作完成后(用酒精对手进行消毒处理),先将100毫升纯牛奶倒入一次性杯子中,再在往其中加入酸奶(一般比例为5:1-10:1),最后加入6克白糖。原料加完后用筷子搅拌均匀,用保鲜膜将杯子全面封紧。
③前发酵。放恒温箱中(40℃左右)。一般发酵8一10小时即可,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整发酵时间,发酵时间越长酸度越大。
④后发酵。刚做好的酸奶酸味比较淡,口感不够好,应将其放入冰箱冷藏。8一12 h以后即可食用,口感较好,酸甜适中。品尝时还可酌情加入蜂蜜或糖、各种水果。
五、实验结果
牛奶中有乳糖,生物的无氧呼吸可以把糖类分解成乳酸;酸奶制作需要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由于操作不是在无菌条件下,所以实验前要将器具消毒,保证乳酸菌为优势种;带盖子的瓶子或盒子要拧紧、盖严目的是创造无氧环境。
学生制作的酸奶感觉酸度够,甜度不够,因是加糖比较少。生加糖量以中等大小勺子为单位调节用糖
量,因为学生不愿意用天平称蔗糖,觉得那是在做实验而不是食物。
③发酵剂添加量为2%-3%,用市售酸奶作发酵剂添加比例为1:5(市售酸奶:原料乳),添加量不宜过大,过大则会出现产酸过快,凝乳中蛋白质脱水收缩,致使乳清析出过多,产品组织状态粗糙,成品中有发酵剂味。选用市售酸奶作发酵剂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篇11: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实验名称 计算出1000以内10个素数之和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if、if…else、if…else if语句和witch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if语句中的嵌套关系和匹配原则,利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分支选择结构。
2、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三种循环控制语句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结构的嵌套,利用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结构。
3、掌握简单、常用的算法,并在编程过程中体验各种算法的编程技巧。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掌握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计算并输出1000以内的10个素数以及它们的和。
要求:
在程序内部加必要的注释。
由于偶数不是素数,可以不考虑对偶数的处理。
虽然在1000以内的素数超过10个,但是要对1000以内不够10个素数的情况进行处理。
输出形式为:素数1+素数2+素数3+…+素数10=总和值。
算法描述流程图
Main函数:
判断素数: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t sushu(int n)/* 判断素数的函数 */
{
int t,i;
t=sqrt(n);
for(i=2;i1;i-=2)/* x为奇数时,做函数计算 */
{
n=sushu(i); /* 做判断素数的函数调用 */
( 励志天下 )
if(n!=0)/* 对素数的处理 */
{
a[j]=n;/* 把素数由大至小存入数组a[ ]中 */
j++;
if(j
m+=n; /* 统计前10个素数之和 */
}
}
if(j
{
for(i=0;i
{
n=a[i];
printf("%d",n);
printf("+");
}
printf("2=");
printf("%dn",m+2);
}
else for(i=0;i
{
n=a[i];
printf("%d",n);
if(i
printf("+");
else
{
printf("=");
printf("%dn",m);
}
}
}
}
测试数据
分别输入1000、100、10测试。
运行结果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素数个数小于10时的处理不够完善,考虑不够周全。把“+2”的处理做的太勉强。
程序过大,不够精简,无用文字太多。
学习耐心与细心不足,如scanf(“%d”,&n);中的“&”经常忘记。
编程思想不够发散,例如如何判断素数,只能想出2种方式(其中1种为参考教科书上内容);在今后学习中应更多的动脑,综合运用所学。
基本功不够,如清屏clrscr等函数用的不好,有时同样的问题多次犯,给实验课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这说明我的知识不够广,有很多有用但不做考试要求的书中内容没有学好,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就算以后C语言这门课程结束后,也应多看相关东西,多上机练习,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己。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知识不够广泛,如VC++6.0等程序,自己试了好一阵也不会用;说明我电脑水平还是不够,自学能力不够。已会的东西掌握的还是不够好。
篇12:同步计数器的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六 同步计数器的设计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2.掌握用JK触发器设计同步计数器。
二、实验仪器及器件
三、实验预习
1、复习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方法。
⑴ 逻辑抽象,得出电路的状态转换图或状态转换表
① 分析给定的逻辑问题,确定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以及电路的状态数。通常都是取原因(或条件)作为输入逻辑变量,取结果作输出逻辑变量。
