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天坛的导游词(20篇)

浏览

1612

范文

91

篇1:北京天坛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苏彪,带你们来游览一下我国著名的天坛

我国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杏松环保,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再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群上,到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着核心位置。同是,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左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

天坛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呈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屋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北京天坛导游词5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我姓苏,叫我苏导游,今天带你们来游览一下我国著名的天坛

我国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杏松环保,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再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群上,到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着核心位置。同是,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左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

天坛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呈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屋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北京天坛导游词5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门艾琳,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导游,希望你们旅游愉快。

大家请看天坛

天坛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最精美的古建筑群之一。这里原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祈祷丰年的地方。初建于1420年,天坛的面积为273公顷,分为内坛和外坛。北边的围墙为半圆形,南端是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因为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时,每年祭天两次。第1次是新春夏历正月上旬,这时要百谷求雨,祈祷丰收。第2次是在冬至日,表示感谢黄天上帝。天坛有三座建筑,一座比一座高,表示逐步登天。

现在你们可以自由观赏天坛了,祝你们游玩得开心、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北京天坛导游词优质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364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整个北京,可以发现这个城市有条中轴线,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紫禁城还有故宫都在这条中轴线上。现在我们沿这条中轴线自南向北游览天坛吧。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昭享门,它是天坛的南大门,是不是很雄伟呢?古时候的皇帝就是由此门进出,在眼前的这座具服台等待祭坛仪式的开始。

(圜丘)

圜丘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圜丘御墙有两道围护,每道墙均设有棂星门4组,每组三门,共有24座汉白玉棂星门,称“云门玉立”。走进了棂星门,站在这砖路上,请注意观察一下,前面的一组和身后的一组棂星门,它们并不像传统建筑那样中轴对称,左右相同,而是两侧石门一宽一窄。据史书记载,大典时中门为“上帝”专用,故高大,皇帝只能从东侧较中门略小的门出入,而其他官员则只能从西侧更小点的门出入了。这左右大小的差别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礼制。“礼”实质上是等级森严的次序。祭天大典的时候,皇帝身着祭服穿过这上下两道棂星门,在导引官的恭导下登上前面这三层神坛行礼。

每登上一层都同样要踏过9级台阶。三层坛用扇面石共计3402块。圜丘台上下到处蕴藏着“九”这个神秘数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根据古代阴阳五行之说,天属阳,地属阴。奇数属阳,偶数属阴。所以理所当然“九”这个阳数中最大的数就是天数了。这个“九”表达了天的至高至大。同时古人也认为天有九重,玉皇大帝就住在九重天上。

请您注意一下这三层的圆形石台,它上层直径是九丈,中层直径是十五丈,下层直径是二十一丈,不仅全为阳数,而且三层台面直径直径相加之和等于四十五丈。这四五恰为“九五”之数。《周易》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说,大吉大利,所以皇帝也自称为“九五之尊”。圜丘的建筑设计中,巧妙地使用了“奇数”,反复运用了九和九的倍数,这正是工匠们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祭台比例适宜,功能合理,在蓝天白云,苍翠古柏的衬托下,更显得神秘而圣洁。

现在让我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每年冬至日是皇帝在此举行祭天大典的日子。大典时,这台面北侧供奉“皇天上帝”神位,东西两侧依次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冬至那天凌晨4点多钟,黑暗中点燃各种坛灯,天气十分寒冷。圜丘前燔柴炉上置放一只牛犊,用松柏枝燔烧着。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台面广场上排列着200多人的乐队舞队,在庄重的中和韶乐的衬托下,在文物百官的陪同下,在上下千余人的配合下,皇帝登坛致祭。共乐奏九章,典仪九程。皇帝要恭读致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进行完毕,各神位前所供的供品分别依次送到燔柴炉和燎炉焚烧,烟气腾空,以示送到天庭,大典就全部结束了。于是,皇帝就回到他的皇宫紫禁城,等待上天的降福了。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位于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也就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位置,它有着一种奇特的声学现象,在这里“读祝”时声音特别洪亮,犹如加装了扩音器一般。至今这声学现象不减当年,您不妨站在“天心石”上,亲自试一试。

