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课件【推荐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7478

范文

497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73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高效。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习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四、体会深挚感情

1、学生体会: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还”字都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明确:上述句中的“还”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敬佩、感激之情。

3、迁移:文中还有许多朴实的词句蕴含着深情,请每人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感情的句子。

4、进行有感情朗读比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观察日记》教案

范文类型:日记,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四年级,全文共 167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生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这几天当你们走进我们校园里,就会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这是什么香味呢?

2.你们对桂花有什么印象呢?

3.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以前只是被桂花的香味给吸引了,至于它长什么样子,却很少留心观察。但我第一次看到第7课《桂花雨》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就是一个“雨”字吸引了我。(板书课题)你们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令绮君难忘的桂花雨。

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简单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教师再梳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中具体落实。)

三、精读品析,感悟作者思乡情

(一)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感情→交流对话 (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以下重点句子。)

1.感受桂花的内在美

(1)出示桂花、梅花图片。

(2)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没有梅花那么有姿态,但是桂花有它内在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 2.分享“摇花乐”,感受“桂花雨”。

出示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首先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板书:摇花乐)

(2)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摇花”的乐趣呢?

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要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摇花的无限乐趣,分享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练续→比赛读→配乐朗读)

(3)想象:(出示课件:桂花图)如果这时候你就在树下,和绮君一样享受这样的桂花雨,你会说什么?

(4)课外链接:(课件出示)绮君父亲的一首诗,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三)花是故乡香,难忘故乡情 出示句子: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1.你从“可是”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本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却说出了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同学们,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吗?请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出理由。(出示课件:杭州的桂花图,家乡的桂花图) 4.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日夜思念之情。感受到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因为母亲每年闻着桂花的香气,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欢乐,家乡的人民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院子里的这课桂花树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家乡和家乡的桂花,已成为母亲生活的全部。) 5.师:是啊,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我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通过“又”读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摇花乐”和桂花雨,“摇花乐”和桂花雨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7.小结:我们一起走进了桂花雨,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香、摇花乐和思乡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琦君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面的一段后读这样写道:(课件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器,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听完这段话,请大家联系《桂花雨》,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令你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或难忘的画面呢?

[板书设计] 摇花乐

桂花雨 香 思乡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298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审美欣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3.通过学习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性格。

教学重点:

认识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孤独”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

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片,点名学生唱这两句)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让学生畅谈成长的烦恼或快乐)

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又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体验人物情感。

1.本文以一篇小说,因此根据以往学习小说的经验,我们应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学习?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方面着手去学习。

人物: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辛,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后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荡

设计说明:本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强化读小说的方法技巧,即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着手阅读。

2.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知道在杜小康的这一段成长历程中,什么是最难以忍受的呢?

明确:孤独,缺乏与人的交流使杜小康难以忍受,甚至产生了害怕的心理。

3.请看看杜小康对孤独的态度产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害怕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

第一篇章 与孤独相遇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导入:孤独最初是由自然环境带给度小康的,自然环境是什么?刚才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是芦苇荡。就让我们今天的阅读发现从这里开始吧!

大屏幕出示: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感觉。

请分析杜小康初到芦荡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并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

小组合组后展示交流......

导入:同时在这个篇章,还有这样的芦苇荡,值得我们探究一番。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抛出问题:你作为读者,阅读到此,给你一种什么什么样的直观感受?

预设:温馨宁静安谧

抛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芦荡,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你作何理解?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意识到孤独对人的影响,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并且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的成长足迹比较了解。

小结:是啊,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空旷而陌生的环境和前途莫测的迷茫,这一切,使得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几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园牧歌似的芦荡成了包围他的万重大山,美丽的大自然已无法完全唤起他欣赏的神经了;但放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漫长的日子里,前方永远只是无边的旷野吗?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继续向前方走去吧。

第二篇章与孤独相伴

教师补充删减掉的内容

他们还各自创造和共同创造了许多消解孤独的办法:

父子俩一起出发走进芦苇丛里,看谁捡的雁蛋多;他们用芦苇扎成把,堆成高高的芦苇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几处散落在芦苇丛里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芦苇编了几十只小笼子,又捉了几十只只有芦苇丛里才有的、那种身材优美的纺织娘放入笼中,使寂静的夜晚,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鸣叫......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孤独是可以克服的,他只是一段旅途。孤独之旅,孤独不是主旋律。

第三篇章 在孤独中升华 学生自己研读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曹文轩《前方》

在这个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并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这个环节,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文要素,是否能够独立的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师(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生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三、拓展相信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孤独的经历和感受,请补充。

同学们,有时,孤独是一根针,刺痛着我们脆弱的心;

有时,孤独又是一朵花,灿烂着我们的灵魂。

学生补充

让我们感谢孤独,

并享受孤独吧!

因为经历孤独

即经历了成长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此,秉承“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发联系生活进行假设,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四、布置作业: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感受过孤独,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情感的延伸,可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情感上的共鸣,才刚刚开始。

五、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多阅读,读好书,好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2376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夏感》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以反映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赏析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和诗化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热情。这篇课文应从语言美,感情真两个方面整体把握,通过阅读和练习,理解课文语言及思想感情,掌握景物描写技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尤其是比喻和拟人),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景,夏民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对写景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而夏天却少有人热情地去赞颂。那么同学们,你们对夏天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夏天的总体印象是炎热不堪,使人焦灼难耐,没有美感。那么夏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看看他笔下的夏天又是怎样的,以及通过他的描写想表达什么感情呢?