② 定义输入、输出逻辑状态和每个电路状态的含意,并将电路状态顺序编号。
③ 按照题意列出电路的状态转换表或画出电路的状态转换图。 通过以上步骤将给定的逻辑问题抽象成时序逻辑函数。
⑵ 状态化简
① 等价状态:在相同的输入下有相同的输出,并且转换到同一次态的两个状态。
② 合并等价状态,使电路的状态数最少。
⑶ 状态分配
① 确定触发器的数目n。因为n个触发器共有2n种状态组合,所以为获得时序电路所需的M个状态,必须取2n1<M2n
② 给每个电路状态规定对应的触发器状态组合。
⑷ 选定触发器类型,求出电路的状态方程、驱动方程和输出方程
① 根据器件的供应情况与系统中触发器种类尽量少的原则谨慎选择使用的触发器类型。
② 根据状态转换图(或状态转换表)和选定的状态编码、触发器的类型,即可写出电路的状态方程、驱动方程和输出方程。
⑸ 根据得到的方程式画出逻辑图
⑹ 检查设计的电路能否自启动
① 电路开始工作时通过预置数将电路设置成有效状态的一种。
② 通过修改逻辑设计加以解决。
⑺ 设计步骤简图
图3 设计步骤简图
2、按实验内容设计逻辑电路画出逻辑图。 设计思路详情见第六部分。电路图如下:
四、实验原理
1.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递增计数器----每来一个CP,触发器的组成状态按二进制代码规律增加。 递减计数器-----按二进制代码规律减少。 双向计数器-----可增可减,由控制端来决定。
2.集成J-K触发器74LS73
⑴ 符号:
图1 J-K触发器符号
⑵ 功能:
表1 J-K触发器功能表
⑶ 状态转换图:
图2 J-K触发器状态转换图
⑷ 特性方程:
Qn1JQnKQn
⑸ 注意事项:
① 在J-K触发器中,凡是要求接“1”的,一定要接高电平(例如5V),否则会出现错误的翻转。
③ 触发器的两个输出负载不能过分悬殊,否则会出现误翻。
④ J-K触发器的清零输入端在工作时一定要接高电平或连接到实验箱的清零端子。
3.时序电路的设计步骤 内容见实验预习。
五、实验内容
1.用J-K触发器和门电路设计一个特殊的12进制计数器,其十进制的状态转换图为:
图4
12进制计数器状态转换图
六、实验设计及数据与处理
⑴ 设计
在12进制同步计数器中,输出的状态只由前一周期的状态决定,而与外来输入无关,因此目标电路为Moore型。而数字电路只有0和1两种状态,因此目标电路要表达12种状态需要用4个变量Q1、Q2、Q3、Q4的16种组合中的12种。现定义十进制数01~12的对应二进制数为输出状态,可得目标电路的状态转换表如下:
表2 12进制同步计数器状态状态转换表
本实验选择J-K触发器,根据状态转换表以及J-K触发器特性方程:
Qn1JQnKQn
得到目标电路方程如下:
nnn
输出方程:Y0nQ0n、Y1nQ1n、Y2nQ2、Y3Q3
驱动方程:Q0一个CP发生一次变化,因此J0K01。
Q1每当Q0为1时,发生变化,因此n
J1K1Q0。
Q2在Q1Q0都为1以及12(即1100的时候)发生变化,因此 J2 = K2 =Q1nQ0n+Q3nQ2n
Q3在Q2 Q1Q0都为1的时候,以及12的时候发生变化,因此 J3=K3=Q0nQ1nQ2n+Q3nQ2n。
状态方程:Q0n1J0Q0nK0Q0n
Q1n1J1Q1nK1Q1n
篇二:计数器实验报告
实验4 计数器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集成触发器构成计数器的方法2、掌握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的使用及功能测试方法二、实验原理
计数器是一个用以实现计数功能的时序部件,它不仅可用来计脉冲数,还常用作数字系统的定时、分频和执行数字运算以及其它特定的逻辑功能。
计数器种类很多。按构成计数器中的各触发器是否使用一个时钟脉冲源来分,有同步计数器和异步计数器。根据计数制的不同,分为二进制计数器,十进制计数器和任意进制计数器。根据计数的增减趋势,又分为加法、减法和可逆计数器。还有可预置数和可编程序功能计数器等等。目前,无论是TTL还是CMOS集成电路,都有品种较齐全的中规模集成计数器。使用者只要借助于器件手册提供的功能表和工作波形图以及引出端的排列,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器件。
1、中规模十进制计数器
CC40192是同步十进制可逆计数器,具有双时钟输入,并具有清除和置数等功能,其引脚排列及逻辑符号如图5-9-1所示。
图5-
9-1 CC40192引脚排列及逻辑符号
图中 LD—置数端CPU—加计数端CPD —减计数端CO—非同步进位输出端 BO—非同步借位输出端
D0、D1、D2、D3 —计数器输入端
Q0、Q1、Q2、Q3 —数据输出端CR—清除端
CC40192的功能如表5-9-1,说明如下:表5-9-1
当清除端CR为高电平“1”时,计数器直接清零;CR置低电平则执行其它功能。 当CR为低电平,置数端LD也为低电平时,数据直接从置数端D0、D1、D2、D3 置入计数器。
当CR为低电平,LD为高电平时,执行计数功能。执行加计数时,减计数端CPD 接高电平,计数脉冲由CPU 输入;在计数脉冲上升沿进行 8421 码十进制加法计数。执行减计数时,加计数端CPU接高电平,计数脉冲由减计数端CPD 输入,表5-9-2为8421
码十进制加、减计数器的状态转换表。加法计数 表5-9-
减计数
2、计数器的级联使用
一个十进制计数器只能表示0~9十个数,为了扩大计数器范围,常用多个十进制计数器级联使用。
同步计数器往往设有进位(或借位)输出端,故可选用其进位(或借位)输出信号驱动下一级计数器。
图5-9-2是由CC40192利用进位输出CO控制高一位的CPU端构成的加数级联图。
图5-9-2 CC40192级联电路
3、实现任意进制计数
(1) 用复位法获得任意进制计数器
假定已有N进制计数器,而需要得到一个M进制计数器时,只要M<N,用复位法使计数器计数到M时置“0”,即获得M进制计数器。如图5-9-4所示为一个由CC40192十进制计数器接成的6进制计数器。
(2) 利用预置功能获M进制计数器
图5-9-5为用三个CC40192组成的421进制计数器。
外加的由与非门构成的锁存器可以克服器件计数速度的离散性,保证在反馈置“0”信号作用下计数器可靠置“0”。
图5-9-3 六进制计数器
