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孔庙

孔庙范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孔庙相关内容的范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孔庙问题。

分享

浏览

13

范文

86

哈尔滨孔庙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十分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我们此刻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光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到达此刻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此刻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光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立刻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十分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飘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哈尔滨孔庙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那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到达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必须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之后,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那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此院东西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方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怪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

展开阅读全文

哈尔滨孔庙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构成了廊庑院落。

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到达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个性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构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以前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我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此刻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展开阅读全文

哈尔滨孔庙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同时也感谢您选取我作为您此次游览的向导。我是曲阜___旅行社的导游员张某,大家能够叫我小张或者张导。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方就让我怀着结识新朋友的欣喜情绪,为大家带给导游服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构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透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

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持续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

展开阅读全文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313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年我依旧看到她华丽的在枝头绽放,人们说她宛如一抹天上降落人间的圣火,在繁茂的花枝上纵情燃烧。从她扎根于这片南国大地至今已有千年,她与这座她生活的城市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从繁盛到衰落,从战乱到和平,从衰败到复兴。这里的人们叫她“刺桐花”,把她看作热情与吉祥的象征,人间幸福美好的代表。“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有人说盛放枝头的她开在春天,生如夏花,亲近阳光,树姿优美。这座她生长了千年美丽古老的城池,当春风吹拂大地,百花怒放时,我知道,她只希望用她的娇艳花姿点缀她最深爱的土地,用如火的热情去点缀这座城市,点燃这座城市的激情。

泉州,这片刺桐花扎根了千年的土地,时光流逝、生命轮回,正因这片土地一直给予她母亲般的温暖,让她对这座城市的爱,早深植于她的骨髓。泉州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有过繁华,有过萧条,犹如广袤的平原上那株随风飘零的蒲公英,摇摆不定;又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起起伏伏。那些过去与现在的记忆,在年迈的老者脑海里渐渐模糊,在尘封的档案里也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文字,但我知道,那些记忆之于刺桐,却是生命力流动的血液,跳动的脉搏,是铭刻在她年轮里永恒的烙印。无论花开花谢,刺桐只求时刻注视这座她深爱的城市,在她的年轮里记录下这座城市一点点的变化,见证她一步步的复兴!

过去的泉州只有斑驳陆离的街道,摇摇欲坠的危楼旧屋……还有一条穿行城内,垃圾肆虐,臭气熏天的内沟河。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却的就是那条曲折蜿蜒地穿行的内沟河,那是泉州城的防洪排涝系统,但从它建成至今就因水道狭窄,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每逢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加上海潮顶托,就会形成内涝。那些沉积在沟底的污泥就会随水流蔓延到岸边,如果不小心沾到污水,不及时清洗将会引发皮肤过敏。在这时,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出入都要“惊险万分”的在砖头临时搭起的“独木桥”上摇晃一番。尤其是在酷暑时节,那小小的水沟中飘着大片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恶臭,还会“招揽”成群的苍蝇、蚊子。这样的环境对于那些住在水沟周边的人们来说宛如地狱,令他们苦不堪言!我也曾自那条内沟河边走过,那种刺鼻的臭气,甚至让她感到头晕目眩!而这些对于生在河边的刺桐而言,犹如生在地狱!她是一棵树,她需要充足的水源,当别的花草树木在优美的环境中恣意繁衍时,她却只能在恶臭的水沟边残喘。

每当夏日来临,这里的蚊虫就日益增多,它们在水中繁衍下一代,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那些被丢弃到水里和岸边的垃圾在高温之下腐烂,发臭,引来许多苍蝇蚊虫,而这里也成为它们“生育”下一代天然“产房”。每遇炎热的天气,内沟河水量少,沟底的垃圾混合着淤泥直接暴晒在太阳下,内沟河都会臭上一阵。当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当刺鼻的臭气随着微风扑面而来时,每个途经此地的人都会掩鼻叹息,匆匆而过。曾经有几名厦门来的游客想要参观泉州的木偶艺术博物馆,但却被流经该街的内沟河的恶臭味逼得不愿再前行一步。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实啊!一条臭水沟竟让那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难以光芒四射,竟让那些追寻历史文明的脚步不敢前进!纵使刺桐花开得再娇艳,比起那些弥漫空中的臭气,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沟边生长,她那“华丽的舞台”也不可避免的被“灰暗的布幕”所遮挡。