(二) 落实基础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板书出重要字词并让学生齐读并掌握:

芊芊(qian qian) 黛色(dai) 磅礴(pang bo) 匍匐(pu fu) 迸发(beng )澹澹(dan dan)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三)学生初次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即在作者眼中充满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呢?)关键词: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用怎样的手法描写夏天景致的?(提示:分别从第2 3 4自然段去找具体的语句并概括出来)

答案要点: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与其他季节的对比。

3.通览全文,总结出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要点: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板书小结: 夏之景:美好

夏之色:缤纷 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夏之律:紧张

夏之民:勤劳

【设计宗旨:这三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通过找具体对应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讨论思考五分钟。并请各组代表回答,同学补充,教师明确。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要点(天气炎热或火热的;句子:火红的太阳 ,热风浮动着 ;主要写:细草、树林、蝉声、太阳、麦浪、山、云等)

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作者为什么觉得夏天是一个“旺季”?

答案要点(夏于春华秋实间,应了中性的黄色/ 金黄的,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收获之已有的麦子,希望还未尽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

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答案要点(割麦,打场,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2、第五自然段结尾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夏天吗,回答并说明原因?

赞美农民的勤劳,赞美一种力量。一种什么力量(奋斗,拼搏,努力,进取之力,向上之力)

如果没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会有秋的丰硕。如果春天是播种,那么夏天则是耕作,秋是收获,冬是贮藏孕育。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么春是少年,夏是壮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设计宗旨:通过细析全文,掌握文章整体写作结构思路及技巧,了解作者对夏及农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辛勤劳动人民的热爱,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三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华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同学们仍然分四小组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明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

比喻句示例

①“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将“公路上的汽车”比作“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②“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示例:

①“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将蝶舞想象成了人优美的舞姿,用了拟人写法,很生动。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设计宗旨: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教师仔细分析一两个示例,从句子的语言美感,修辞角度等出发分析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有哪些?

【设计宗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宗旨: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七)师生一起总结全文,结束新课。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收获一个沉甸甸的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387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拜、桓、敷”等7个生字,正确理解“纪昌学射、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4.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难点

学习两则寓言故事,体会寓意,懂得无论学什么都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善于听取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具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聊两个跟寓言故事有关的话题,。第一个话题跟名医有关。知道什么叫名医吗?

(医术高明的人叫名医。)

(有名气的医生叫名医。)

你能说出一两个你知道的名医吗?

(李时珍、华佗和扁鹊。)

师:(出示古代四大名医图像,生齐读)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课件出示2)

师:(出示扁鹊图像及简介)(课件出示3)

读一读,从扁鹊的简介中你知道了什么?(扁鹊原名叫秦越人。)

你知道中医的四大诊法吗?

(望、闻、问、切。)

这四大诊法,被中医一直延用至今。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名医有关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空。请同学们注意“扁”字下面只有一横,我用红笔标出。齐读课题。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自由读课文)

课文中有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呢?(师出示词语。指名读词。)

(提示)“蔡桓侯”的“桓”字跟“恒”是有区别的。(出示两字)“桓”是木字旁。“恒”是竖心旁。在文中读huán,第二声。

髓,读第三声suǐ,不要读成第二声。

拴,是翘舌音shuān,不要读成suān。

剂,读jì不要读成qí。

师:齐读词语。(生齐读)(课件出示4)

三、再读文,引导概括课文大意。

(过渡)仅仅读懂字音,读通句子还不够,还要读懂内容。再默读一遍篇课文,想想主要说的是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扁鹊四次请求给蔡桓侯治病,蔡桓侯不听,后来,蔡桓侯病死了。)

师:只要掌握方法就简单了,我们今天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5: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是扁鹊看出蔡桓侯生了病,想为他医治,经过是几次向他说明,(四次)那我们可以说多次,结果蔡桓侯根本不听,最后病死。)

我们了解故事,还应该读得更深入一点。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内心

师:你能不能了解扁鹊和蔡桓侯的想法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什么想法?(课件出示6)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侯,我觉得扁鹊是非常诚恳地想为蔡桓侯治病。)

师:扁鹊是名医,还应带着关心去读,还有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从扁鹊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扁鹊的内心,还可以从什么体会扁鹊的内心?(课件出示6)

(我从“一会儿”体会到时间很短暂。)

师:是啊,扁鹊不愧是名医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而且是一会儿,就看出蔡桓侯有病,这可见扁鹊的医术高明。(板书:医术高明)

师:再读读蔡桓侯的语言,你能从蔡桓侯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课件出示6)

(蔡桓侯很傲慢。)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体会得好,读得也流利,还有谁能读出傲慢的?(生读) (课件出示6)

(蔡桓侯很自以为是。)(板书:自以为是)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学法: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

师:大家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三次拜见的情形,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想法的变化了吗?

四、自主学习后两次见面情形

(学生自学,出示自学目标)(课件出示7)

1.扁鹊心情有什么变化?

2.揣摸蔡桓侯的心理?

