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
作者简介:
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作品赏析:
《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读诗常常要“知人论事”。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大地”?那时中国“大地”又在遭受怎样的“风雨”的侵袭呢?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显然这“忧怀”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同学思考:
1.《风雨吟》一诗中的动与静是怎样结合的?
【交流点拨】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节两行是动,是“卷”“奔”;第二节是静,是两个“如”。
2.试着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点拨】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
2.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诗歌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解析:《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①怎样理解“大地风雨的海上”这一意象?
答案示例:“大地风雨的海上”是一个独特的意象,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他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个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②“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之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卷”和“奔”体现了强大的自然力,以动感形成一种剧烈的心理冲击。
三、
《风雨吟》通过对风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忧思满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四、赏析《风雨吟》对自然意象的描写。
答案示例: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写出了雨的滂沱如注,营造了极具气势的氛围。
五、课堂小结
这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来类似的小诗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完成了对《山水画的意境》论证思路的梳理和实例的分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可染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内涵,并学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务】
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一、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情感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三)积累运用
任务一: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出示任务】
运用本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从课前准备的山水名画作品中挑选一副做赏析(如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等)。请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学生完成任务并分组汇报。
任务二:赏析古诗词,品味意境:
【出示任务】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完成一段文字。
学生写作。
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务】
勾连同单元课文,横向对比悟“意境”:
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说“说假话不行”,在《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其含义是否一致,其中体现了哪些共同的艺术追求?又比如《山水画的意境》和《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有关于意境的论述,其认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为阐释?
(五)课后作业
思考并总结:学完课文,你认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是什么?应该怎么读?有哪些阅读方法?请将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书设计
(七)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或课外阅读活动推荐
袁行霈《论意境》
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吴调公《关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问题》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 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雨涵的爱国主义思想
2、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
教学难点
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雨涵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师:今天由我和同学们完成这节校本课
师:播放《精忠报国》。
师:听过这首歌后你有什么感受?可以从内容上说一说,也可以从歌曲的情绪上说一说
师:关于岳飞,你都了解些什么?
预设: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
关于岳飞,我知道一个小故事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老师了解到的岳飞
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在南宋时期抵抗金人的侵略,保家卫国,是后世景仰的民族英雄。 (课件出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岳飞这首《满江红》(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听清楚每一个字音,并且想一想,这首《满江红》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句子比较多。 每一句的字数不同,长短不一。分为两段
师:这就是与诗并称双绝的,叫做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词有词牌,即曲调。词分为上阕和下阕。 满江红是著名的词牌名之一。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词。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指名读,并且纠正字音。
师:还有谁想读?
师:那请你把这首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如果你的同桌读的字音准确,流畅,就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竖起大拇指,看来你们的字音都读的很准确呀!
师:同学们都知道,无论是读诗或者读词,都应该有停顿和重音的地方,请你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把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重音的字下面加点。
师:老师也把自己的停顿和重音画出来了。(课件出示)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词,你可以按照自己停顿的方式,也可以按照老师的停顿方式。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停顿在什么地方,重音在什么地方。
师:指名读,找两个学生 ,指导重音和停顿、师:重点指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高昂)
师:这句话的意思什么,谁能说一说?
师:这首词的意思就是期待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山河,向祖国献捷!
师:岳飞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师:这首词是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已经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之势。但就在岳飞胜利在望的时候,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
师:既然怀有这样的情感,那我们的情绪、语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语速:缓慢的
情绪:悲伤地 后来是信心满怀,高昂的
指名读,评价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听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的范读,注意他的语调、语速和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能像播音员这样读一读吗?
1、找一人读 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2、再找一人读
3、再找四人读 (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
4、老师也想跟大家读一读这首词,我独上半句,你们齐读下半
句
5、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6、 试着全班背一背
7、 我们试着每组一句来读一读, 读的时候要起立,最后一句要全班齐读,读两遍。
师:岳飞不仅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他也有留下了后世传唱的文章,除了这首《满江红》,同学们课下也可以读一读那首《小重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写法。
3.培养学生在比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分析、炼字、比较、揣摩等过程来赏析诗歌,采用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教师启发点拨,比较鉴赏等方法,完成学 习任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读本诗,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 握诗歌主旨。
2.通过比较掌握对面着笔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品味 比 较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背景资料: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 安,在一个 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学生说杜甫: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4.指名学生读。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 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
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
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
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
(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 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细品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
(1)探究: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为什么说是“独看”呢?