为了彻底解决市区内涝,还市民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整治市区内沟河的工作上都下了大工夫。十年前市政府决定整治多条沟渠,这之中也包括这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内沟河。在那段时期,干部群众齐心同力,即使是在烈日当头,臭气冲天,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所有人都一心一意为改变内沟河的面貌,改善生活环境而努力。在那一百天的艰苦“战斗”中,堆积已久的垃圾被“驱逐出境”,成千上万的蚊虫被杀虫剂和消毒水“绞杀”,沉积多年的污泥被卡车“送走”。人们开始重筑沟壁,修葺栏杆,种植花草树木,一扫内沟河多年不变的肮脏景象,还它一个整洁干净的新面貌。内沟河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整治以后,就成为市区的一个重要景观。整治后的内沟河一改旧容换新颜,古城内外,长渠如练碧波荡漾,绿树繁花掩映两侧楼宇,经过疏浚的清新河道、水系展现在市民面前,再现了泉州市区“清泉随地涌、处处有花蹊”的历史风貌,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生活环境。现在刺桐花也不用在臭气污水中艰难度日,清清的水流自她身边流过,蝴蝶、鸟儿在刺桐树上栖息休憩,人们在她的繁枝茂叶下乘凉聊天,杨柳同她一起随风摇曳……一条小小的沟渠代表了泉州人生活环境六十年来的巨变,曾经的断壁残垣被高楼大厦取代,今天的泉州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悠然自在的享受生活乐趣,品味人生真谛……

六十个春秋流逝,这片南国沃土的变化不仅仅在此……

这是一条长达2500米的街道,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那时泉州成为武荣州的州治,并建设了州治的府衙、六曹都堂暑和参军厅等行政建筑。府衙前的南大街,就是现中山路的一部分,被设为市,并严格管理。随着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泉州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那时的中山路“可容十四匹马齐驱”。但是在历史终归是历史,繁盛的街市也会有萧条败落。到了明、清,朝廷闭关自守,海外贸易萎缩,泉州渐渐失去其“东方第一大港”的地位,中山路逐渐退化,到清末时,街道宽度被减小到一丈多宽,不免有几分惋惜。

也许,就像历史的轮回那样,清政府在衰退后被推翻,新的革命力量的诞生,给中山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民国初年,泉州中山路由南洋华侨投资改造成为骑楼街道,建筑形式明显受到南洋的影响。这种骑楼建筑是别具一格的,风雨天挡风避雨,炎夏酷暑遮阳纳凉,骑楼下的顾客们这家进、那家出,有如闲庭信步,十分方便自在。在经历了战争和的洗礼之后,中山路得以保存了下来,住在这里的老泉州人,把被战争破坏的房子或渐渐老去的房子,进行翻新,虽然加入不少现代味,但还是保留了骑楼式的味道。早时的临街店铺,门面是一块一块的木板,显得古朴简陋;后来变成了玻璃门,廊柱也涂红漆绿;再后来又变成了金属门窗、柜台,一到晚间霓红灯闪闪烁烁异彩纷呈,恍若性感歌星的媚眼吸引过往的顾客与行人……

在我幼小记忆里的那条狭窄、颓败的中山路早已消失了。“传统并时尚着”用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中山路所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在这条街上,你可以遇见各个历史阶段的东西,比如穿木屐的老人,手工食品商店,南洋风格的建筑,百货商店……放眼那些铺子,华丽的装潢和那耀眼的射灯,总在第一时间抢夺了你的眼球,再扬起那动感十足的音乐,踩踏着节拍,让人有着一股想要进门逛逛的冲动。不过在这一片时尚华丽中,总有些一颇为个性的小店,你能淘到泊来的外国货,或者民族风情十足的小装饰品。最重要的是在中山路上能边走边逛边吃,走在这独一无二的排式骑楼,品尝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吃挺多的,以前没几间,后来越来越多了,走累了,就找间小店进去歇一歇脚,喝点饮料,吃点东西,怎不是一种乐趣呢?春夏交替的时候,有淹渍的酸桃,秋风吹起,便有担担子的板栗子。美丽的刺桐就在这样繁华的街市盛放,低垂的枝头挂满了火红的花朵,静静的看着人群从树下经过,用她繁茂的枝叶为来往的人们遮阴挡阳。这一切是同刚解放时的泉州有着天壤之别的,那些颓败萧瑟不再,有的是霓虹闪烁,异彩纷呈,置身其中,这能仿佛让我看见了千年以前“东方第一大港”的蓬勃活力…

