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天坛小导游的作文【合集20篇】

浏览

329

范文

1000

篇1:天坛公园导游词8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天坛。我是你们的导游丁培,大家可以叫我丁导。

天坛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朝,是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9处景观之一。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去参观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

祈年殿建于1420xx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也是北京旅游的标志。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祈年殿四周的围墙是方方正正的,而祈年殿本身从下至上都是圆形的,这代表了“天圆地方”。殿中有28根柱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长也是最精美、红色雕金的四根柱子,位于中央,叫“龙柱”,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第二种是位于中圈朱红色的十二根柱子,叫“金柱”,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第三种是位于外圈与殿身成一体的十二根巨柱,叫“檐柱”,代表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第二种加第三种24根柱子代表了一年中的24个节气,三种总共28根柱子代表了28个星宿。据说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天坛的美景说也说不尽,看也看不完,大家可以细细欣赏。

天坛公园是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游玩时请注意爱护文物,不要乱涂乱抹,并注意环境卫生。两小时后我们大门口见,祝大家玩得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天坛公园导游词8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亲爱的旅客朋友们:“你们好!我叫赵宸永,是你们这次天坛之旅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赵导,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

天坛位于北京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东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20xx年,原名:“天地坛”,占地273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祀性建筑群。它规模宏伟、富丽堂皇,天坛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天坛以五大奇建筑而闻名中外:一为祈年殿,俗称无梁殿;二为回音壁;三为三音石;四为对话石;五为圆丘坛,即祭天台。

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它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 回音壁,是皇穹宇院的四周一道高372米、厚9米、直径615米的贺形围墙。墙身为灰城砖砌成,磨砖对缝,光滑严密。若两人分别站在东西内墙根,一人靠墙向北小声说话,声音就会沿着墙壁传到另一端,好像打电话一样,对方听得一清二楚,由此又名“传音墙”。 圆丘:坊石用“九”这个阳数来表现天象。

同时,它又建筑得特别高大,登上圆丘举目四望,只能望见远处蔚蓝色的天空,四周有白古棂星门矗立着,脚下一片青白色石面,仿佛置身于太虚之中,更增加了“天”的感受。 旅客朋友们,我们这次天坛之旅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很希望下次还能和大家见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天坛公园导游词8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全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整个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祈年殿、回音壁等耳熟能详的建筑都位于内坛。

内坛以宫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祈谷坛”,是皇帝在春季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七十二长廊等。南部为“圜丘坛”,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连接两坛的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的漫长道路。

游玩天坛,除了观赏各殿堂的精巧建筑、追寻古代帝王祭天的宏大场面外,回音壁、三音石等奇巧的设计也一样令人慨叹古人的智慧。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单纯的参观,可能对古代帝王祭天仪式总是没有具体的概念。不要紧,设在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礼仪馆里详细介绍了中国祭天礼仪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礼仪情况,包括各种祭天礼器和祭天程序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驾卤簿图》第一次展现了中国皇家最高仪仗的风貌,尤为精彩不可错过。而设在祈年殿东配殿的祭天乐舞馆则以编钟、编磬等清代中和韶乐的乐器实物,结合文字和图片,全面介绍了中和韶乐的历史沿革、乐舞制度、管理机构及祈谷大典时的演乐场面,使游人对祭天乐舞有直观和全面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天坛公园导游词8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坛公园。我叫做张紫薇,是大家来参观天坛公园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张导。现在我带大家一起来参观美丽的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天坛公园土也广大,古柏参天,建筑精美。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树干上还挂着木牌子,记着古树的年龄。

天坛公园里面有祈年殿,祈年殿是古代著名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外围墙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祈年殿高38米,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整个大殿全部都是木质结构,造型奇特,结构精巧,全都具有十分高的艺术价值。殿内金碧辉煌,殿顶上画着飞龙凤舞,形态逼真,仰头望去,金龙舞凤,似乎好像真的腾空跃起,中间的4根红色的柱子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外面的一圈还有12根盘花篮柱,它们共同支着弯形的殿。4根红色的柱子象征着一年四季。