(神厨)

天坛神厨分为南北两处。南神厨位于圜丘坛东侧,北神厨位于祈年殿的东侧。神厨是为了制作牛、羊、猪等祭品而设立的,用来供给皇帝祭天,向天上神明祈祷的时候使用。

(宰牲亭)

天坛公园有南北两座宰牲亭,南宰牲亭位于南神厨东侧,北宰牲亭位于祈谷坛长廊北神厨东侧。

宰牲亭是绿琉璃顶的三开间歇山式重槽方亭,是宰杀祭祀用牲如犊、豕、羊、鹿的地方。

(皇穹宇)

三音石又叫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皇穹宇殿外是一条由长方石铺成地甬路。从殿前须弥座开始,第一、二、三块称为三音石。三音石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而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我觉得实在有趣。

皇穹宇是一座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的宫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开始取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年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

您发现大殿里供的是什么牌位了吗?正中间放置的是皇天上帝的神牌,左右放置的是皇室历代先祖的神牌,然后左右的配殿里还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

(九龙柏)

天坛内有上万棵松柏,其中树龄在300~600年以上的大约有2,600多株。

这棵相传于1420年所植的九龙柏,高10米,胸径1.2米,树干表面凹凸花纹好像群龙绕柱。历史悠久,不仅仅是一棵植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成贞门)

成贞门是圜丘坛的北门,也是祈谷坛的南门,是两坛的分界门。圜丘坛共有四个门,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

四个大门含有元、亨、利、贞四字,出自《易经》“乾卦:元、亨、利、贞”。您可以站在中轴线上,将视线从这座砖券门的中洞透过去,就会看到一幅严格对称的美丽框景画面,视线的终点就是祈谷坛的建筑群。

(丹陛桥)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叫成贞门,我们脚下的路就是丹陛桥。您是不是很奇怪这平坦的大道怎么叫“桥”呢?其实呀,这是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丹陛桥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达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臣妾)走王道。

丹陛桥还有一条畜生道,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角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具服台)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叫“具服台”,就是古代皇帝更衣祭天的地方。这里每逢祭祀大典,官员们都会先在汉白玉的平台上支搭一黄云缎方形幄帐,支成一个(小金殿)

皇帝于大典开始前走到这里,洗手并换上蓝色祭服,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后起驾回宫,因此具服台又称“更衣台”。

(祈年门)

通过祈年门的廊柱望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祈谷坛的中心建筑祈年殿。祈谷坛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它包括祈年门、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神厨、宰牲亭等一系列建筑。

在祈年殿前的东西两侧是它的配殿。现在让我们穿过祈年门,进入到祈年殿参观吧。

(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也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建于1751年,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正月祈谷的场所。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数年后又按原样重建。

如您所见,它是一座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圆形大殿,采用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主体部分建于高6米的汉白玉圆台上,恢弘壮观,颇有拔地擎天之势。殿高38米,直径32米,共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

进入祈年殿,您会发现它的内部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jué)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而六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整座大殿结构精巧,设计华丽,十分富丽堂皇。

(祈年殿西配殿)

您请看,在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西侧的是西配殿,以前和东配殿一样是明成祖时候建造的,构造和东配殿相差无几。原来是前九后七,两排共有十六座。1751年,乾隆皇帝觉得它“参差不齐”,拆除了后殿,只剩下了前面九座。也是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的地方。现在也和东配殿一样,变成了陈列宫廷祭天古乐、礼仪,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处。东西配殿左右对称的建在高1.5米的砖石基座上,使人感到配殿相衬。

(祈年殿东配殿)

这里是祈年殿的东配殿,它位于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东侧。是明成祖时候建造的,原来是前九后七,两排共有十六座。1751年,乾隆皇帝觉得它“参差不齐”,拆除了后殿,只剩下了前面九座。