这个享有“海滨邹鲁”之誉的美丽城市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过了多少泥泞,穿越多少荆棘,才拥有今天富强繁盛的景象,勤劳的泉州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与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相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魅力泉州!今天,坚强的泉州人把刺桐花奉为他们的城市市花,而刺桐也将永远的守护这个古老美丽的海滨城市,用她的如火娇艳去点缀这个正在腾飞的城市,让泉州更加灿烂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的北京孔庙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754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京孔庙。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个在山东曲阜,一个在浙江衢州,而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的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61面阔3间,进深7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进人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5间,进深9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髙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到了第一进院落,这里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孔庙的第三进院落,这是最具特色院落,是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的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布局上的巧妙构思。各位请看这组建筑,它叫崇圣殿,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乾隆二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5间,进深7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3间,进深5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各位朋友,孔庙的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国子监,它位于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相邻。各位请看,这是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一太学门,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前方就是国子监土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牌坊正面额书“圆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叫辟雍,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块髙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20xx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的北京孔庙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455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同时也感谢您选取我作为您此次游览的向导。我是曲阜旅行社的导游员张某,大家能够叫我小张或者张导。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方就让我怀着结识新朋友的欣喜情绪,为大家带给导游服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220xx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构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透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

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持续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构成了廊庑院落。

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到达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个性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构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20xx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0xx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以前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我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此刻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那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到达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20xx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0xx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必须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之后,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那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此院东西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20xx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重修,三间四柱,上方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怪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20xx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忙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之后,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透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那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20xx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弘道门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弘道门下现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二碑原立于曲阜城东旧县村,1964年移入孔庙。

大中门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大中门两侧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各三间,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这两个角楼与孔庙后面东西两角楼构成的矩形轮廓,即是元代孔庙的轮廓。孔庙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轮廓之内。角楼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庙设角楼是仿照宫庭皇城角楼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

同文门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改为同文门。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奎文阁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xx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颗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上讲“奎主文章”,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xx年)扩建以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内有块碑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即说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持续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奎文阁廊下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东为《奎文阁赋》,由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以后,皇帝“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的状况。清代奎文阁中的藏书又有增添,清晚期将藏书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阁内现为孔子圣迹图陈列。孔子圣迹图现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迹图绘画,二是明代雕刻圣迹图木板,三是明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那里陈列的系明木板圣迹图印本。圣迹图全套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的北京孔庙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游客朋友,你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荣幸结识各位新朋友。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提供最热情的导游服务。

各位朋友,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书写着“万仞宫墙”的仰圣门,它是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而书写的,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乾隆皇帝亲笔书写替换的。

前面的这座石坊叫“金声玉振坊”。是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石坊上面莲花宝座上各刻有一个独角怪兽称“辟邪”,也叫“朝天吼”,这是封建社会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饰物。

现在我们要过的这道门叫“棂星门”。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

现在我们过圣时门,迎面的小石桥,叫“璧水桥”,桥两侧偏南各有一座门,东门叫“快睹门”,是先睹为快的意思,西门叫“仰高门”赞颂孔子的学问十分高深。我们进入的大门,称“弘道门”,再往后是“大中门”。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木结构建筑名叫“奎文阁”,原是孔庙的藏书楼。“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后来人们把它演化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称“历代文官主”。这座楼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构造坚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间曲阜曾有过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却傲然屹立,安然无恙,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我们现在进入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边8座,北边5座。亭内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此排中间的这座碑,重约65吨,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将如此重量的石碑从千里之外,跋山涉水,运至曲阜,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现在进入大成门,“大成门”是指今天下之大成,前面就是“杏坛”,相传是当年孔子设坛讲学的地方,坛侧有棵杏树,乾隆皇帝来朝拜时,曾赋诗赞之,诗曰:重来又值籼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扬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国的“三大殿”之一,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齐名,其雄伟壮丽有过之而无不及。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米,雕梁画栋,金壁辉煌,特别是周围28根石柱,为世界文化瑰宝,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为深浮雕,每柱二龙戏珠,盘绕升腾,栩栩如生,刀法刚劲有力,各具变化。过去皇帝来了,都是将此柱用黄布围裹。他们若看见恐怕也会自惭不如。两侧及后廊的龙柱为浅浮雕,每柱72条龙,总共1296条。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东西是复圣颜回、述圣孔及,西面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们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和孔子诞辰纪念仪式,表演大型祭孔乐舞和“箫韶乐舞”,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欢迎各位到时光临。