12根蓝柱子像这种12个月和12个时辰。殿内地面上正中间有一块圆形的龙凤石,蕴藏着天然形成的龙凤图案。

这颗九龙柏已经有几千岁的岁数了,树皮隆起的地方蜿蜒的向上伸展,就像九条龙盘在树上。这里还有神奇的回音壁,这边还有美丽的荷花······

好了!今天的旅程就结束了,请大家把自己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希望这一次的天坛公园之旅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游玩,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天坛公园导游词8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公园路,在北京正阳门外,永定门内路东。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朝、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在这里,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您提供天坛公园的导游词,帮助各位导游在带领游客游玩时能够更好的解说。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坛公园。我叫做,是大家来参观天坛公园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x导。现在我带大家一起来参观美丽的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天坛公园土也广大,古柏参天,建筑精美。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树干上还挂着木牌子,记着古树的年龄。

天坛公园里面有祈年殿,祈年殿是古代著名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外围墙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祈年殿高38米,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整个大殿全部都是木质结构,造型奇特,结构精巧,全都具有十分高的艺术价值。殿内金碧辉煌,殿顶上画着飞龙凤舞,形态逼真,仰头望去,金龙舞凤,似乎好像真的腾空跃起,中间的4根红色的柱子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外面的一圈还有12根盘花篮柱,它们共同支着弯形的殿。4根红色的柱子象征着一年四季。

12根蓝柱子像这种12个月和12个时辰。殿内地面上正中间有一块圆形的龙凤石,蕴藏着天然形成的龙凤图案。

这颗九龙柏已经有几千岁的岁数了,树皮隆起的地方蜿蜒的向上伸展,就像九条龙盘在树上。这里还有神奇的回音壁,这边还有美丽的荷花 ······

好了!今天的旅程就结束了,请大家把自己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希望这一次的天坛公园之旅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游玩,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北京天坛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 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现在我们再到这上面来看看这块天

心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这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大家不妨站到上面去亲身体验一下。

好,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进到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我们周围的这圈围墙?这就是颇负盛名的回音壁。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处并不是在它的外观上,而是在于同刚才的天心石相似的声学现象。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

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大家有兴趣的就去试试吧。

我们现在从皇穹宇的西面出来,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是国家著名的古树之一,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挂着的红色的标志牌,这种标牌的颜色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标志红牌表示一级古树,标志绿牌表示二级古树(100以上国内外稀有的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所以挂红牌来展现它的价值。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

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 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 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为大家在这次游览给予的配合表示感谢,谢谢大家,若是在游览中我有什么做得不够的请大家见谅。希望大家接下来旅途愉快,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天坛的英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我的介绍就到那里,如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有其他问题,请向我询问,我会再进行讲解。谢谢大家!

游客们,大家好!此刻我们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我想有的朋友已经猜到了,我们的下一个景点就是美丽的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光彩夺目。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

同时,它也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全用木材就完成了这一惊世杰作。天坛另一美妙之处,是奇妙的回声。站在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9米的围墙,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得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哦!这就是神奇的“回音壁”。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游客们,此刻请大家参观一小时,然后到门厅集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天坛的英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271 字

+ 加入清单

Dear visitors, today we will visit the emperor worship was formerly place - the temple of heaven.

Ming yongle emperor after moved in Beijing enterprise of Beijing, the big site modeled nanjing is established for this role in praying to alter, covers an area of reached 273 million square meters. Lord architecture is big, is also the site of QiNianDian position today. The temple of heaven has outer wall and the altar, the north is round compound has wall, the south is square, take meaning nature round place. In the beginning, heaven and offering ground is the temple of heaven, until the jiajing years in beicheng built ditan, just separate, and new MengDong HuanQiu altar, for the original big praying to the site, and great temple, instead, when MengChun specially for the mega garden just house roof was three double-hipped roof, from top to bottom blue and yellow green colors representing the earthen universe. And in qianlong multiplied, instead of the house, and now QiNianDian with roof tiles blue glazed tile. Thus formed today what we see of the worlds largest ceremonial buildings.

But such a praying to the holy land, but also once was in the anglo-french allied in 1860, then the looted in 1900 was again the ravages of g8 coalition. In 1916 the reign of yuan shikai once also in the temple of heaven has played a ceremonial farce. In 1918, the temple of heaven park end up with open. After the liberation tiantan not only become the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still part of the Beijing urban green space, come here not only is the tourists, also have some specifically for the old people vti).