3.在课本的空白处写出他的内心想法?

师:扁鹊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我从扁鹊的语言中体会到扁鹊越来越焦急。)

会学以致用了,他为什么会越来越焦急了呢,你抓住了重点。

我们把扁鹊的三次劝说放在一起,分男女生来读,要读出扁鹊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

蔡桓侯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会怎么想?

作为蔡桓侯要怒了,他怎么想?扁鹊一遍又一遍说他有病,蔡桓侯却一次又一次否认,蔡桓侯怎么样?

(固执。)(板书:固执己见)

我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得更深入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冒死进谏,你觉得扁鹊怎样?

(师小结)是啊,这都体现了扁鹊的医德高尚。(板书:医德高尚)

师:(总结学法)那么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高明的写作方法。

师: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侯时,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完成一份蔡桓侯的病历。(课件出示以下表格) (课件出示8)

时间 病在 治法

第一次 皮肤 热水敷烫可治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针灸可治

十来天后 肠胃里 服几剂汤药可治

又过了十几天 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师引导读病历)

师:蔡桓侯是一个明君,他在位时到处招贤纳士,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年仅44岁就病死了,蔡桓侯死于什么呢?

(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五、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师:找到了死因,再看病历,用一个词来概括“防微杜渐”(板书)。这充分说明了小错不改会酿成大错。

(师小结)为了不让蔡桓侯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改微杜渐。知道了寓意,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9)

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寓意深入,获得更多。 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学习《纪昌学射》这则寓言,你会明白更多的道理。

(板书:纪昌学射)

一、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导朗读,读出纪昌夏天和冬天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不宜的付出。

3.解决“妻子”“虱子”

(1)指名读,注意轻声,齐读。

(2)范写“妻”,跟师书空。

(3)认识“虱”①虫子,寄生在人或动物长长的毛发里面,吸血的②小--出示头发丝绑成的结(课件出示10)

4. 读生字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

2.理解句子。(课件出示11)

第一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1)练得怎么样?——从那些字词看出来的--为什么你从这个词中能感受到?

(2)梭子是怎么样的?

——他为什么要选梭子(动的)

——飞卫有叫他选动的东西吗?

——盯动的东西累还是不动的东西累?

——可见飞卫……

(3)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个东西盯着,不眨眼试试。

(4)说自己的感觉。

(5)想象飞卫在练的时候会怎样?心里怎么想?1小时后呢?几小时后呢?一天下来……

(板书:很累、很酸)

(6)练了几天,他心里可能怎么想……,也可能怎么想……(课件出示12)

(7)练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刻苦、勤奋或者眼酸、眼涩。

过渡:虽然练得很辛苦,但他却坚持了两年,两年以后—

(8)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了不起,坚持不懈 (板书:坚持不懈)

(9)练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了不起、坚持不懈。过渡:练到这种程度,纪昌自己很满意,就去找飞卫,可是,飞卫并不满意,又让他——

第二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课件出示13)

(1)怎么练的?抓住“每天”“聚精会神地盯”

(2)你们知道他练习看虱子练了多久吗?

(3)引导读夏天,大家都找凉快的地方乘凉去了,他却满头大汗地——

冬天,寒风刺骨,他又不顾严寒——

过渡:终于,经过再一次坚持不懈的努力,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大得——

(4)虱子多大?车轮呢?

指导读

3.联系生活理解 (课件出示14)

过渡:纪昌又跑到飞卫那里,飞卫这才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1)纪昌这样练值得吗?

(2)为什么不先学开弓、放箭?

看准目标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基本功的重要

(3)飞卫的教法怎么样?——学得好离不开好老师的指导。

三、揭示寓意

1.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要说?

2.回到板书,总结

3.延伸: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坚持不懈的故事?(课件出示15)

师:达芬奇学画;孙康映雪;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侯

医术高明 自以为是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纪昌学箭

开始:很累、很酸

后来:坚持不懈

(射箭能手)

教学反思: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2.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再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4.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269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3、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4、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

教法学法:默读法、朗读法、复述法、竞赛法、讨论法、质疑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根据需要选有关资料。2、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南极资料。2、预习课文,使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了解南极吗?它一面向世人呈现着它那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又蒙上厚厚的面纱,使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叩访南极、第一个登上南极点是很多探险家们的梦想。在1911年12月14日、1912年1月18日这短短的、不足五个星期的时间里,先后有两支探险队到达:一支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队成功的让国旗飘扬在南极点上凯旋而归,一支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队在归途中全军覆灭。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却饱含感情的为斯科特一行写传,并称他们为伟大的悲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记节选《伟大的悲剧》,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的这一悲壮的一幕。(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幻灯】

1、作家作品介绍: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传记《罗曼·罗兰》 《三位大师》,唯一的长篇《焦躁的心》,特点:不拘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个性。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贮藏( ) ②储存( ) ③忧心忡忡( ) ④凛冽( ) ⑤毋宁( )

⑥白雪皑皑( )⑦遗孀( ) ⑧告罄( ) ⑨怏怏不快(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拖zhuài( ) ②战lì( ) ③sù( )米 ④gū( )负 ⑤吞shì( )