图5-9-4是一个特殊12进制的计数器电路方案。在数字钟里,对时位的计数序列是1、2、11,12、1、是12进制的,且无0数。如图所示,当计数到13时,通过与非门产生一个复位信号,使CC40192(2)〔时十位〕直接置成0000,而CC40192(1),即时的个位直接置成0001,从而实现了5-5-1-12计数。
图5-9-4 特殊12进制计数器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 +5V直流电源
2、 双踪示波器
3、 连续脉冲源
4、 单次脉冲源
5、 逻辑电平开关
6、 逻辑电平显示器
7、 译码显示器
8、 CC40192×3 CC4011(74LS00)
CC4012(74LS20)
四、实验内容
1、测试CC40192同步十进制可逆计数器的逻辑功能
计数脉冲由单次脉冲源提供,清除端CR、置数端LD、数据输入端D3 、D2、D1、D0 分别接逻辑开关,输出端 Q3、Q2、Q1、Q0接实验设备的一个译码显示输入相应插口A、B、C、D;
CO和BO接逻辑电平显示插口。按表5-9-1逐项测试并判断该集成块的功能是否正常。
(1) 清除
令CR=1,其它输入为任意态,这时Q3Q2Q1Q0=0000,译码数字显示为0。清除功能完成后,置CR=0
(2) 置数
CR=0,CPU,CPD 任意,数据输入端输入任意一组二进制数,令LD= 0,观察计数译码显示输出,予置功能是否完成,此后置LD=1。
(3) 加计数
CR=0,LD=CPD =1,CPU 接单次脉冲源。清零后送入10个单次脉冲,观察译码数字显示是否按8421码十进制状态转换表进行;输出状态变化是否发生在CPU 的上升沿。
(4) 减计数
CR=0,LD=CPU =1,CPD 接单次脉冲 源。参照3)进行实验。
由内容可做实验得, 计数端接单次脉冲源,清除端CR、置数端LD、数据输入端
D3D2D1D0分别接逻辑开关,Q3Q2Q1Q0接实验设备的一个译码显示输入相应端口ABCD,CO、BO接逻辑电平显示插口,按表5-9-1测试,其结果与表5-9-1相一致。
2、图5-9-2所示,用两片CC40192组成两位十进制减法计数器,输入1Hz连续计数脉冲,进行由00—99递减计数,记录之。
由内容可做实验得,按图5-9-2连接电缆,其中(1)片CPCR1=0 LD1=1 D接连续脉冲源,两片Q3CPU1=1,BO1接2片CPD2 CR2=0 LD2=1 CPU2=1 BO2为借位端。译码显示器,显示器数值由00开始递减。
3、将两位十进制减法计数器改为两位十进制加法计数器,实现由99—00累加计数,记录之。
由内容可做实验得,接图5-9-2电路,显示器由00开始递增
4、设计一个数字钟移位60进 制计数器并进行实验。
由内容可做实验得,将实验3中(2)片接法改为图5-9-3,即得到特殊12进制计数器 5、按图5-9-4进行实验,记录之。
由内容可做实验得,按图5-9-4连接电路,得到特殊12进制计数器。
六、实验心得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时序电路的连接及电路的细节设计上,连接时要特别注意分清各个管脚,要分析原理以及可行的原因,是整个电路可稳定工作。从中我感觉到每个实验都是要反复实践,其过程可能相当繁琐,但总会有所收获的。
Q0分别接
篇三:计数器设计实验报告
实 验 报 告
实验: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硬件描述语言软件的使用。 2.数序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3.掌握计数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计数器是数字系统中使用最多的时序逻辑电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计数器不仅能用于时钟脉冲技术,而且还用于定时、分频、产生节拍脉冲和脉冲序列以及进行数字运算等。
三、实验内容
1.设计一个具有仅为输出信号的十进制加法计数器,要求有异步清零功能及同步使能控制端。
(1)代码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t10 is
port (clk,rst,en,load:in std_logic;data: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dout: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cout:out std_logic);end t10;
architecture behav of t10 isbegin
process(clk,rst,en,load)
variable q: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begin
if rst=0 then q:=(others=>0);els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if en=1 then
if (load=0) then q:=data; elseif q0);end if;end if;end if;end if;
if q="1001" then cout
(2)编译完成
(3)波形
(4)网表
RTL传输层
映射
2.设计一个具有进位输出信号的六进制加法计数器,要求具有异步清零功能及同步使能控制端。
(1)代码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T6 is
port (clk,rst,en,load:in std_logic; data: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dout: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cout:out std_logic); end T6;
architecture behav of T6 is begin
process(clk,rst,en,load)
variable q: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begin