Now lets put the altar along the route that the emperor start the tour.

re going to see is HuanQiu altar of ancient emperor worship. There are two ways HuanQiu surrounded wall, make foreign inside the circle, accord with that nature round place. Every wall all have four groups lingxingmeng, from east ordinal it is tai yuan, zhao heng, GuangLi, ChengZhen, each group sanmen, a total of 24 seats, called "cloud gate jade". You can notice, lingxingmeng size are different, this is because in door is god dedicated, so tall; Only from the door of the emperor into; But other officials can only from the right side of the door through the smallest. And the same platform is emperor ceremonies in worship before replacement offering clothing and wash ones hands and face with local, called served Chinese Taiwan. Came to HuanQiu altar, well start next put altar, but I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each layer of how many steps square. To top it all, we also found, the altar all steps number, guard board number are nine or multiples of nine. Every board a layer, have 9 steps, mesa tablets of stone, called pure among the first lap the periphery of nine laps huge brick slab, the second lap fan 18 blocks, and so on, to most outside the 9th lap is just 81 block; And everybody looked can see enclosure panels were all step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each part also has nine pieces, while middle-level enclosure panel is 18 blocks, lower is 27 pieces, these arent all be coincidence? Of course not, because according to the Yin yang-five elements, it is extremely Yang number nine, so ancient craftsman will use this digital to give HuanQiu sets the noble though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天坛英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609 字

+ 加入清单

Contrary to appearances, this walkway is not a bridge at all . But how so ? This road is 4 meters above the ground and there is a cavern underneath that was reserved for sacrificial oxen and sheep. The cattle were slaughtered at a slaughterhouse about 500 meters away and brought here for sacrifice. All in all ,it can be said this walkway did serve as bridge and can be looked upon as the first cloverleaf in Beijing.

Looking back at the thoroughfare, you may realize that this walk is gaining height toward its northern end. As people approach the architectural group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e flanking groves of cypress recede and perspective widens. Here you are in Heaven.

(Costume-Changing Terrace)

the marble terrace up ahead is called jufutai, or CostumeChanging Terrace. It is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he Red Stairway Bridge and covers a space of 25 square meters .IT has marble Slab balustrades. The day before the service ,officials in charge would put up a yellow satin tent on the terrace for the emperor to change out of his yellow dragon robe into blue ceremonial clothes. After the service, the emperor would return to the tentand change back into his imperial robe before returning to the palace. (Proceed to the South Gate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At the Gate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is structure is called the Gate of Pray for Good Harvest. We can catch a slight glimpse of the central building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ough the colonnade of the Gate. A gigantic and lofty group of buildings, the complex includes the Gate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eastern and western annex halls ,the Huanqian (Imperial heaven) Long corridor, Heaven Kitchen, slaughterhouse, etc.

the annex halls were symmetrically built on a 1.5-meter-hignbrick-and-marble terrace ,to set off the loftiness and magnificence of the main hall .This unique building ,38 meters in height,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e-shaped structure with triple eaves and a top that is crowned by a gilt ball. The roofing is made of blue glazed tiles, the color of the sky .Underneath the roof, the beams and bracket are decorated with colored paintings. The base of the structure is a triple-tiered, circular marble terrace. At a distance, the terrace looks like a gigantic, spiraling cloud with the structure perched on top of it .

Today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is the hallmark of Beijing, which enjoys a prolonged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At the base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e base of the hall is a triple-tiered, circular marble terrace, which is 90 meters in diameter and 6 meters in height ,covering a space of 4,000 square meters. Meticulous accuracy was given to the layout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of each three-tiered flight of stairs, there is a giant marble ramp carved in cloud, dragon and phoenix designs. To set off the ramps, the top of the balustrades and downpipes are designed with corresponding floral scrolls. In southern part of each tier, a gigantic bronze incense burner is placed. Sandalwood was burnt in them when rites were observed.

(In front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climbing up this marble terrace, we see the main hall ,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a. Looking up you will see the caisson, or covered ceiling,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designs of dragons and phoenixes. In and out , the hall is decorated with colored drawing of dragons and phoenixes.

Without the use of steel ,cement and nail, and even without the use of big beams and crossbeams, the entire structure is supported by 28 massive wooden pillars and number of bars, laths, joints and rafters. The four central pillars, called the dragon-Well Pillars, are 19.2 meters high and painted with designs of composite followers, representing the four season. There are two rings of 12 scarlet pillars each. The inner ring represents the 12 months and the outer rings the 12 divisions of the day and night .Between the two rings there are 24 partitioned spaces to mark the solar terms of the Chinese lunar year. The pillars, 28 in number, also represent the 28 constellations in the universe- the ancient Chinese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28 constellations that made up the sky.