这儿是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的地方。现在成了陈列宫廷祭天古乐、礼仪,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处。

(七星石)

七星石位于祈年殿东侧长廊的旷地上,其实就是七块石头。但为什么要称作“七星石”呢?据我所知这有一段传说,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时想找一个祭天的场所,一天夜里,他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在现在天坛的位置,于是有了今天的天坛。

后来,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有一道士说这天坛太空旷,不利于皇位永固和皇寿永久,就设置了七块大石镇在这里。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也是华夏一员,清乾隆皇帝诏令在东北方向又设置了一堆七星石镇在那里,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的寓意。

(皇乾殿)

皇乾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

皇乾殿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是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原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参观。出了皇乾殿就是天坛公园的北天门了。

(北天门)

天坛公园的每个门都有不同的寓意,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北天门,北门相对南门来说走得较少。从道教角度出发,南天门是人界和神界的入口处,神话故事中因为发生的故事大多与人界有关系,所以南天门走得最多。

往西的话,那是佛家的地盘,往北那是不周山,是天柱所在,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天弄塌了,才引出女娲补天那段故事,往东的话,那是仙岛,是散仙住的地方,据山海经说原来那些仙岛都是由大海龟驮着的,后被某巨人国的人钓了几个乌龟,于是沉了两座,还剩下那座叫蓬莱,而巨人国因为此事触犯了天帝,结果被罚身体缩小到常人大小。

(双环万寿亭)

双环万寿亭位于天坛内坛西面,由两座重檐尖顶圆亭套合而成,就像套环,结构巧妙,造型新颖,亭顶装饰孔雀蓝的琉璃瓦,色彩明快,在中国古建筑中仅存此一例。双环万寿亭以前是在中南海的,相传是清乾隆帝为祝贺老佛爷五十大寿,在1741年建造,双亭寓意两只寿桃,取和合、吉祥、长寿的寓意。

在1975年,周总理在病重之时特别批复:“双环亭可以迁往天坛,让人民都看看。”于是双环万寿亭移居到了天坛公园内。

(百花园)

百花园位于双环万寿亭南侧的松柏树木中。园内种植物牡丹、月季、芍药、玫瑰、蔷薇、菊花、玉兰等各种花木。从大地回春至隆冬季节,此处四季花开不绝,百花争妍斗艳,香飘四野,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美景。

北京天坛公园有“北京的肺”之称,老人在晨练,小孩在玩耍,小伙子在跑步,漂亮姑娘在练瑜伽,连甄嬛小主都说:这是极好的!

(西天门)

从丹陛桥往西就来到了西天门,这是天坛开始建立的时候就有了的,是天坛最古老的一座门了。

(钟楼)

斋宫的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是乾隆时修建的。斋宫里面悬挂着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皇帝祭天的时候,从起驾出斋宫就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坛台时,钟声停止,大祭礼毕,钟声再起,就像我们现在大型活动中的礼炮。

(显佑殿)

显佑殿位于凝禧殿西侧,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明朝时期中和韶乐的协律郎、乐舞生主要由道士掌管。清乾隆年间将道士们驱逐出去,将神乐观改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定名为神乐署,显佑殿被弃用。

现在开辟为中国古代音乐人物纪念厅,以弘扬祖先在音乐史上的光辉业绩。我们可以在这里了解中华古代音乐历史。

(神乐署)

神乐署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

神乐署有两大建筑群,位于凝禧殿西侧的显佑殿,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现在成了中国古代音乐人物纪念厅,以弘扬祖先在音乐史上的光辉业绩。正殿是凝禧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现在成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三座门)

提起“三座门”军迷们应该无人不晓,那是上个世纪驻地。很多地方都有设立三座门,据我所知,常说的军委“三座门”是指“大高玄殿”的“三座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位于天坛的三座门。