大成殿两侧的绿瓦长廊叫两半岛,共有80间房屋,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现在两廊中主要存放汉画像石刻和著名古碑。最珍贵的是汉魏六朝石刻22块,如“五凤”“礼器”“乙瑛”“孔庙”“史晨”“张猛龙”碑等,都为国家级石碑,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极品,价值连城的瑰宝。最北面的两庑中,珍藏着584块石碑,叫“玉虹楼”法贴,是孔子68代孙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慕刻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最后这座殿叫圣迹殿,是明万历年间,根据司马迁>编绘刻石的连环画,共有120幅。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

现在我们出了故宅门,孔庙的游览也就结束了。孔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我们匆匆看一次,只可窥见一斑。不能观其全貌,尤其是不能会其神韵,那就留待各位以后再来时细细品味吧。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哈尔滨孔庙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哈尔滨兆麟公园是以著名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将军命名的园林风景区。园内环境优雅,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在这里举行。

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地带 ,与美丽的松花江隔道相望,与商业大厦接壤相邻。公园占地面积八点四公顷,北起外环路,南至森林街,西邻尚志大街,东靠兆麟小学校。

兆麟公园始建于1920xx年,历史悠久,它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初建命名为“董事会公园”,后改为“特别市公园”,解放后称为“道里公园”。一九四六年三月九日,李兆麟将军安葬在此,故经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兆麟公园”。

由于哈尔滨市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兆麟公园形成了冬夏完全不同的两种自然风光。夏季这里景色宜人,绿树成荫,芳草菲菲,白花盛开,争奇斗艳,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别具一格的园中园“北苑”、“映月园”、“小南岛”、“丁香园”各具特色,煞是迷人。那环山银河,轻舟荡漾,亭桥映柳,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那四十二米高的“高空览车”使您一览公园全貌,纵观哈尔滨的风采,使您更爱家乡。“碰碰车”、“美人鱼”、“太空飞车”带给您惊险、刺激。 那猴欢鸟鸣、鲤鱼跳跃、孔雀开屏令您其乐无穷。冷饮快餐,美味佳肴,周到的服务,热情的接待,使您度过每一个愉快的节假日。

冬季,这里成了冰的世界,灯的海洋。驰名中外的冰灯游园会,就在这里举行,每当夜幕降临,园内冰灯五光十色,集声、光、动于一体,逼真奇特,聚天下美景,拢大地灵秀,观今古奇观,一个神奇莫测的冰雪世界在您眼前展现,令人称奇、令人叫绝。勤劳、智慧的人们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自然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冰雪造园相结合,经过独具匠心的雕琢,制造出玲珑剔透、形态万千的冰雪艺术品。阳光下晶莹如玉,月光下万紫千红,是立体的图画,彩色的诗篇,凝固的音乐,令人陶然欲醉,流连忘返。每年慕名而来的上百万中外游客宛如步入了仙境,尽情地领略北国冰雪艺术的神奇和瑰丽。

展开阅读全文

哈尔滨孔庙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067 字

+ 加入清单

あなたは江南を旅し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あの煙雨の中の青い瓦の壁、小さな流れの流れは、穏やかで穏やかな雰囲気を醸し出しています。千年の古都を見物し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あの広々とした青空の下の彫刻棟、黄瓦の軒は堂々としていて威厳があります。ハルビンはあなたの前に現れているのは別のスタイルと魅力です。

ハルビンはとっくに1曲の《太陽の島の上で》のため国内外を風靡して、澄みきっていて訓練した松花江と真珠の類のきらめく太陽の島はすでにハルビンの優美な自然の風景のシンボルになりました。しかし、友達が知っています。ハルビンの魅力的な建築芸術も魅力的です。建築芸術といえば、都市の建設史に触れ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中原から遠く離れていても、必要な文化交流が不足しています。しかし、ハルビン地区にも慎み深い人が住んでいます。

10世紀の30年代、女真人はかつてここで阿勒锦村を創立しました。12世紀の初め、金人の後裔を粛粛して今阿城県白城子に都を建てて京会寧府に行きます。その後、ハルビンは徐々に発展しましたが、19世紀末までは、ハルビンはまだ知られていない小さな漁村であり、中東鉄道の建設が都市発展のきっかけとなりました。100年前の松花江のほとりで、勤労者たちがここで漁猟と牧耕をし、悠々たる生活を送っていたと思います。