⑥鲁mǎng( ) ⑦雪qiāo( ) ⑧ è( )运 ⑨zhān( )鞋

4、请复述文章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

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不仅要明确作者的写作线索(时间顺序),还要弄清在作者叙述的这段时间内,发生了那些事情,从1912年1月16日到11月12日,要抓住每一阶段的典型事例。

这篇文章的主要事例大致有: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极点惊现挪威国旗--心情无比沮丧失望--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归途遇上暴风雪--遭遇疲惫、冻伤和饥饿--埃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燃料越来越少--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3月29日三人静候死神来临--斯科特记日记直到生命最后一息--10月29日救援者发现他们的尸体和遗物。

概括:本文讲述了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遇难的故事。

5、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完文章后的第一感受(震撼、钦佩、崇敬。)

三、研读课文,体会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那些最令你感动、难忘的细节和精彩的语句。再现英雄的形象,走入他们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挚情。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打动你的细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阐述这一细节、语句给你带来的体会与感受,代表发言(发言时选择好朗读方式),组员补充。

3、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拨、归纳:

①斯科特接受为胜利者阿蒙森作证的任务。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板书:正直、诚实、守信)(失败之悲作证之悲)

②威尔逊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仍拖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待事业他表现出了执着和坚毅的品质。(板书:执着坚毅)

③奥茨独自走向死亡。

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这是一支团结的队伍,特别是奥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团队,就那么平静、镇定地把生命交给了死神。(板书:献身团结协作集体主义)

④斯科特极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板书:爱忠诚)(死亡之悲)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反复品读,用以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

四、质疑研讨,挖掘主旨【幻灯】

生分组交流、讨论、回答,师归纳总结

1、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斯科特一行的肉体、生命遭到毁灭,但他们的精神是有价值的、伟大的。他们的悲剧中蕴藏着伟大。一个有价值的、美的毁灭难道不能称之为伟大的悲剧吗?这样看来,茨威格给这些失败者写传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2、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板书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

斯科特他们在角逐中失败了,在失败的归途中又全军覆灭,他们的肉体倒下了,但他们在这过程中所折射的高尚的灵魂,震撼了所有得知悲剧的人们。英国国王跪下来悼念他们,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他们作传。

由此看来,事业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事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来表达对英雄们的赞叹。

五、拓展迁移【幻灯】

1、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2、说说你对英雄的认识

3、美丽南极--探险队员探险的意义及作用。

六、课堂总结

最后让我们齐读五位英雄的名字,将他们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我们去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去实现我们生命的价值。

【幻灯】(大声齐读)

斯科特 鲍尔斯 威尔逊 埃文斯 奥茨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后,以我看英雄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1344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课前准备

推荐学生搜集中国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

教具准备

写有词语、课文诗的小黑板各一块,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渲染神话意境

1.师: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生:喜欢)能说说你喜欢看哪些神话故事?

生答:《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2.师:今天让我们学习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教师板书课题,叫两位学生念课题)。

带着问题全班齐念课题:谁开天地?盘古干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盘古劈开天地的神奇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新词

小黑板出示:

轻而清、重而浊、上升、下降

隆隆的雷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

血液、滋润、肌肤、混沌

(1)自由读词语。

(2)小老师带读,读中交流

①第一组是反义词。根据实际理解“清、浊”并给“浊”字组词(混浊),“投降”读作ing

②的词,扩充此类词语3到5个。

③“血液”(流了一点血,血淋淋读作iě)。

④“混沌”(理解“混沌”;找近义词“混浊”;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学习第一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本

1.默读课文,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能读成课文中的哪句话?把这句话画出来。

2.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请学生自由读此句并思考,这句话中哪个词是关键(创造)

(1)教师板书“创造”,并提问:“创造”的“创”这为什么是

力刀旁?(看字形并联系课文理解盘古是用锋利的斧头劈开了天和地)。

(2)教师小结:是呀,创造,它需要工具,需要力量,神话故事总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那么,盘古创造了什么?又是怎么创造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进入神话天地好好研究吧。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生字书写指导。(“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重视间架结构。)

五、家庭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教师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A、读古诗。(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B、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C、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D、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E、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A、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B、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C、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D、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E、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F、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美美地将诗读几遍,做到会背,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11个 生字。正确读写“猎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难点: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 查反馈,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整体认读音节:赤、置;“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 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 5 -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戴嵩画牛》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相关资料: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234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二)、能力目标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v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三)、情感目标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疑点: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摔死?

三、媒体平台

v教学时数:

2课时。97第1课时,98第2课时。

第1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2、讨论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1、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2、默读课文

2、作者简介

二、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

三、

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这一步再步下一步

4、字词教学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5、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

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

的是什么?)

答案1.课文主要[写“我”(跟小伙伴们爬悬崖)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2.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

(毫无信心)、继而是(萌发信心),随后是(信心大增)最后是

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第一次是(恐惧、伤心),第

二次是(惊喜、委屈、感动、余悸、成就感)。

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

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

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哈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前尝试]

1、画出生字,认识的字用“△”标出,田字格中的生字用“○”圈画出,每个生字口头组词2个以上。

2、认读生字,分析字形。

盘: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柔: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牵: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俗: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兔: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银: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3、思考: 题目为什么叫做“月迹”?