The center of the stone-paved floor is a round marble slab, which is 88.5 centimeters in diameter. Interestingly, the slab features natural black and white veins, corresponding to the dragon-phoenix design on the ceiling. This particular slab is known as the Dragon-phoenix stone and is regarded as a treasure inseparable from the hall.

The furnishings within the hall are placed in their original positions dating back to when Emperor Xianfeng ruled .In the forefront and above the throne are enshrined tablets in commemoration of Heaven. On either table on each side tablets of the emperor` s ancestors were placed. Each tablet is fronted by an altar. A total of 24 kinds of offering were made on it ,including soup, wine, assorted cereals, and a calf.

The sacrificial ri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wee hours of the morning, sometime in the first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year. Because it was still dark, candles, lanterns and torches were lit. This lighting coupled with the incense being burnt inside the hall ,helped make the ceremony both grand and mystical.

By the time the service began,207 musicians and dancers would be performing on platforms outside the hall. The emperor, in his blue sacrificial robe and with an air of piety and sincerity, would walk slowly into the hall, kowtow, and offer wine and prayer in hornor of the deities and his ancestors. All of the offerings would then be taken to incinerator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gate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With this we conclude our visit to the Temper of Heaven. The feudal monarchs and their sacrificial rites have long vanished in history .However, this group of magnificent and lofty structures remain as a fine testame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 ingenuity and as on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s of mankind.

(On the Long Corridor)

From the Eastern Gate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we have now enter a 300-meter-long corridor. Consisting of 72 sections, this corridor served as a connecting building between the Slaughterhouse. Heaven Kitchen, and the main hall ,It is said that this once served as a sacrificial food production line. Flanking the corridor are shopping stalls. You may find some souvenirs for your family and friend there.

Well ,that is all for this tour.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I look forward to your next visit. Good luck and bon voyag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天坛英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Hello everyone:

Im Liu Xueqi, a tour guide from Beijing Tiantan. You can call me Liu dao. Today, I will accompany you to visit Tiantan in Beijing.

What we see now is Tiantan. Tiantan is the two dynasties of Ming and Qing emperor worship, prayer harvest places, is the largest one of the temples of Tiantan building, 1700 meters from east to west, 1600 meters long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total area of 2 million 730 thousand square meters, and the altar wall and the altar wall, the north is round, the south is square, a symbol of "tianyuandifang".

Now, please follow me. Here is the temple, it is 38.2 meters high, 24.2 meters in diameter, facing south, the entire hall is a wood, which has carved dragon four on behalf of the spring and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four seasons. The rest represent twelve months and twelve hours.

Go is the echo wall, ground brick using a city wall, the wall covered with blue glazed tiles. The echo wall has the unusual echo effect, a person close to the wall to speak to the other end, a two hundred meters, the other is clearly heard, Trolltech, mysterious atmosphere create a kind of "telepath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Lets try it.

Please note the back wall of the periphery, it is more than 500 year old cypress tree trunk is very strange because of the texture, like nine dragons twining play, so it is called the nine. We can have a photo taken with him.

Fellow tourists, the one-day tour of Tiantan in Beijing will be over soon. Do you have a good time? I hope to have a chance to guide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Comment: this guide word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is: the structure is clear, very methodical, fluent language. Begin by making polite greetings to passengers and introducing yourself. Then the Tiantan, the author first introduces the Tiantan uses and introduces its contour with figures, then introduces the Qinian hall, Tiantan echo wall, Sabina chinensis. After reading, people can not help but produce "this trip," the good wishes, arouse the interest of visitor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简单的北京天坛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十分平滑,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说话。

三音石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而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即将走进祈谷坛了,祈谷坛的主体建筑就是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

圆形尖屋顶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焚烧,送上天宫。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参考资料:地图团祝您一帆风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天坛导游词400字数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叫任喆恬,是你们这次天坛之旅的导游。现在我们的车正行驶在去天坛的路上,在这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天坛公园,请大家跟我出发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径24。2米,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1751年重建祈年殿,更换蓝瓦金顶。1887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击中,焚烧。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下面我们来到天坛南半部的圆丘坛,它始建 于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子墙内部各有一大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壁门额。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圆丘台。

咦,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自从我们进入天坛,到处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

好了,我的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天坛导游词400字数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浏览的是举世闻名的天坛

天坛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北京城内崇文区永定门大街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增建圜丘坛、皇穹宇,改称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地。