三座门其实就是三座随墙门的简称,皇家建筑中的随墙门多设门楼,琉璃装饰,制作精美,富丽华贵,显示出宫殿建筑的恢宏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北京天坛导游词优质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叫王_ ,大家可以叫我王导。我是你们的导游,请大家跟好我的脚步,我们今天的景点是北京举世闻名的天坛

下面我们来到了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殿有33米高大约11层楼房那么高。1887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击中,烧毁。因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下面我们已经到达“天库”了,“天库里有三音石,”它就在黄穹宇里,只要在第一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一下,在第二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两下,在第三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三下,所以,它们才称为“三音石”。

黄穹宇里还有回音壁,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另一端的人只要耳朵贴着墙面就能听的异常清晰,还有立体效果哦!大家可以试试。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了。是不是很有智慧呢?

现在我们来到了圆丘坛,它有两个防护墙,一些阶梯和古人的雕像。

游客们,现在你们可自由观赏,但请注意,不要乱涂乱画,带小孩的游客请管好你的小孩,两个小时后在天坛门口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北京天坛导游词优质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坛公园。我姓崔,是大家来参观天坛公园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崔导。现在我带大家一起来参观美丽的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天坛公园土也广大,古柏参天,建筑精美。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树干上还挂着木牌子,记着古树的年龄。

天坛公园里面有祈年殿,祈年殿是古代著名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外围墙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祈年殿高38米,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整个大殿全部都是木质结构,造型奇特,结构精巧,全都具有十分高的艺术价值。殿内金碧辉煌,殿顶上画着飞龙凤舞,形态逼真,仰头望去,金龙舞凤,似乎好像真的腾空跃起,中间的4根红色的柱子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外面的一圈还有12根盘花篮柱,它们共同支着弯形的殿。4根红色的柱子象征着一年四季。

12根蓝柱子像这种12个月和12个时辰。殿内地面上正中间有一块圆形的龙凤石,蕴藏着天然形成的龙凤图案。

好了!今天的旅程就结束了,希望这一次的天坛公园之旅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游玩,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北京天坛导游词优质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坛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一层坛面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都会发现,坛上所有的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的极阳数。所以工匠们变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的"崇高"之意。?

谢谢你们来北京天坛,欢迎下次再来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北京天坛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带领你们去北京天坛游玩的导游小章,很荣幸能在这里为你们服务,有什么做的不周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我们现在来到了精致、漂亮的北京天坛。天坛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清、明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魅力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可是有极大的声誉呢!

进了天坛,我们知道了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一四二零年,与故宫是同时修建的,天坛的总面积约二百七十万平方米,可大啦!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全都在内坛。南边有圆丘坛、皇穹宇,北边有祈年殿、皇乾殿,是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天坛的总体设计,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它那300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我们登临其上,环顾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广阔的天空和那像征天的祈年殿,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条甬道又叫海漫大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天坛去拜天,等于上天,而由人间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漫长。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的游程到此结束,谢谢你们的光临,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北京天坛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今天咱们一起来到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祭祀建筑,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xx年。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从北门进入。一进门大家就可以看见四排整整齐齐的绿松树,中间这两排是龙柏,两旁则是高大的松柏。走过门洞,走上台阶,就是著名的祈年殿。祈年殿四周的围墙是方方正正的,而祈年殿本身从下至上都是圆形的,这代表了“天圆地方”。殿中有28根柱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长也是最精美、红色雕金的四根柱子,位于中央,叫“龙柱”,又叫“通天柱”,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第二种是位于中圈朱红色的十二根柱子,叫“金柱”,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第三种是位于外圈与殿身成一体的十二根巨柱,叫“檐柱”,代表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第二种加第三种24根柱子代表了一年中的24个节气,三种总共28根柱子代表了28个星宿。殿里有八把椅子意味着有八个皇帝,前面放着他们的牌位。殿中有上贡的牛,桌上还有许多食物,都是用来祭祀的。等祭祀完成后就要把牛羊等动物放到殿外的燔柴炉里烧掉。