if rst=0 then q:=(others=>0); els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 if en=1 then
if (load=0) then q:=data; else if q0); end if; end if; end if; end if;
if q="0101" then cout
(2)编译完成
(3)波形
(4)网表
RTL传输层
映射
四、分析
十进制加法计数器和六进制加法计数器的仿真波形与真值表一致。
篇13:SQL数据库制作考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sql server的基本用法
2. 熟悉掌握asp语言的应用
3. 掌握asp的页面结构和内置对象
4. 掌握asp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和应用
5. 掌握asp 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javascript,并熟悉它的应用
6.制作一个功能完善的考务管理系统
7.能够独立的完成系统策划,系统分析和程序的编写
8.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制作一个考务管理系统,用于从考生报名、产生准考证到录取考生和打印成绩单即对考生考试和录取全过程的考务管理,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有:考生报名,按报名顺序产生报名号;产生准考证号和打印准考证;输入考生成绩和输入录取合格标准;根据合格标准录取上线考生;打印考生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设置系统用户和系统初始化。
三、实验环境
1、windows xp或 windows ;
2、安装 microsoft sql server 个人版。
3、iis 5.0及以上版本和浏览器ie5.5及以上版本
4、macromedia dreamwezver8等相关软件
四、实验步骤
首先:配置环境,安装sql server,macromedia dreamwezver8。
第二:对要做的系统进行构思、策划、布局。
第三:建立数据库kaoshi及数据表:学生信息表(student),用户表(yonghu),考生表(biaozhun)。
第四:建立连接数据库的文件conn.asp,其代码如下所示:
第五:制作各个网页并联接所有需要联接的网页。
第六:运行整个系统,查找是否有错误,并进行修改直至整个系统运行无误。
五、实验过程与分析
(一)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现在用计算机来进行考生的管理及考生的录取已普遍存在。因如果用人来进行这项工作将十分烦琐,系统管理员需要划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能保证其正确率。
而用考务管理系统可以简化管理员的工作,还会提高工作的正确率。以下将对考务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1)系统的功能描述
考务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报名管理、考生成绩管理系统维护三大模块。
考生报名管理 包括报名处理、产生准考证、打印准考证和退出系统等4项功能。
考生成绩管理 包括考生成绩录入、合格标准录入、录取考生、打印成绩单和打印录取通知单等5项功能。
系统维护 包括用户设置和系统初始化等2项功能。
用户通过系统菜单执行相应的操作。
(2)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以sql server 作为数据库平台。在sql server 中设计一个数据库kaoshi,其中包含如下数据表。
1.student表
该表用于存放所有考生记录,包括基本数据.表的结构如图2所示。
2biaozhun表
该表用于存放录取考生的合格标准,其中只有一个记录,该记录指出各门课程的最低分和总分的最低分。只有各门成绩和总分都超过这个标准的考生才能被录取。该表的结构如图3所示。
3.yonghu表
该表用于存放本系统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的用户名、密码和级别(只分“一般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两类)。该表结构如图4所示。
六、实验结果与总结
实验中的考务管理系统是经过很多次的测试、修改再测试、再修改才完成的。也就是在多次的测试修改的过程中使我学发现了很多平时上课发现不了的问题,也发现了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薄弱的地方和学的不足的地方。通过实验期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找问题原因、解决问题及进一步完善考务管理系统的过程,我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经过一次独立完成系统给我以后编程打下了基础,让我面对的不再是茫然和无措,而是有条不紊的思绪和完成的信心。所以这次实验对我来说是一笔极大的财富。
当然,在实验中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系统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主
篇14: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实验名称 计算出1000以内10个最大素数之和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if、if…else、if…else if语句和witch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if语句中的嵌套关系和匹配原则,利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分支选择结构。