4、读熟下列词语:

洱海 柔和 坑坑洼洼 风俗 沉甸甸 闪闪烁烁

[课堂探究]

学习引导(一)

1、将课文的主要的内容进行叙述。

2、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引导(二)

1、再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最美?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检测]

1、我会朗读课文。

2、句子大本营。(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好吃的果子不是挂满了枝头吗?

改成陈述句:

(2)月亮挂在天空。

改成比喻句:

(3)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直在延续。

缩句:

(4)父子俩看着大鱼。

扩句:

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3、学完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赶快把想法写在《日积月累》的笔记本上,字数多少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坑坑洼洼(AABB式):

修一修,补一补(ACA,BCB式):

[作业设计]

抄写下列描写月亮的词语:

皓月高悬 水波映月 月明星稀 新月如钩 月明千里 月白风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好月圆 月明如昼 月色如华 月光如水 月满则亏 月黑风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风残月 星月交辉 流星赶月 众星捧月 月落乌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教研,设计,全文共 2408 字

+ 加入清单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对比,概括出几何研究的对象

2.在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在复习小学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建立几何图形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会辨识几何体

教学难点:

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的概念

教学方法:

探究式

教学用具:

几何模型、实物、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与思考

师:1.呈现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水杯、书、铅笔、笔筒、乒乓球、苹果、跳棋、冰激凌筒。2.由老师课前准备或当堂演示一些图片

提问:这些物体中哪些形状类似但大小不一样?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引导学生简述自己的理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师:大家在分类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他们的颜色、材料、质量?

生:没有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形状的许多物体,而对于这些物体如果不考虑他们的颜色、材料、质量,而只注意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就得到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几何图形。

找出你所认识的几何图形

生:圆锥、圆柱、球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电脑显示上面各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配注各几何体名称(中、英文)。请同学们观察,刚才的物体分别类似于屏幕上的哪一种几何体?

圆柱、圆锥、正方、长方体、棱柱、球

circular、cylinder、circular、cone、cube、cuboid、prism、sphere

生:思考,并作出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以上的几何体,(在实物与几何体模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二、做一做

师:将书上P3的图打到屏幕上,同学们一起做,巩固概念

三、一起探究

1.电脑演示七种几何体,同学们说出它们的名称

2.思考,在上述几何体中,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同桌交流,将部分几何体拆分,以达到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的目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

(1)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是什么?

(2)几何图形分几部分?

四、小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收获:(1)初步认识了几何图形,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立体图形的分类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计划表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教路点睛

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正确读记课后生字及目标1中的词语。

(2)自由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漂亮、驯良、乖巧”相应的自然段。用图画出喜欢的部分,说说喜欢的理由。

3.自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作者都运用了说明方法。

4.自读第二自然段。①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把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②作者从“活动范围在树上不在住宅区、活动时间在晚上不在白天说明松鼠,突出它的性格特点。

5.自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作者都用了说明方法。

6.自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从四方面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说明松鼠,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7.讨论:与《鲸》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语言

介绍

形体特点,

生活

习惯。

简单朴实准确

松鼠

介绍

外貌

性格

行为

一、初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句,初步了解松鼠漂亮、乖巧、训良、讨人喜欢的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

二、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漂亮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三、指导阅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松鼠“训良”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地点---晚上(不骚扰人类)

(训良——拟人、比喻)

四、指导阅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横渡----智慧

触动----警觉

储备食物----聪明

蹦跳----轻快

叫声----有感情

(乖巧——比喻、拟人)

五、指导阅读第四自然段,深入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选址----树枝分杈

建造----勤劳

住居----宽敞、舒适、安全

窝口----遮风避雨

(乖巧——比喻、拟人)

六、合作学习,对照异同,探究写法。

练习提纲(选一个作读写迁移练习)

1.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

2.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634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选择材料一、三、四阅读,计划一日游,画好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材料一、二阅读,通过提取、整合、概括等阅读策略组稿作讲解;

3.联读“和”字解说、《午门廷杖》、《御花园的奇石古树》等相关材料,了解故宫的文化内涵,激发对故宫文化的浓厚兴趣。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谈话】

▲故宫视频欣赏5分钟,聊一聊故宫。

学习活动一:了解文体,选择材料,明确任务

1.引: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故宫博物院》,做一次心灵的旅游。(出示故宫景区票)

2.预习时,你发现我们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像这样有文字、多媒体、图片等多渠道信息的文本组合,我们叫它“非连续性文本”。)

3.初读:非连续性文本有这么的内容,到底讲了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每一份材料都介绍了故宫的什么内容。

4.学生反馈:

材料一:故宫的建筑特点

材料二:太和殿重修的故事

材料三:故宫浏览注意事项

材料四:故宫全貌平面图

5.(出示课文导语内容)你会怎么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呢?

①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材料一:明确行踪、方位;材料三:明确进出口;材料四:平面图作画)

②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材料一:建筑特点;材料二:历史故事)

学习活动二:计划一日游,画参观路线图

1.选择课文材料一、三、四进行阅读,圈画词语,提取信息,计划故宫一日游,用箭头画在《课堂作业本》上。

2.学生圈划词语,完成《课堂作业本》路线图,交流反馈。

①路线一:时间允许,直线到底,从午门进,神武门出。

②路线二:时间不允许(或对后宫景点不感兴趣),从午门进,游玩三大殿后,折回,从东华门出。

3.观察路线,发现建筑特点:这些景点都排列得非常整理,对称的,都在——中轴线(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的明清皇宫,既是北京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阎崇年《大故宫》)

4.观察名字,引出文化内涵:在这中轴线上,有三个殿命名很像——(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他们都有一个——“和”字。和是什么内涵呢?