(学生抓住“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思考分析。)
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突出了那个“独”字。)
———活动:设身处地的揣摩妻子“独看”时的心理活动。
(教师以写作背景和杜甫被困的处境加以引导)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更是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进一步映射出了是人的心理。
(2)赏析:妻子独看时的的情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再说说诗句的大意,思考:最能体现伫立之久的字,进行赏析
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湿”和 “寒”的精妙之处。
③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
———明写妻子思夫至深,暗写作者的思妻至切,突出了作者的思念之苦。
2.细品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作者通过想象团圆幸福的情景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想象一个团 圆的幸福场面反衬作者思念之情。
———与《夜雨寄北》比较,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出示《夜雨寄北》,进一步分析借助团圆的美好反衬分隔两地的思念之苦。)
——与杜甫的《述怀》比较,进一步深层探究主旨。
(出示《述怀》的相关诗句,通过分析《述怀》,结合写作背景及杜甫济世情怀点拨学生进一步研读诗歌主旨。)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 ,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 ?尽室岂相偶!”
(明确: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不仅表现了对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在“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鉴赏比较。
(教师出示《望月怀远》,进 行鉴赏比较)
1.学生自主学习,把握诗意
(1)借助资料,学生自译。
(2)交流展示。
2.学生自读,思考:同为思念之作,两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以表格点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体会作者独特的构思。)
(明确:作者主要通过对方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六、拓展运用,自主提升。
出示《邯郸冬至夜思家》,学生自学,进一步学习对面着笔的写法。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坐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 样写“思家”的?写得怎样?
(明确:作者主要通过借人映己、对方着笔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七、课后 小结
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对面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月夜》。
2.搜集关于“月”的古诗名句,制作名句卡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有点评)
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一)上阕: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 (小组讨论后描述)
2、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小组讨论后表演)
六、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教后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在剧中所起的作用。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揣摩情节、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生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
蓦(mò )然 掸( dǎn )灰尘
hú lún( 囫囵 ) 咀嚼( jǔ jué ) [来源:]
翘(qiáo)首远望 chóu chú( 踌躇 )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喃喃自语: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津津有味:形容很有滋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开怀大笑: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地大笑。
心事重重:心里盘算的事很多,一层又一层。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蓦然:猛然。 囫囵:完整,整个儿。
踌躇:得意的样子。 翘首:抬起头来望。
3.走近作者(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剧本,整体感知(分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
1.学生自由读剧本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2.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3..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4.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6.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四、剧情探究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来源:学&科&网Z&&&K]
2.“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各小组讨论后汇报)
五、艺术特色
1.什么叫象征?
2.“枣儿” 象征什么?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创意
三个教学板块:文意把握;美点赏析;片段精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皮肉乱抖,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笔记小说《溜索》,去感受一番。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学铺垫
1.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是兼具“笔记”和“小说”两种特征的一种独特文体。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括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
2.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引发关注,并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3.作品简介
《溜索》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江大峡谷中,怒江的“隐隐闷雷”,山鹰的飞翔,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生字新词
腮sāi坠zhuì呕ŏu跺duò探视顷qǐng刻寻思俯视拳quán打脚踢tī千钧jūn之力
咦yí咦yí喂喂
锱铢zīzhū——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盘桓huán——徘徊。
涓涓juānjuān——泪水漫流的样子。
扭绞jiăo——反复搓动。
千钧jūn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jīngjīng——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5.叠词
纷纷 慢慢 隐隐 懒懒 渐渐 涓涓 稳稳望望 缓缓 颤颤 慎慎 涩涩 黏黏的 咦咦喂喂 战战兢兢
6.比喻句
(1)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2)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教学板块之一:文意把握
话题:请同学们从任意的角度说说《溜索》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角度提示:可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概说。