ある日、ロシアからの視察船が川をさかのぼって、この桃源郷を発見しました。そこですべてが変わったのです。隆隆という汽笛の音がこの名も知られていない小城を新たな発展の道に押し上げた。もちろん発展の中にも屈辱と無力が交じっている。ハルピンはこのような伝说的な都市であることに决まってい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その建筑芸术は最初から强い舶来文化を持っています。

中原の濃厚な文化雰囲気を遠く離れているので、思想と観念の面では束縛が少なく、新鮮なものを受け入れやすいです。ハルビンは受動的に開放された状態で、西欧、ロシア、日本の建築文化を広く吸収して、今日の色彩豊かな建築様式を次第に行程したと言えます。そしてこのような歴史があるからこそ、ハルビンの建築はこのような濃厚な異国情緒を持っています。ハルビンの建築は大体近代と近代の二つの発展時期を経験しましたが、その近代建築の発展は初期、発展期と後期のいくつかの段階を含みます。私たちがよく知っている「異国風情」とは、その多様な建代建築のことです。

1898年から1917年までは、ハルビン近代建築の発展の初期であり、その建築様式が確立された時期でもあります。この時期は中東鉄道の建設及びロシア勢力の拡大に伴って、阿東正聖堂、鉄道従業員住宅と高級官吏住宅及び当時西方で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新芸術」風の公式建築を興しました。例えば、道路システムに所属する鉄道管理局ビル、駅、鉄道局旅館、デパート、鉄道技術学校、鉄道ビジネス堂などです。これらの建物は初期のハルビン建築の基本的な姿を構成しています。

1917年から1931年まではハルピン近代建築の発展時期です。1917年にロシアで10月革命が起こった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1920年に中国政府は中東鉄道の主権を回復しました。以来、ハルビンは10余りの国家領事館と400余りの外国資本投資企業を持つ大都市に発展しました。この時期の各国の文化のとけ合うことは非常に明らかで、建物は依然として教会堂を主として、正教会だけを動かして改築して、拡張して、18基新築しました。建築の初期のロシア式と「新芸術」の風格が主導的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のと違って、この時期は依然として上述の風格を踏襲していますが、もっと多い式の折衷主義の風格は建築の中に溶け込み、そして次第に主流になりました。1931年から1949年までは、式近代建築の発展の末期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周知のように、九一八事件の後、ハルビンの建築様式は新しい変化がありました。日本の30年代の近代的な建築はハルピンに建設されました。1946年にハルビンが解放されましたが、都市はまだ調整時期にあり、1949年に新中国が成立するまで、ハルビンは新たな現代建築時期に入りました。

(東方モスクワ)ハルピンはもともと多くの雅号を持っています。「東方モスクワ」もその一つです。ハルピンの街を歩くと、目に飛び込んできた精巧な建物ではないことに惹かれます。ロシアの雰囲気が強い建物で、主に木造建築及びレンガ造りの教会、住宅及びレストランです。ハルビンに行ったことがない人でも、「ラマ台」は1899年に建てられた聖ニコラ教会で、今日の博物館広場にあります。この木造の乾式テントは、「東方モスクワ」の象徴とも言えるように叫んでいます。残念なことに、「十年動乱」は取り除かれました。永遠に取り返しのつかない痛恨のことです。

今日の友達は写真と模型(現存するハルビン建築芸術館)からしか道を案内できません。この建物の平面は八角形で、東の翼は聖壇で、その他の三翼は入り口を設けます。整然とした丸太のレベルで壁を作り、豪放で豪放な気質を見せている。主な入り口の上の階はそびえる時計台で、下に大きな時計がぶら下がっています。両側にはそれぞれ何口かの小さい時計が掛けられています。夕日の中の雄渾な晩鐘が鳴ると、陽光の真上の三つの小洋葱のような屋根がそのようにひらひらとして見えます。建物の真ん中には中に収縮する八面体ドラム座がそびえています。ドラムの上は高いテントの天井で、その頂部は小さなオニオンの頭の形で終わり、屋根の形をより豊かにします。当時、この優雅で繊細な建物はどれほどの敬虔な信者に心の安らぎを与えたか分かりません。

もう一つの濃厚なロシア風の建物は聖ソフィア大聖堂です。教会堂の平面は十字形で、壁は清水赤レンガである。建物全体の注目を集めているのは中央にそびえる巨大で旺盛な玉葱の頭の形をしたドームで、16面体のドラムの上にあり、四翼校長の彭尖頭の統率となっています。この教会の精巧な煉瓦造りの技術は厳密で完璧なビザンチンの姿とともに、「東方モスクワ」のもう一つの標識となっています。