①出示字典解释选择(①相安、协调)

②引读:这些“和”,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和悦,家庭和睦,人我和敬,自然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阎崇年《大故宫》

5.小结:选择三个材料,通过圈画词语和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策略,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也了解了景点命名也是有其文化内涵的。

学习活动三:选择景点,整合概括,组稿讲解

1.我们继续去看第二个任务。在做这个任务之前,我们要看看课文对哪个景点做了特别详细地介绍?(太和殿)

2.分别介绍了太和殿的哪些方面?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A.外观(材料一第5段)

B.内饰(材料一第6段)

C.位置和功用(材料一第7、8段)

D.重建故事(材料二)

3.这么多材料如何来进行导游讲解呢?(出示教师配音范例,发现特点。)

①内容:建筑特点+历史故事

②方法:提取信息、整合材料、概括内容

4.默读联读材料(①午门廷杖 ②御花园的奇石古树),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组稿介绍。

出示:浏览联读材料《午门廷杖》和《御花园里的奇石古树》,选择(午门、御花园、太和殿)其中一景,通过提取、整合、概括等方法将课文与联读材料圈划成稿,试着讲解。

5.学生自由练习。

6.指名学生讲解,师生互评。(看看谁是“五星级导游”)

★选材得当:建筑特点和故事。

★口齿清楚:通俗易懂口语化。

★表达流畅:表情自然带微笑。

★姿态得体:动作大方不拘谨。

★文明礼貌:开头结尾都问好。

7.课堂小结,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进行阅读;并且通过提取信息、整合材料、概括内容等方法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故宫导游展。但是,故宫还有许多神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想要了解更多,请登录——故宫博物院(官网、官方公众号)和阅读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所写的《大故宫》。

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215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后能诵。

2、把握诗歌内容,能说出诗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幻灯1并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导语)

秋天是个宁静的季节,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静下来了;秋天是个幽怨的季节,客走他乡的游子纷纷做起了回乡梦;秋天还是个多情的季节,你没听说过“信誓旦旦,秋以为期吗”?秋天更是个严重的关头,沙场也要秋来才点兵!今天,我们坐在秋日里,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那么,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抽2个学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2、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赏图说诗)

①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幻灯2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秋词(刘禹锡) (幻灯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呢?

板书课题:(幻灯4)

秋 天 何其芳

二、作者介绍 ( 在幻灯4中打出 )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作品诗歌合集《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

三、朗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1、请一位同学朗读。

2、学生评议后正音。( 幻灯5 )

丁丁zhēng 背篓 bēi lǒu 肥硕féi shuò 栖息qī xī

归泊 bó 寂寥jì 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

梦寐mèi 乌桕jiù 鳊鱼biān

二读:读顺。注意节奏和重音 ( 幻灯6、7、8 )(PPT播放配乐诗歌朗诵《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三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全班朗读第一节,返回幻灯6 )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一)学习第一节——农家里的秋天。

1、设置问题,把握内容(意象)【PPT展示(幻灯9)】

①诗中所描述的秋天属于什么地方的秋天呢? (乡村)

②你们是通过那些景物看出来的? (露珠、幽谷、镰刀、背篓)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设置问题,品味语言,感知艺术。( 幻灯10 )

①用词形象生动,贴切传神。(学生找词语)

“满披”:形象地表现出清晨晶莹的露珠披满大地的景象。

“飘”:贴切传神。

②拟人的修辞,意味隽永。

“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拟人,写丰收之景。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拟人,概括秋天在农家里的情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3、借助意象,进行想象,体会意境。( 幻灯11)

清晨挂满朝露的时候,丁丁的伐木声便传出幽谷,震落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午时的田野,仿佛还飘着阵阵稻香,稻田里挥镰割稻的农夫,早已放下饱食的镰刀,满心的喜悦就是那笑盈盈的脸庞;傍晚,竹篱间,瓜果飘香,人们摘下一篓篓沉甸甸的秋果,把丰收的秋天也带回了农家里。

4、你可以为第一节起个美丽的名字吗?(农家丰收图)

(二)讨论第二、三节——渔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 幻灯12出示问题 )

(1)体现农家特色的: 背篓 渔船

(2)表明秋天天气的: 露珠 冷雾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展开全文阅读

2、语言品味

(1)第二节中心句是,“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从哪些词句可见是“游戏”?“游戏”有何韵味?

①“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一句的比喻似拙实妙。

A、用青鳊鱼来比喻乌桕叶的影子,形象生动,给人以想像。

B、网起的是乌桕叶影子,不在鱼,而在渔,在游戏。

③“游戏”——写出了渔民那份安适自由、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2)第三节中心句是,“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怎么理解“梦寐”?