接下来我们要从祈年殿南门直走先去皇穹宇和回音壁,不过遗憾地告诉大家,由于以前有人不爱惜公物遗产,在回音壁上乱涂乱刻,现在已经用铁栅栏封上了,希望大家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遗产。之后我们再去圜丘,大家可以站在天心石上吼两嗓子,声音可非同一般呀,一定是又浓厚又洪亮。

现在我们就出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北京天坛的英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天坛是世a686964616fe58685e5aeb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坛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向,全园占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在中轴线上有三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建筑,全园遍植古松、庄严肃穆,是一处非常理想的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后来,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侵略者在此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无数珍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这里祭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北京天坛导游词5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天坛公园在北京城的南部,是古代皇帝用来祭祀天神的地方。周末,我和妈妈坐着地铁来到了天坛公园。公园里面有可以租用的电子导游,妈妈给我租了一个戴在身上,所以下面我讲的知识好多是听电子导游讲的!

我们首先到的是“圜丘”。圜丘坛上面是圆形的,下面的院子是正方形的,这表示“天圆地方”。圜丘坛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相隔九个台阶,最上面一层铺着光滑的大理石地砖,地砖有九圈套在一起,每一圈铺的地砖都是九的倍数,我和妈妈沿着最外圈的地砖走着数了一遍,正好是八十一块地砖。

然后我们就来到了神奇的“回音壁”。回音壁整个是一个圆形的院子,中间有个宫殿,它神奇的地方在于你从院子的一边发出声音,就会听到三声回声,还可以从院子的另一边发出相应的声音,这都可以当作古代的电话用了,呵呵!

最后我们来到了宏伟壮丽的“祈年殿”。祈年殿就是古代皇帝祭祀天神的地方,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在这儿祈求老天给老百姓一个风调雨顺的天气,然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祈年殿里面有两只飞翔的蝙蝠,妈妈说蝙蝠在古代代表着“福气”,所以它们在这儿可以快乐的成长,因为它们是“神兽”啊!

逛完天坛公园,我心里想:“我以后长大了也要建一个像天坛一样壮观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游客们,大家好!此刻我们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我想有的朋友已经猜到了,我们的下一个景点就是美丽的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光彩夺目。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

同时,它也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全用木材就完成了这一惊世杰作。天坛另一美妙之处,是奇妙的回声。站在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9米的围墙,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得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哦!这就是神奇的“回音壁”。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游客们,此刻请大家参观一小时,然后到门厅集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北京天坛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曹宇翔。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讲天坛的传说,此刻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天坛,从远出看是个八角形宝塔。

天坛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耸寺深古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原名叫琼林台,因皇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该为天坛。为了纪念皇帝老师华盖对皇帝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

我们走过天坛,又来到了望景寺,那里能够这人观赏天坛的风景。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礼貌保护单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自,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寿年专用祭坛,是世界上此刻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平方米。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代郊坛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消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理,天坛最后构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郎风貌。

天坛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北京天坛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42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是专为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坛东、西门内还各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现在是我给大家介绍回音壁,它是指围括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的高大的圆形围墙而言。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