この2つの優雅な聖堂のほかに、東大直町尚の聖母守護聖堂、ハルビン遊園地内の聖母昇天教会堂、士課街の聖アレクシェエフ教会堂があります。これらの建物は全部ロシア式東正教会堂の傑作です。魅力的なスターリン公園を歩くと、緑の茂みに映える小さな建物が見られます。30年代に建てられたロシアの民風豊かな河畔公園ホテルです。この小さいレストランはもっと上品な芸術小物のようです。特徴的なのは、木の柱の外廊の柱飾りで、それは孔雀が羽根を広げたような尾飾りで、羽の毛に透かして飾って、金色や青などのきらびやかな色で飾っています。時間が風にそよそよと流れていくようです。静かな自然の風景の中で、その入り乱れた屋根、精緻な装飾、典雅な色調は幻想的な色彩を呈して、その中に身を置いて、まるで仙境のようです。ここで言うと、「ハルピンは『東方モスクワ』と呼ばれるのも無理はない」と友達がはっと悟るかもしれません。確かに、上品で立派な東正教会、古拙で精巧な住宅とレストラン、それらはまた都市広場で飾り、またの分布は隣近所に住んで、壮麗なロシアの建築風格の主旋律の美しい音符になります。

(「東方小パリ」)ハルピンのもう一つの雅号――「東方小パリ」という言葉を聞い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が、「まさかハルピンにもフランス式建築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か?」現在、その優れた建築芸術は同時期のフランス建築に少しも劣らないです。

南崗区西大直街には優雅で魅力的な大きな建物があります。ハルピン鉄道局のビルです。それは182までの長さを持っています。24メートルのまっすぐな面、このような長い立面を考えてみて、もし建物が通りに面しているならば、見る人は見渡すことができなくて、だから建物は64メートル後退して、建物と大通りの間で1つの小型広場を形成して、広場の上で至るところ松のコノテガシワ、花卉を植えて、濃い緑のイタリアと建物自身の暗い緑色の調は非常に調和しています。また、この建物の注目を集めているのは窓の穴に顔を貼ることです。円潤な曲線を採用して、ベランダの鋳鉄の欄干も曲がって絡みます。花の葉のように、糸のつるのように、躍動感があります。これらは全部「新芸術」建築の典型的な特徴です。全体の建築はまだらな暗い緑色の青石を使って面を飾り、華やかで精巧です。工事の際には石板を地面に敷き、順番に番号を付けて壁に一つ一つはめ込むという。このような工事のため、建築材料は優雅な外観を持っていて、ハルビンの「新芸術」風格のモデルになります。来ます

旧ハルビン人は今でも古い駅を忘れられないかもしれません。それは感動的な建物で、1899年に建てられました。その後、元の住所に新しい駅が建てられました。曲面の形の外観、楕円形の扉と窓、動感の曲線の鋳鉄の線の装飾を満たして、全体の建物を極めて伸びやかにならせて、波しぶきのようです喜んで跳びはねて、各種の自由曲線の海洋のようです。このような新しい建物を都市の玄関としてふさわしいです。

博物館広場にあるアムール川省博物館も美しい「新芸術」の建物です。もともとはモスクワのデパートです。フランスの建築様式のいくつかの要素が含まれています。伸びやかな建物は赤い黄色のリボンのように、広場の裾を丹念に飾っています。いつも太陽の光が建物の裏側を照らしています。広場には生き生きとした影が投げられます。尖った暗い赤色の正方形のドームがあり、ファンタスティックな中でバックを請け負うように、広場にロマンチックな底の色を加えました。ハルビンの「新芸術」の風格は中小型のテ路官公邸にも現れています。

これらの庭園の住宅には共通の特徴があります。自由曲線の底に自然界の動植物の形を模したさまざまな装飾があります。丸い半円形、扁遠行窓、さらに精巧な狭い台形の窓もあります。当時のロシアのデザイナーは、流行を追って今世紀初頭にフランスで流行した「新芸術」のスタイルをハルビンに適用した一方で、伝統的なフランスの古典復興建築にも目を向けた。颐園街の1番にある指導者記念館の一例です。この建物は元々名前のゲワリスキー住宅で、1909年に建てられました。