“梦寐”的本意是睡梦。梦寐一词,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农家和渔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梦幻般的美,同时也是牧羊女眼里写满的淡淡的情思。

3、请为另两幅起名字并用美丽的语言说意境(课外作业)

五.审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种氛围

(一)教师小结(时间不够则简——幻灯17)

板书设计(幻灯13)

丁丁 飘 听觉 悠远

山谷伐木

农家丰收图 场景 露珠 震落 视觉 触觉 情韵

篱间背瓜果 欣喜 笑盈盈 心情 表情(想像)

栖息 视象化 松弛、闲静

秋 环境氛围 雾 霜 露 清凉 冷寂 朦胧

霜晨归渔图 活 动 撒网 收渔 摇桨 淡远 清静

天 游 戏 闲适 宁静 悠远

草野 蟋蟀 溪水 野草寥廓 溪水清洌 起兴 外景

少女思恋图 笛声 心灵萌动 内情

梦寐 微妙 心灵深处

(二)悟秋天,学生活动(幻灯1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

一、正确认读音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 抵御 猜测 观测 陨石 枯萎 稀薄 银河系 冥王星 厌氧菌 摄氏度 二氧化碳 嫦娥奔月 酶

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地球 太阳系 宇宙 银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新课

一、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标,请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

四、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五、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六、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生述后(展示课件)

(1)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

(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

(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七、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

(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

八、交流,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小结。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从有时候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进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三、作者在讲这些内容时,用上了哪些方法?

四、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训练。

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1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 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五年级上册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337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

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强调作用。

3.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青年近卫军》图片。

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这本书,有一个他和母亲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随同梁晓声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来认识这位母亲。

(二)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学法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 )的母亲?

2.反馈,交流。

(1)从课前学习单的反馈情况看,这些词语同学们都认为比较难读: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攥着、陷入、忙碌。

(2)平时我们概括一件事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你的学习单上的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漏了什么,改一改。

(3)指名同学反馈重要内容的概括。

(4)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辛劳、慈爱……)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导读提示我们怎么学?(看导语提示)

(三)读慈母形象,体会“情深”

1.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深入学习。请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随机板书)

(体会母亲工作辛劳。)

出示句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的)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

(2)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文中就有一句环境描写也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

(3)穿插环境。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什么叫震耳欲聋?走进这样的车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4)看到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百只灯泡的炙烤下的母亲如此辛勤的工作,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过……)

(5)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除了提到母亲的背,还写了母亲的什么?(眼神)这是怎样的眼神?(疲惫且吃惊的)因什么而疲惫?因什么而吃惊?

(3)读出这份辛劳。

(4)发现了吗?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

(5)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句话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你自己读读,给你的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5)谁愿意把这一个个画面读出来?(配乐指导朗读)

师小结:作者知道母亲工作辛苦,却没有想象到会如此辛苦。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将它们放在句后,将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久久地,久久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也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作者要这样写。

出示句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用了4个“立刻”)“立刻”可以改成什么?(马上、立即……)

(3)读读这句话,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4)母亲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师引读并板书)

(5)你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

补充资料: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为了给孩子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5分钱乘车。

(6)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

师:我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齐读课题,体会母亲爱儿深切。)

1.课文中母亲的哪些描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小组合作,划出母亲的言行,讨论讨论。

句子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子二: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句子三:“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句子四: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小组派代表谈感受。

3.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地“凑”?(预设:毫不犹豫、充满关爱、迅速、很不容易……)这一“塞”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预设:母爱、期望与理解……)

4.什么数落?数落我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数落我?(因为我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师:对我的要求母亲是毫不犹豫,对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这就是──慈母情深。

(四)写话补白,升华情感

1.对于一个经济如此拮据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母亲每天如此微薄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来说,“一元五角钱”更是得来不易。那么母亲是如何再次凑钱给我买书的?(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写出母亲辛苦凑钱的过程。)

师:无论是母亲的“掏”“塞”“凑”,还是母亲数落的话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3.交流、反馈。

4.千言万语说不尽,慈母情深深似海。就如我们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方式爱着我们!我们更应该多点体谅,多点懂事,就像作者一样。最后让我们在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中结束我们的课。(诗歌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369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 认识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农村衰败、农民日益贫困的痛苦情况,加深对新社会的热爱。学习鲁迅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

2. 学习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领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解题

本篇文章写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后编入小说集《呐喊》。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我国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社会情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其势力范围的划分,给人民造成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军阀连年混战,酿成横征暴敛,农业凋敝,农民破产。1911年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皇帝的专制政权,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兵(军阀混战)、匪(盗贼横行)、官(官僚统治)、绅(地主盘剥)相互勾结。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苦难之源。

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鲁迅很是不满,一度陷入孤独和苦闷之中。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受到极大鼓舞。这时他在北京,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精神高举文化革命的大旗,用小说和杂文解剖旧社会,向反动势力斗争,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19年12月,他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赴北京,目睹故乡残破景象,农民日益贫困,感到十分悲痛,一年后以这次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 边听录音边理清故事情节

1. 听录音要求:

(1) 识字、积词。

(2) 体会语气。

2. 理清故事情节,要求:

(1) 用一两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以“我”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回故乡卖屋接母赴北京的事。

(2) 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列情节提纲。

情节安排:

故事情节就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结构而成。回故乡一段稍写景色;在故乡一段简记人物;离故乡一段则略抒情怀。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就是借助此故事情节来精心描绘的。