下面介绍的是迷人的圆心石回音 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我们从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天坛境内广植有树龄悠长、树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苍翠的松树和柏树。树海林涛,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种"海阔天空"的广漠景象。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达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们脚下的便是进牲门-俗称"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隅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斋宫,坐落于西天门内大道南侧的松柏绿树丛中,原是封建皇帝来天坛祈谷、祀天前进行斋戒沐浴的地方。斋宫占地四万平方米,建筑呈四方形,内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四周筑有两重围墙和一道护城河,建筑讲究,警卫森严。走进斋宫正门,迎面便是气势巍峨的正殿,红墙绿瓦,甚为壮观。据说用这种绿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对天称臣"的意思。殿分五间,呈拱券形,为砖砌结构。整个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无梁殿"。殿前丹墀上有两座石亭,右边的一座较小,是放时辰牌位的 地方。左边的一座呈正方形,较为高大,名"斋戒铜人石亭"。据史料记载:皇帝斋戒期间,亭内设方几一 张,罩黄云缎桌衣,上设一尺五寸高的铜人像一尊。铜人双手恭奉简牌一枚,上刻“斋戒”二字,以使皇帝"触目惊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斋戒。斋戒铜人在清代有三种形式:一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为明初乐官冷谦像,一为明代太监刚炳像。相传这三人在历史上都以刚直敢谏而著称。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来。按规定,这里所设的铜人为冷谦像。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竖立于高5.6米,占地5900平方米的三层白石雕栏环抱的圆坛之上,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位于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东西两侧的是东、西配殿,原是分别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的地方。现分别辟为陈列宫廷祭天古乐、礼仪,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神厨”从前是为祭祀宰杀牲畜和制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库,是收藏祭品的库房。现在经过呈"W"字形长廊,它共七十二间,起着连结祈谷坛、神厨、神库及运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该长廊的间数正好与72地煞的数字相同,过去传说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内灯笼式竖灯暗淡,阴森可怖。后来将其窗坎拆除,从而长廊景观大变,成为人们游乐的好去处。

天泉井于神库门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时用的供馔和糕点,全用此水调制。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 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叫王 ,大家可以叫我王导。我是你们的导游,请大家跟好我的脚步,我们今天的景点是北京举世闻名的天坛

下面我们来到了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殿有33米高大约11层楼房那么高。1887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击中,烧毁。因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下面我们已经到达“天库”了,“天库里有三音石,”它就在黄穹宇里,只要在第一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一下,在第二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两下,在第三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三下,所以,它们才称为“三音石”。

黄穹宇里还有回音壁,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另一端的人只要耳朵贴着墙面就能听的异常清晰,还有立体效果哦!大家可以试试。这证明520xx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了。是不是很有智慧呢?

现在我们来到了圆丘坛,它有两个防护墙,一些阶梯和古人的雕像。

游客们,现在你们可自由观赏,但请注意,不要乱涂乱画,带小孩的游客请管好你的小孩,两个小时后在天坛门口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498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侧,也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明永乐十八年完工。占地面积273公顷。相当于故宫的三倍还多。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三孟”举行祭祝,即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初建时这里也是祭祀地神的地方,称天地坛。直到明嘉靖九年在北部另建地坛。那时天地开始分别祭祀,同时还另建两坛。才形成了现今的南天坛、北地坛、东日坛、西月坛这“京郊四坛”。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故又称天地墙。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斋宫、外坛神乐署和牺牲所。除了斋宫在西部以外,其他主要三组均在一条中轴线上。在北京古代建筑中是唯一一个中轴不对称的建筑。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我们先介绍一下斋宫。斋宫位于天坛西门内,里面有著名的无梁殿。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小紫禁城之称,是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皇帝在祭天前要在此斋戒三天。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娱乐、多沐浴、不理刑名、不近女色。”所谓至斋。在斋宫殿前的露台上左右还各有一个石亭。右面的为时辰亭,左面的为斋戒铜人亭。铜人高0.5米身着文官服饰,相传是唐代的魏征。手持斋戒铜牌,上刻“斋戒”二字,用来警示皇上。

下面我们来看圜丘坛。圜丘坛通高5.7米,分三层。每层的四个方向各有九级艾叶青石铺就的台阶。四面围有汉白玉护栏。坛外面有两道围墙,围墙从东向面依次有泰元、昭亨、广利、成贞四座棂星门。现在我们开始登坛,请大家注意一下坛面。坛面上所用的石料的数字都与九相关,上层直径9丈,中层直径15丈,下层直径21丈。三层共45丈,既是9 的倍数又含有“__之尊”的意思。最上一层坛面中间的那块圆形的大理石叫做天心石。又叫“亿兆影从石”。人站在上面说话会感到强烈的共鸣。围绕天心石这一层共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第一圈9块,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第二层,第层也一样。直至最外第27圈。同样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中层的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都是根据阴阳五行来做的。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强调天的崇高,神圣。祭天时的步骤可分为:燔柴迎帝神、苍壁礼天、进俎、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