建物に入ると気高い気質に圧倒されます。まるでフランスの封建的な状元に身を置くような感じがします。この建物は二階建てで、屋根裏付きです。二階建ての巨大な科を採用してこの壁の柱に臨んで、華美で荘重です。典型的なフランス式メンサの二重折り屋根は深灰色で、さらに重厚な雰囲気を増しています。庭には数本のまっすぐなポプラが植えられていて、建物全体と一体化しています。ハルビンの古典復興建築はまだたくさんあります。東北烈士記念館、アムール川美術館、中国銀行ハルビン支店など。それ以外にも折衷主義、バロックの風格が盛んで、松浦洋行(今教育書店)はバロックの風格の非常に鮮明な建築物であります。立面の上の精巧で美しい彫刻、飛ぶ山花の曲線、優美な窓の穴の装飾及び深い赤色の旺盛なドームは淳和のヨーロッパの風格を体現しています。西洋の雰囲気が漂う美しい建物こそ「東方小パリ」の姿をなしています。(

その名の通り、ハルビン日本近代建築の影響も存在する「九一八」事変後、建築にはますます「和風」が現れました。もちろん日本の伝統建築ではなく、現在の色彩を帯びた近代建築です。日本の建代建築の影響を深く受けているのは国際ホテルで、元の名前は新しいハルビンホテルで、独特な形のアコーディオンの造型の建物です。ほら、強い縦線、Z型の体量はまるでアコーディオンのようです。この「アコーディオン」は日本の近代的な楽章で演奏しています。壁には灰色の黄色の小さなセラミックタイルがあります。窓の穴の形は比較的簡潔で、上の下の階の窓の穴の間には繊細な浅いレリーフがあり、強い影の効果があります。他の建物はアムール川日報社、電報電話ビル、道里百貨店などがあります。都市建築の地主の旋律にはならないが、柔らかくて多様な楽章が欠かせません。

1926年にハルビン特別市が成立しましたが、実際にはそれぞれ奉系軍閥、吉林及びアムール川軍閥があります。これらの軍閥は依然として孔子孟の道をあがめ尊び、民族資本も日増しに強大になり、伝統建築もある程度復興した。この時期に引き続き普育中学(今ハルビン第三中学)、極楽寺と文廟などの中国式建築群を建設した。ハルビン文廟は1926年に建設されました。当時張学良将軍は碑文を書いていました。これを利用して民族文化と民族精神を発揚したいです。文宮は6ヘクタールの敷地を有し、その規模は大在東北地方随一です。

建物全体の雰囲気は三進院院で、もし文廟の建築群を俯瞰する機会があれば、きっと青松檜、斗拱飛軒によって造営された厳粛で穏やかな雰囲気を感じ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そのような気持ちは遥かな気質と熱烈なヨーロッパの風格は決然と違って、中国の伝統建築の広さと深さを感じられます。ハルビンは各国の居留民が集まるため、宗教の発展は多様化しています。宗教建築も同じ色を呈しています。ハルビンは東正教会堂を主としていますが、モスク、キリスト教会堂、タルタル寺も都市建築に明るく美しい一筆を加えました。

仏教の聖殿を代表する極楽寺は、寺院の建築の傑作とも言われています。長春般若寺、瀋陽慈恩寺、営口堅厳寺と並ぶ東北四大仏教の森の一つとして、極楽寺はその厳格な全体配置、豊富な経蔵、宝相荘厳な白玉仏像及び秀麗な七級の浮屠煉瓦塔で有名です。極楽寺のレイアウトは伝統的なお寺の建物の形によって、北は南に向いています。東西にはそれぞれ鐘楼と鼓楼があります。文廟の地は厳かで荘重で、極楽寺の超然静かさ、その他の中国式建築地の朱柱壁瓦はこの都市の別のきらびやかさを染める。(現代の雰囲気)新中国成立後、ハルビンの都市建築も新たなページを開いた。

20世紀50年代、ハルビンの都市建設は工業建築を主とし、その他のタイプの建築は公認文化宮、青年宮なども相次いで建造しました。建築スタイルは折衷主義を主としていますが、もう純粋な西洋建築スタイルではありません。80年代以降、ハルビンの新しい建物は日進月歩で、この時期はアムール川省軍事博物館、ハルビン市委員会ビルを代表としています。この二つの建物は全く新しい建築理念、繊細な設計手法、全く新しい建築語彙で時代の特徴を説明しています。更に貴重なところは新旧建築の対比と調和ができて、新しい建築の創作に構想を切り開きました。20世界90年代に入ってから、一つ星ホテル、オフィスビルなどが続々と松花江辺、繁華街の中にそびえています。都市の空の線に豊かなリズムを加えました。この時ハルビンは国際大都市の現代の雰囲気が溢れています。