2、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三种循环控制语句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结构的嵌套,利用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结构。
3、掌握简单、常用的算法,并在编程过程中体验各种算法的编程技巧。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掌握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计算并输出1000以内最大的10个素数以及它们的和。
要求:
在程序内部加必要的注释。
由于偶数不是素数,可以不考虑对偶数的处理。
虽然在1000以内的素数超过10个,但是要对1000以内不够10个素数的情况进行处理。
输出形式为:素数1+素数2+素数3+…+素数10=总和值。
算法描述流程图
Main函数:
判断素数: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t sushu(int n)/* 判断素数的函数 */
{
int t,i;
t=sqrt(n);
for(i=2;i
if(n%i==0)/* 如果不是素数,返回 0 */
return 0;
return n;/* 如果是素数,返回该数 */
}
void main()
{
int i,j=0,n,m=0,a[1000],x;
/*clrscr();*/
printf("Please input a number form 1 to 1000:");
scanf("%d",&x);
if(x==2)/* x=2时的处理 */
printf("%dn",x);
else if(x
printf("Error!n");
else
{
if(x%2==0)/* x为偶数时,把x变为奇数 */
x--;
for(i=x;i>1;i-=2)/* x为奇数时,做函数计算 */
{
n=sushu(i); /* 做判断素数的函数调用 */
if(n!=0)/* 对素数的处理 */
{
a[j]=n;/* 把素数由大至小存入数组a[ ]中 */
j++;
if(j
m+=n; /* 统计前10个素数之和 */
}
}
if(j
{
for(i=0;i
{
n=a[i];
printf("%d",n);
printf("+");
}
printf("2=");
printf("%dn",m+2);
}
else for(i=0;i
{
n=a[i];
printf("%d",n);
if(i
printf("+");
else
{
printf("=");
printf("%dn",m);
}
}
}
}
测试数据
分别输入1000、100、10测试。
运行结果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素数个数小于10时的处理不够完善,考虑不够周全。把“+2”的处理做的太勉强。
程序过大,不够精简,无用文字太多。
学习耐心与细心不足,如scanf(“%d”,&n);中的“&”经常忘记。
编程思想不够发散,例如如何判断素数,只能想出2种方式(其中1种为参考教科书上内容);在今后学习中应更多的动脑,综合运用所学。
基本功不够,如清屏clrscr()等函数用的不好,有时同样的问题多次犯,给实验课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这说明我的知识不够广,有很多有用但不做考试要求的书中内容没有学好,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就算以后C语言这门课程结束后,也应多看相关东西,多上机练习,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己。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知识不够广泛,如VC++6.0等程序,自己试了好一阵也不会用;说明我电脑水平还是不够,自学能力不够。已会的东西掌握的还是不够好。
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C语言上机实验,我对这个介于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有了一定的体验。其间开心过、郁闷过、无奈过、彷徨过……随着实验的胜利成功与实验报告的胜利完成,有点微微的自豪感使人难忘。感谢高克宁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感谢实验课上小老师们的耐心指点,也感谢我在实验中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伴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高深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自己去挖掘。对C语言,我会更加努力。
篇15: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 名:张国生
学 号:XX0233
学 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 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 (1)
nsinα=mω2x (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 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 ∴ 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
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
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
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几式得:
g=4π2n2h/t2.