说话句式:这是一篇……
示例:这是一篇阿城写的笔记小说。
同学们认真读书,思考,广泛发言,教师相机评点。
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写马帮借助溜索过怒江大峡谷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映衬”手法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反复”手法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伏应”手法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有着精致段落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有着丰富片段描写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用同一件事(溜索过怒江大峡谷)来表现多个人物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细节生动的笔记小说,文中有语言的描写、动作的描写、心理的描写和神情意态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
这是一篇起笔突兀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有着大段的环境描写、大量运用叠词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先从听觉(声音)角度写怒江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怒江大峡谷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主体部分做到了详略有致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隐”去了第一人称“我”,通篇均未出现第一人称“我”,叙述者的主体精神世界被隐匿了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有着简练又精妙传神的语言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讴歌人物群像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从多个角度反复写溜索过怒江大峡谷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充满着作者对马帮人无畏精神和豪迈野性的钦佩与赞叹的文章。
这是一篇表现滇西马帮的生活、歌咏无畏与勇敢精神的笔记小说。
……
教学板块之二美点赏析
话题:就你发现的课文中的一个美点,写一点赏析文字。
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写。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话。
如,小说美在用词精妙传神。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的一个“磕”字,准确地表现了马帮与马的关系——默契,同时也表现了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学生充分活动,广泛发言。教师相机评点。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1.课文美在用词精妙传神。
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
2.课文美在化静为动。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3.课文美在写出了视觉感受。
写怒江。“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亮亮”有力传达出在高处眺望怒江的视觉感受。
4.课文美在善于抓住人物的面貌特征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且用词极为准确。
写首领。“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细”“绷”二字,将马帮首领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既简约又传神。
5.课文美在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滑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6.课文美在比喻新奇,巧妙传神。
如,写马帮队伍在峡谷行走得缓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极稠的粥”,比喻新颖别致。
7.课文美在对比手法
小说详细记述了牛们过溜索时极度失态的情状:溜索前因惊恐而坐在地上死活不走,流泪发抖,被绑上绳索硬挂到溜索上之后吓得屁滚尿流,“皮肉疯了一样抖”。小说也详细写了“我”溜索时的窘态:“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胆战心惊之态尽显。这些都与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的汉子们写出了鲜明的对比。
8.课文美在烘托手法
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怒江,写牛,是为了凸显怒江大峡谷的险峻和溜索的惊险,烘托人物的无所畏惧。小说三次写“鹰”,虚实相生,意在烘托汉子们的无畏与勇敢。写环境,是为了写人。
9.课文美在精致的细节描写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翅膀尖”,一个目光锁定的“小”位置;“几根”,点明数量少,这些都体现了细节描写的精致。
10.课文美在伏应手法
首段首句“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是一处伏笔,第三段里“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与之相照应。……
11.课文美在反复手法
第一,小说反复写怒江的声音(雷声):小说第1段写到“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第3段写到“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雷声”,第4段写到“依然是闷闷的雷”,末段再写到“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第二,小说反复写“大鹰”:小说第2段写到“那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11段又写到“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23段再写到“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末段再写到“寻不着那鹰”。
12.课文美在多角反复
小说的中心事件:过溜索。小说先详写“精瘦汉子”过溜索,再略写“三条汉子”过溜索,接下来又详写“一头牛”过溜索的情景,再略写“这边的牛们”过溜索的情景,再接着详写“我”过溜索的情景,最后写“首领”过溜索的情景。一事六写,多角反复,对比自在其中,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静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
13.课文美在谐趣横生
小说第15段:“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第22段“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这样的语言有点冷漠,没有美感,不是抒情的,而是有着幽默的意蕴,传达的是另一种趣味——谐趣,没有抒情意味,显得很幽默。这样的文风与滇西马帮汉子的粗犷、野性是和谐统一的。
……
教师形成小结。
教学板块之三片段精读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反复细读课文第10至20自然段,选取以下两到三个话题对文段进行品析、欣赏。
(1)诗意地概括文段内容。
(2)从“详略”的角度看马帮过溜索的情景。
(3)想一想牛儿们所商量的话。
(4)论一论“那只鹰”在文中的作用。
(5)画出描写“溜索”的语句,说一说“溜索”在文中的作用。
(6)品一品文段中“尿”的比喻。
(7)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说一说课文中的马帮汉子。
(8)嗅一嗅文中的小说味道。
学生认真阅读片段,思考,讨论,广泛交流,教师顺势评点。
教师讲析:
1.“溜索”在文中的表达作用:(1)是小说所写的中心事件;(2)是人物的活动场景;(3)是小说的情节核心,有一种串联作用,这种贯穿作用主要是提供错位心理的共同凝聚焦点,检验着不同人物的情感差距。
2.马帮人:矫健勇敢,灵活敏捷,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从容镇定,气定神闲,无畏精神,豪迈野性。
结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活动:文意把握;美点赏析;片段精读。
作者简介:鲁艳锋老师语文名师余映潮老师的弟子,对板块教学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