三、 典型人物

1. 作品从社会现实出发,经过艺术提炼,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典型艺术形象,请学生在第86段中寻找三个词组来表明三种人物的形象。(三个典型人物)

辛苦辗转——“我”

辛苦麻木——闰土

辛苦恣睢——杨二嫂

2. 少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从他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外形、语言、动作)

(1) 读第12~30段,读第54~76段。

(2) 少年闰土:

健康、纯朴、热情、聪明、活泼,农村生活知识丰富。农村的广阔天地,是他生活的场所;开朗乐观,“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小少爷相比,更显得活泼动人。生气勃勃,少年英雄。

出现时的背景,那“瓜田月下刺猹图”的美好形象,珍藏在“我”的记忆中,20年来,没有褪色。

(3) 中年闰土:

自卑、衰老、迷信,像个木偶人了。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手开裂如松树皮,脸上全然不动,如石像一般,只觉得苦,又形容不出。生活艰辛,处境穷困。

他从旧物中拣出来的东西中,不仅有日用的长桌、椅子、抬秤,而且还有一副香炉和烛台。见“我”时,不再是天真幼稚,友谊真挚;而是“动着嘴唇”(尽管有“欢喜”的冲动),“却没有作声”(“凄凉”的处境造成)。神态是“终于恭敬起来了”,叫道:“老爷……”

(4) 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泼的少年英雄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纯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花;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与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封建统治者借助宗教对农民实行愚民政策,利用神权把广大农民牢牢束缚在迷信思想的囚笼内。通过这样的描绘可以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但又无可奈何;憧憬未来,却不懂得靠自己及阶级弟兄共同反抗来夺取,而是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痛斥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农民的日益贫困,指出了听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绝路。

(抓住表现力强的词句阅读、领会)

3. 杨二嫂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外形、语言、行动、性格)

(1) 读第39~52段。

(2)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外形。

(3) 年轻时,以涂脂抹粉增添姿色招徕主顾,得以谋生;人老珠黄,每况愈下。她的说话和动作表明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4) 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说明这个人在旧社会还是受损害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官僚地主统治下农村的急剧破产,也是故乡衰败的一种标记。

(5) 恣睢:放纵行为。杨二嫂是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在旧社会严重腐蚀下,一面辛苦劳动,一面放纵自己,从招徕生意到连偷带摸,鞭挞了那个黑暗的时代环境和罪恶的社会制度,希望下一代不要走这一条路。

4.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思想、情感有怎样曲折复杂的变化?

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我”,是艺术形象,作者虽运用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材料,但“我”是个虚构人物。

“我”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对故乡和故乡人的变化,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描写出来的。

(1) 读第1~5段,读第78~88段。

(2) “我”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由于辛苦辗转,他回故乡的心情是怎样的?

“心情悲凉”。

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感到非常失望与悲凉,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句话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关键在“改变”。

怀着压抑的情感,用淡淡的抒情笔触,传出悲凉激愤的心情。

(3) 老屋的残破寂静,母亲凄凉的神情,故乡的萧索景象与“我”的悲凉心情一致。

(4)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阶级隔阂刺痛“我”的心,思想上有极大的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5) 杨二嫂的变化,“我”讨厌。

(6)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气闷悲哀——从碗碟比较闰土与杨二嫂两种人物的不同,深感旧社会在物质上、精神上对人们的损害。

展开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否定三个“辛苦”,明确指出要追求一种新生活。从失望到希望,反映了作者要求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革命精神。

“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想到希望,就会想到希望的实现,并想到当时社会有无实现的可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极端不满,认识改造它的艰巨复杂。

闰土崇拜的是神的偶象,只想眼前生活好一些,故“切近”;“我自己手制的偶像”是希望后一代过新的生活,这不是轻而易举的,须经长期艰苦的实践,故“茫然”。这样写,表现了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决心。

最后以“路”作比喻,充满了希望和理想必然实现的信心。这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引上一个新高度。

感情曲折复杂,通过“我”的感想,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极度愤慨,表示对农民的深厚同情和焦虑,提出“新的生活”的伟大理想,并表达了实现理想的决心。(热切向往)

小结: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抒沉重压抑的哀愁,揭社会的病根,收鬼斧神工之效。

(1) 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日趋破产的惨景,揭示导致破产的根源。

(2) 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3) “我”和闰土之间关系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阂。

(4) “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之间的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对未来生活前景的热切向往。

四、 主题思想

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绘,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层层压榨下农村破产、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社会制度在物质上、精神上损害农民无比愤怒;对闰土精神上的麻木状态充满同情和焦虑,并表现了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体现了鲁迅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文章的主题思想十分深邃:(1) 揭露社会黑暗;(2) 指出贫穷的社会根源;(3) 批判三种态度;(4) 探索新的出路。

五、 作业

1. 练习(二),练习(五)。

2. 练笔参考题:《故乡新貌》《我可爱的故乡》《故乡琐事》。

【教后】

1. 学生听录音全神贯注。听、读、看,对课文前前后后比较熟悉,综合分析时就大为方便。

2. 教学中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把有关段落对照起来读,加强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的理解。

3. 加强朗读,发挥文章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