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
则
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四、采用模型六利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参量。地球上各个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和相对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异。一般说,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两极,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约为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在地球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专门仪器,仔细测绘各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探测。
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一个圣灯的缓慢摆动,用他的脉搏跳动作为计时器计算圣灯摆动的时间,他发现连续摆动的圣灯,其每次摆动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与圣灯摆动的幅度无关,并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观察的结果,为单摆作为计时装置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应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简单方便,因为单摆的振动周期是决定于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即决定于重力加速度g和摆长l,只需要量出摆长,并测定摆动的周期,就可以算出g值。
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自由落体测定仪),钢卷尺,游标卡尺、电脑通用计数器、光电门、单摆线
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锥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锥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如图2-1所示。
f =p sinθ
f
θ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16: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C语言的数据类型和变量的声明。
2、掌握不同类型数据之间赋值的规律。
3、掌握C语言的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
4、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①输人程序: #includevoid main { int a, b; float d,e; char c1,c2; double f, g; long m, n; unsigned int p,q; a=61;b=62; c1=a;c2=b; d=3.56;e=-6.87; f=3157.890121;g=0.123456789; m=50000;n=-60000; p=32768;q=40000; printf("a=%d,b=%d c1=%c,c2=%c d=%6.2f,e=%6.2f ",a,b,c1,c2,d,e); printf("f=%15.6f,g=%15.6f m=%ld,n=%ld p=%u,q=%u ",f,g,m,n,p,q); } ②运行此程序并分析结果 (2)按习题4. 8要求编写程序 题目为: 设圆半径r=l. 5,圆柱高h=3,求圆周长、圆面积、圆球表面积、圆球体积、圆柱体积。 用scanf输人数据,输出计算结果口输出时要有文字说明,取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程序:
三、实验步骤:
①输人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 b; float d,e; char c1,c2; double f, g; long m, n; unsigned int p,q; a=61;b=62; c1=a;c2=b; d=3.56;e=-6.87; f=3157.890121;g=0.123456789; m=50000;n=-60000; p=32768;q=40000; printf("a=%d,b=%d c1=%c,c2=%c d=%6.2f,e=%6.2f ",a,b,c1,c2,d,e); printf("f=%15.6f,g=%15.6f m=%ld,n=%ld p=%u,q=%u ",f,g,m,n,p,q); }
②运行此程序并分析结果。
预计结果:
a=61,b=62
c1=a,c2=b
d=``3.56,e=`-6.87
f=````3157.890121,g=```````0.123456
m=50000,n=-60000
p=32768,q=40000(`代表空格)
结果:
g的输出看来是四舍五入了。
③在此基础上,将程序第9~14行改为:
a=61;b=62;
c1=a;c2=b;
f=3157.890121;g=0.123456789;
d=f;e=g;
p=a=m=50000;q=b=n=-60000;
运行程序,分析结果。
p=a=m=50000;q=b=n=-60000;这两条语句将p、a、m的值和q、b、n的值都重新赋了相应的新值。除m、n外都是整型、无符号整型或字符型,因此输出会按数据类型强制截取,因此得到的值会不尽相同,但可以从理论上做出推测,但由于编译系统的不同,真正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
④改用scanf函数输人数据而不用赋值语句,scanf函数如下:
scanf("%d,%d,%c,%c,%f,%f,%lf,%lf,%ld,%ld,%u,%u",&a,&b,&c1,&c2,&d,&e,&f,&g,&m,&n,%p,%q);
输入的数据如下:
分析运行结果。
(说明:lf和ld格式符分别用于输人double型和long型数据)
⑤在④的基础上将printf语句改为:
printf("a=%d,b=%d c1=%c,c2=%c d=%15.6f,e=%15.6f ",a,b,c1,c2,d,e);
printf("f=%f,g=%f m=%ld,n=%ld p=%u,q=%u ",f,g,m,n,p,q);
运行程序:
⑥将p、q改用%o格式符输出。
⑦将scanf函数中的%1f和%ld改为%f和%d,运行程序并观察分析结果。
出现错误,提示为:浮点错误:超出范围。程序异常中止。 (2)按习题4. 8要求编写程序
题目为:
设圆半径r=l. 5,圆柱高h=3,求圆周长、圆面积、圆球表面积、圆球体积、圆柱体积。 用scanf输人数据,输出计算结果口输出时要有文字说明,取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float h,r,s,sq,vq,vz;
float pi=3.1415926;
printf("Please input the circinal r, and the cylindrical h:");