大家再看圜丘坛的西南方。有三座高大的石台,叫做望灯台。台上的长杆是望灯杆。杆高九丈,通体红色。祭天时,望灯杆上各悬挂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灯笼。灯笼内点蟠龙通宵宝蜡,可持续燃烧六个时辰。不灭、不流油、不用剪蜡花。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前面的建筑就是天库——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这里是专门存放神牌的地方。既有皇天上帝的神牌,也有风雷雨电的神牌。这组建筑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还有和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的回音壁、三音石。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是很好的传声体,只要正确的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音石。后来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又叫“三才石”。

大家应该早就注意到了吧!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那棵九龙柏。因为它的树干表面布满了旋转扭曲的沟纹,犹如九龙飞腾,所以叫它九龙柏。

回音壁北侧,有一条宽广的大道,也就是叫做海墁大道的丹陛桥。因路面下边建有涵洞成立体交叉,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穿过丹陛桥后,我们看到的就是祈谷坛建筑群了。祈谷坛是三层汉白玉圆坛,占地面积近六千平方米。祈年殿就建上面。

祈年殿是天坛的象征。也曾经是中国的象征性建筑物,原名大祀殿。有祈祷丰收之年的意思。在建筑上,它是圆形重檐攒尖顶,顶部覆盖蓝色竹节瓦。逐层收缩,高达九丈,由28根红柱子支撑。是我国唯一留下来的仿明堂式建筑。过去,琉璃瓦分三种颜色,也三种不同的意思。即:上青,代表上天、中黄,代表皇帝、下绿,代表黎民百姓。后为了表示对上天的尊敬,全部改换成蓝色琉璃瓦。

而殿顶和支撑殿顶的28根柱子,也有不同的代表意义。殿顶周长30丈,代表一月30天。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个季节。中层12根象征一年有12个月。外层12根象征一日有12时辰。中层与外层24根象征24节气。三层共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如果再加上殿顶顶部的8根童柱共计36根。则象征天上的36天罡。在宝顶上还有一根叫雷公柱的镏金短铜柱,象征皇帝一统天下。 除此之外,殿顶内部还有一“龙凤藻井”,地面有一块“龙凤呈祥石”。二者相映成趣。

和祭天一样,每年这里都要举行用来祈谷的礼仪。每次祭祀前都要将大殿修饰一新。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共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连接神厨神库,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这是风水镇石。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有二。一说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东南方空旷,于国家不利。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二说,七星石代表东岳七峰。至于东北的小青石,是因为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入主中原寻找理论依据,而派人考察泰山的发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的长白山后增加的。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吗?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刘导,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请大家不要攀爬树木,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要保持宁静的心态,

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今天的游览结束了,希望这次游览能让大家记住、在大家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回忆。

希望大家下次再来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导!

现在快到目的地--北京天坛,所以我先给大家将一些注意事项:“礼貌、卫生、秩序、眼看手勿动、禁止乱涂乱画”这五点,记得哦!

乘客们,旅游景点已到,请大家有秩序的下车!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的正门,这里是皇帝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就让我一一地为大家介绍吧!

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种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孤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以上就是天坛的故事,时间不早了,现在,大家自由参观拍照吧!--转眼间,我们的北京天坛一日游又结束了,大家有秩序的坐车回家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吗?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刘导,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请大家不要攀爬树木,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要保持宁静的心态,

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今天的游览结束了,希望这次游览能让大家记住、在大家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回忆。

希望大家下次再来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坛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一层坛面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都会发现,坛上所有的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的极阳数。所以工匠们变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的“崇高”之意。

谢谢你们来北京天坛,欢迎下次再来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