天坛由圜丘、祈谷两坛组成。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圜丘坛,坛北为皇穹宇,是放置圜丘祭祀神牌之处。东西各有配殿5间,周围有圆形围墙环绕,墙壁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现在参观的是祈谷坛,这个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上层坛面正中是祈年殿。殿高38米,直径32。72米。殿内设雕龙宝座,是祭祀时放神牌的地方。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天坛经多次维修,今已成为天坛公园,其庞大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外游客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天坛景点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您好!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天坛公园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还有一个关于天坛公园的故事:在很久以前,黄帝准备去打蚩尤。他来到天坛以后,祭天说:“为之琼林台,昔黄帝上坛,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处契约天坛之始也。”果然,还真显灵了,黄帝真的把蚩尤给打败了。于是,他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三年后8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这次的游览。

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由南向北行进,首先看到的是古代皇帝用于孟冬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天心石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就坐车回酒店去,到了早上,就去游另外的一个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天坛景点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638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团友: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是专为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坛东、西门内还各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下面介绍的是迷人的圆心石回音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我们从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天坛境内广植有树龄悠长、树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苍翠的松树和柏树。树海林涛,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种海阔天空的广漠景象。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达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们脚下的便是进牲门-俗称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隅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天坛景点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在今后的几天里你们就叫我季导就可以了。首先欢迎各位来到这美丽雄伟的天坛!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祈谷坛、祈年殿、圜丘坛、斋宫等名胜古迹。参观的时候,请大家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者随身携带的塑料袋,争做文明游客哟!

天坛其实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为“天圆地方”。内坛——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分为南北两部分。游客们,你们看这北边的建筑,它叫“祈谷坛”。相传在清、明两朝时,因为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收成都是老天爷掌握的,所以就在北边修建了一座专门祈祷丰年的“祈谷坛”,每年由皇帝在春天向老天祈求,赐予人间好的收成。

请大家跟着我走,我们现在来到了内坛中心建筑“祈年殿”。它坐落在三层圆形的高大的石台墓上,是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0米。三重殿均有深蓝色的琉璃瓦,层层缩小,显放射形,顶上冠以巨大的鎏金宝顶。这座大殿在建筑与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洁白的台基象征白云,深蓝色的殿顶象征苍穹,柱子、彩画、鎏金宝顶象征彩霞,综合而成为蓝天玉宇的优美造型。

游客们快看啊,这南边的雄伟建筑“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座巨大的圆形石台,名为“圜丘”。两坛之间总长360米,高出了地面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了一个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的古柏林。

穿过甬道,我们看到的这座建筑物是西天门内南侧的“斋宫”。据说是皇帝祈祷前斋戒时的住所。“斋宫”也因此得名。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一定很想仔细游赏一下天坛的美景,拍拍照,留个念。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大家,大家有足够的时间畅游。1小时以后,我们还在这里集合,希望大家遵守时间,注意保持园内卫生。一会儿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最全天坛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773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要称为桥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个券门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好,回到正题,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家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有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据说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在感叹殿内建筑的同时,也让我们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殿内的陈设上来。这里的陈设是按照清朝咸丰年间原状恢复的,正面的雕龙宝座上供奉着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两侧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定论了。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最全天坛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要称为桥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个券门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好,回到正题,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家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有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据说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在感叹殿内建筑的同时,也让我们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殿内的陈设上来。这里的陈设是按照清朝咸丰年间原状恢复的,正面的雕龙宝座上供奉着的是满汉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两侧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定论了。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北京天坛导游词4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天坛。我是你们的导游丁培尔,大家可以叫我丁导。

天坛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朝,是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9处景观之一。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去参观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

祈年殿建于1420xx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也是北京旅游的标志。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祈年殿四周的围墙是方方正正的,而祈年殿本身从下至上都是圆形的,这代表了“天圆地方”。殿中有28根柱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长也是最精美、红色雕金的四根柱子,位于中央,叫“龙柱”,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第二种是位于中圈朱红色的十二根柱子,叫“金柱”,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第三种是位于外圈与殿身成一体的十二根巨柱,叫“檐柱”,代表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第二种加第三种24根柱子代表了一年中的24个节气,三种总共28根柱子代表了28个星宿。据说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设计建造的。天坛的美景说也说不尽,看也看不完,大家可以细细欣赏。

天坛公园是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游玩时请注意爱护文物,不要乱涂乱抹,并注意环境卫生。两小时后我们大门口见,祝大家玩得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最新的北京天坛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406 字