scanf("%f,%f",&r,&h);
l=2*pi*r;
sq=4*pi*r*r;
vq=4.0/3.0*pi*r*r*r;
vz=pi*r*r*h;
printf("circinal girth is: l=%6.2f ",l);
printf("circinal area is: s=%6.2f ",s);
printf("sphere surface area is: sq=%6.2f ",sq);
printf("sphere cubage is: vq=%6.2f ",vq);
printf("cylindrical cubage is: vz=%6.2f ",vz);
}
(3)编程序,用getchar函数读人两个字符给c1 ,c2,然后分别用putchar函数和printf输出这两个字符。 上机运行程序,比较用printf和putchar函数输出字符的特点。 程序如下: #includevoid main { char c1,c2; printf("Please input tow letters: "); c1=get); c2=get); printf("Putchar is: "); putc1); putc2); printf(" "); printf("Printf is: "); printf("%c %c ",c1,c2);
}
可见有putchar输出的结果是一个字符一个字符顺序输出的。每个putchar函数只能输出一个字符,且只能输出字符,而printf可以输出多个数据,且为任意类
四、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C语言上机实验,我对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几个例题,我对顺序结构中scanf和printf语句的基本实用情况有了一定的理解。我相信这些都为后来的编程打下基础。对C语言学习,我会更加努力。
篇17:网线的制作_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局域网的组网方式以及双绞线的两种制作规范; 2、掌握RJ-45水晶头的制作,以及网线连通性的测试。
二、实验环境
RJ-45水晶头若干、双绞线若干米、压线钳一把、测线仪一套。
三、实验内容:
1、直通线缆的制作 2、交叉线缆的制作3、网线的连通性的测试
四、实验步骤:
双绞线连接线序 (1)T568A(EIA/TIA-568-A)标准
EIA/TIA-568-A简称T568A。其双绞线的排列顺序为:绿白,绿,橙白,兰,兰白,橙,棕白,棕。依次插入RJ45头的1~8号线槽中。参见下表。
(2)T568B(EIA/TIA-568-B)标准
EIA/TIA-568-B简称T568B。其双绞线的排列顺序为:橙白,橙,绿白,兰,兰白,绿,棕白,棕。依次插入RJ45头的1~8号线槽中。参见下表。
1、选线
也就是准确选择线缆的长度,至少0.6米,最多不超过100米。 2、剥线
利用双绞线剥线/压线钳(或用专用剥线钳、剥线器及其他代用工具)将双绞线的外皮剥去2-3厘米。 3、 排线
按照EIA/TIA568A或EIA/TIA568B标准排列芯线。 4、 剪线
在剪线过程中,需左手紧握已排好了的芯线,然后用剥线/压线钳剪齐芯线,芯线外留长度不宜过长,通常在1.2-1.4厘米之间 。 5、 插线
插线就是把剪齐后的双绞线插入水晶头的后端。 6、压线
压线也就是利用剥线/压线钳挤压水晶头。 7、做另一线头
重复2-6步骤做好另一个线头,在操作过程同样要认真、仔细。 8、网线的测试
将做好的双绞线两端的RJ-45头分别插入测试仪两端,打开测试仪电源开关检测制作是
否正确。如果测试仪的8个指示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循环呈现绿灯,则说明连线制作正确;如果8个指示灯中有的呈现绿灯,有的呈现红灯,则说明双绞线线序出现问题;如果4个指示灯中有的呈现绿灯,有的不亮,则说明双绞线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
五、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掌握制作RJ-45头和信息模块的方法。 1、出现问题的地方
(1)剥线时将铜线剪断
(2)电缆没有整理整齐就插入接头,结果可能使某些铜线并未插入正确的插槽。 (3)电缆插入过短,导致铜线并未与铜片紧密接触。 2、故障排除
测线器的指示灯不亮:查看测线器所使用电池,查看电缆是否断裂,或RJ45头制作不良。
插头接触不良:网卡、集线器、测线器的RJ45连接接口的8个接点对应,有8个铜线,插入时铜线内缩。插入次数多了以后,铜线的弹性降低。
六、实验心得与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如何制作T568A和T568B两中类型的网线,同时也能熟练使用剥线/压线钳和测线仪。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已经找到原因并且解决额问题。这个实验很有意义,它让我对网线、水晶头构造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让我增加了一门很实用的技能。
篇18:大晶体的制作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硫酸铜大晶体的制作 [实验用品]:
仪器:烧杯,表面皿,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漏斗,量筒,玻璃棒,镊子,三角架。
用品:滤纸,细线。 药品:硫酸铜。 [实验步骤]:
【1】选用纯净胆矾在洁净的烧杯里制作饱和溶液:在50mL的烧杯里盛30mL水,水温:45°C,将硫酸铜加入水中,以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所加入的硫酸铜完全溶解时,再重复相同的动作,至无法再溶解为止。
【2】过滤:为防止晶体在长成过程中因杂质而受到影响,用滤纸将上述饱和溶液趁热过滤,滤液流入一洗净并用热水加温过的50mL烧杯里。
【3】等待晶种:将过滤好的饱和溶液(注意硫酸铜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铜固体)在50mL小烧杯里静置、室温下自然冷却,经一夜,烧杯底出现小晶体。从结晶出来的晶体中选择一块晶形比较好的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
【4】晶体生长:用200mL的烧杯按照【1】、【2】的步骤制作更多的饱和溶液(为了节约、注意步骤【3】剩余的溶液要一并使用)。拣取一颗晶形比较完整的晶体,用细线系住,悬挂在盛饱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里(注意:晶核不能碰到烧杯壁或者烧杯底),并加盖,静置在阴凉、灰尘少的地方,等待晶核长大。待晶体不再长大时,取出,测量尺寸。
【5】大晶体的长成:根据晶体的大小,选用合适体积的烧杯,重复【4】的步骤,使晶体长大。烧杯分别根据需要取用体积为500mL、900mL、1000mL的,后因烧杯体积不够大,临时用了体积大约3000mL的玻璃水槽,但水槽深度不够,又找不到合适的玻璃仪器,所以有几天没有做实验。另外因为没有及时清理掉玻璃水槽底的小晶体,大晶体又碰底了,于是粘着了一些小晶体在大晶体上。悬着大晶体的棉线靠近溶液表面的位置也长出了一些小晶体,因为几天没有实验、没有及时清除,导致也长到了大晶体上。后来买到了3000 mL的烧杯,于是将在水槽里培养过的晶体表面附生的一些小晶体溶解掉,放在3000 mL的大烧杯里培养。经过几次实验,大晶体上溶解掉小晶体后留下的
小缺口逐渐长齐了。现在换了5000mL的烧杯继续在培养。
蓝矾晶体制作实验过程记录:
(第1页)
实验过程记录:
(第2页)
实验过程记录:
(第3页)
篇19: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实验一:站点设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三、实验原理
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执行“站点管理站点”命令,在弹出的“管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新建”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站点”命令。
2)在弹出的“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单击“高级”选项卡。
3)在“站点名称”文本框中输入站点名称,在“默认文件夹”文本框中选择所创建的站点文件夹。在“默认图象文件夹”文本框中选择存放图象的文件夹,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管理站点”对话框。
4)在“管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完成”按钮,站点创建完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开始之前要先建立一个根文件夹,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站点存在自己建的文件夹里,这样才能使实验条理化,不至于在实验后找不到自己的站点。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选项,计算机一般会有默认的选择,最后不要去更改,如果要更改要先充分了解清楚该选项的含义,以及它会造成的效果,否则会使实验的结果失真。实验前先熟悉好操作软件是做好该实验的关键。
实验二:页面图像设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页面属性”对话框中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
2) 在页面文档中单击插入鼠标经过图像。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结束后我们可以看到页面的背景变成了我们插入的图像,并且要鼠标经过的时候会变成另一个图像,这就是鼠标经过图像的效果。当然这种实验效果很难在实验结果的截图里表现出来。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背景图像的选择,如果背景图像太大不仅会影响网页的打开速度,甚至图像在插入会也会有失真的感觉,因此在插入前对图像进行必要的处理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
实验三:表格制作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要创建边框为1像素的表格。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创建边框为1像素的表格。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文档中,单击表格按钮,在对话框中将“单元格间距”设置为“1”。
2) 选中插入的表格,将“背景颜色”设置为“黑色”(#0000000)。
3) 在表格中选中所有的单元格,在“属性”面版中将“背景颜色”设置为“白色”(#ffffff)。
4) 设置完毕,保存页面,按下“f12”键预览。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本实验主要通过整个表格和单元格颜色的差异来衬托出实验效果,间距的作用主要在于表现这种颜色差异。表格的背景颜色和单元格的背景颜色容易混淆,在实验中要认真判断,一旦操作错误则得不到实验的效果。“表格宽度”文本框右侧的表格的宽度单位,包括“像素”和“百分比”两种,容易混淆,要充分地理解这两种单位表示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进行选择,否则就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设置错误就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四:创建锚点链接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创建锚点链接。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创建锚点链接。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页面中插入1行4列的表格,并在各单元格中输入导航文字。
2) 分别选中各单元格的文字,单击按钮,在弹出的“超级链接”对话框上的“链接”文本框分别输入“#01”“#02”“#03”“#04”。
3) 在文档中输入文字并设置锚记名称“01”,按下“ enter”键换行,输入一篇文章。
4) 在文章的结尾处换行,输入文字并设置锚记名称“02”,按下“ enter”键换行,输入一篇文章。
5) 同样的方法在页面下文分别输入文字和命名锚记为“03”和“04”,并输入文章。
6) 保存页面,按下“f12”键预览。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添加瞄记的作用是可以帮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章,同时也可以使页面更加精简。本实验的关键难点在于链接文本框输入的名称和瞄记的名称要相一致才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同时要记得是在上一篇文章的结尾处输入文字并设置瞄记名称,并记得输入对应的文章,否则瞄记可能不能用。熟练程度低在实验中不能很好地使用各种工具,无法一次准确地寻找到适当的位置。实验中忘记选择“不可见元素”,几次实验都失败,最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实验前要先做好预习,否则实验过程会比较吃力。
实验五:设置css样式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通过设置css样式创建表格的虚线边框。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通过设置css样式创建表格的虚线边框。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网页中创建一个表格。
2) 在“css样式”面板中单击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
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对话框中各项指标和属性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没熟练掌握就容易出错使实验失败。对“ccs”样式所要使用的各种按扭不够熟悉在使用的时候觉得很生硬。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软件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各种属性的认识程度,只要充分地掌握了软件的各种操作,对各属性所代表的含义有充分的认识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