+ 加入清单

天坛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无论从架构、力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现已辟为公园开放,昔日的皇家坛庙现已成为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占地273公顷,面积占整个崇文区的1/4。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有斋宫、圜丘坛、祈年殿、长廊、万寿亭、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和古柏等名胜古迹。

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 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圜丘坛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之尊”的寓意。

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辟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遗迹),东南角有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皇穹宇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九龙藻井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神乐署

神乐署原为天坛五大建筑之一,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xx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

而现在的神乐署占地一万平方米,由三进大殿组成。演奏场是刚刚重建的———作为明清时期的最高乐舞学府,神乐署经过两年多修缮向游人开放。在专题展览室里,游人还可以亲自敲打编钟,感受古乐的魅力。凝视殿里,木廊柱下,现代灯光交织辉映,照亮了30位身穿古代华服的乐师———头戴垂绦冠,身穿黑锦衣,肩头、前襟和袖口绣着红黄织锦图案。他们是国内音乐界的古乐演奏家、民乐指挥家、音乐史学家。

雅乐是中华仪式音乐的代表,指皇家宫廷在进行祭祀等仪式时演奏的音乐。乐队的排列是琴瑟在中,笙箫在侧,钟、磬合围三面。雅乐的节奏较为舒缓,乐师一边演奏,一列歌者在旁配合演唱古文歌词。还有不配歌词的琴瑟合奏曲,以及《诗经?国风》的独唱。六支雅乐结束后,余音绕梁,台下掌声经久不息。一位首次弹奏“瑟”的乐手说,“瑟”之音比古琴清亮,比古筝柔和,百年不闻于世,实在可惜。

南神厨院

南神厨院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位于圜丘东,座北朝南,院门南开,主要建筑有神库、神厨、井亭,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圜丘坛各种祭品的场所。院门外有走牲道与圜丘东棂星门相连,祭时临时搭设走牲棚以运送祭品。建筑规整庄重,是我国祭祀建筑中仅存的几座神厨之一。

闲唠天坛

1420xx年,明永乐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了天坛。这个巨大的祭天神庙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也许和那个时候还保留着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较后发展的区域。拜后发展之赐,南城鲜有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群用来遮天蔽地,从长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张望到高撑空中盖笠一样的祈年殿鎏金宝石蓝琉璃顶或是绵亘数公里素朴的灰砖围墙之一隅。

北方的园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细巧雅致,多是宏大叙事,动辄占地数百公顷。有一种说法,天坛当年的设计者们顾忌天坛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称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过“天子”,因此天坛的占地面积比故宫要大两倍。大概出于同样的顾忌,天坛的主体建筑都以深蓝琉璃瓦敷顶,不敢僭越使用本属皇家园林专用的明黄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开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桥东侧专设的具服台临时将黄袍换成蓝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诚的敬畏和顶礼膜拜。这样的祭典在这里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上个世纪的1920xx年,史称窃国大盗的袁世凯当上皇帝的时候又声势浩大地操办了一次之后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坛的南北东西各有一门,其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对于匆匆的游客来说,最好从南门开始游览。从南门进园,依次先到寰丘坛,这座几何造型祭天坛的建筑充满奇思巧技,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汉白玉石块全是九的倍数,象征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个小号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就是很有趣的回音壁。在回音壁试回音要方法得当,如果同行两人,两人应面向北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才能听见彼此的说话。回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筑,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接。天高云淡的晚秋时节跨出祈年殿的大门,顺着这条三百米长笔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门廊重重,越远越小,天地渺然雄浑似是极目无尽,令人不得不赞叹当年设计建筑的手法和灵感。天坛另有东侧的游廊、神厨、宰牲亭和西天门的斋宫等建筑和古迹。特别是斋宫,因为是皇帝典礼前沐浴焚香清心静养留宿斋戒的地方,不似天坛的其他建筑那么恢弘高远俨俨然天庭气概。暮春时分,斋宫内外两道护城河的河池铺满盛开的紫花沙参,榆叶梅绚烂的花枝隐现在红墙悬山顶绿琉璃瓦建造的重重回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门上,透着庭院深深的人间气息。难以想象,八国联军那时候怎么就能把联军总司令部设在这样清幽净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其实对于把天坛当作自己生活空间向户外延展的市民来说,天坛的华美建筑只是他们在这里活动的一个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来自这是城区独有的森林公园。明清以来天坛广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