展开阅读全文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901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名城泉州历来书院林立、文风鼎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现在请一起到这象征意义的孔庙观赏。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孔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孔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泉州府孔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府孔庙,又称文庙。唐中叶于州治的衙城西(现泉州六中一带)建有鲁司寇庙(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即此为名),庙额系唐玄宗时贤相张九龄所书。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棂星门。

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宣尼公”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孔庙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

泮宫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

露庭宽66米,深60米,面积约20__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在露庭南面。相传棂星为天镇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谓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原棂星门建于南来嘉泰元年(1201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得以流传。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现存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连成一体,宽61米,深10米。大成门与金声、玉振两门,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这是盛赞孔子“德开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殿相呼应。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桥长约20米,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两边原有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面阔七开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柱础为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正面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脊身有琉璃瓦件贴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色彩艳丽、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112米,宽10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现在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以供游人参观瞻拜。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贤弟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正厅上万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大成殿内陈列的文物约五百多件,分为祭孔的礼器、乐器、舞器(均清康熙年间仿古制而制造的)、孔孟儒家经典著作、泉州历代名人的遗著遗物三大部分。

礼乐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后代统治阶级以之作为规定,其所制定的无数礼文,用以约束人际间的关系,称之礼治。孔子要求人们守礼时,则用乐来配合,“礼严肃形于外,乐和顺存于内”,礼有乐配合,增强了教化作用。

礼器是祭孔时用以装酒和食物的。前478年,孔子逝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命将其故居立庙,所藏系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车、书”之类。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以太牢(猪、牛、羊各一)祭礼孔子”,开创了历代帝王祭孔的先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朝迁始规定每年春秋二仲(二、八)月举行祭孔大典,即“大祭”,又称“丁祭”,并由皇帝颁定祭孔祀仪,包括祖典程序、祭奠规格、乐舞编制、主持官员、服饰、舞具和供品等。

本殿所陈列的礼器有铜尊、铜壶、铜牺尊、铜盈、铜豆、铜爵、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工艺精致,风格迥殊。其中云雷尊为初献(第一次奠酒)楚酒之用;以表示神自天而降之意;象尊用于亚献(第二次奠酒),以表示大而有德之急;牺尊形如牛状,用于终献(最后奠酒),表示以农立国,永不忘本之急。总称为“三献礼”。其余各器均盛五谷、酱料、果品之用。

祭孔乐舞同属古代礼仪形式的组成部分。为公元前500余年前流行于鲁国的《韶乐》。乐章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要内容,自隋代至民国初期,基本沿袭一字一音的旋律。歌词四言八句:“大哉至圣,文教之宗。纪纲王化、丕变民风常祀有秩、备物有客。神其格思,是仰是崇。其格律是我国周代雅颂乐歌诗体的承袭。祭孔所使用的乐器有特磬、编钟、编磬、古瑟、笙、排萧、洞箫、龙笛、箎、敔、陶埙、以及各类鼓、即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

本殿陈列的有成套编钟和编磐。各种鼓乐,如楹鼓为全乐之纲首、每奏一句,以槌击之,足鼓应之,鞉鼓尾之,即三响三应三尾;另有一种听应鼓,每奏一曲之终,听特磬响毕即击之,应共四声,搏鼓声音不甚响,但其声柔和,击法与应鼓同;楹鼓在祭祀中击之,设于门外,有东西之分;鞉鼓在大成乐加击于楹鼓之前称之兆也。祭祀时,文武百官初到,要先击贲鼓〔也称大鼓〕三百六十声、以配镛钟(大钟)。

殿内还陈列各种吹奏乐器,如陶制的埙和竹制的箎,都有六个出音孔。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柔优美、协调;洞萧的发音清幽,龙笛的音色清脆,均属于雅乐;笙簧乐器能奏和音,特别是排箫,亦称凤箫,有十六支音管,律名与编钟同。所有这些吹奏乐器合奏起来,相当幽雅柔和;拨弦乐器有古琴,形制与现代大致相同,弦面张弦七根,音域较宽,音色变化丰富,是古代伴奏相和歌和乐器之一。所有陈列的器乐部有实用价值。官廷演奏有一定的程序、要依指挥器麾,来统一乐音。麾是一根朱竿龙杖,卸麾下垂,绣有金色升降龙和五色彩云。祭祀时,麾举则乐奏,麾降则乐止。

祭孔舞蹈形式分为“文舞”与“武舞”,作为附属礼仪形式。明代以来祭孔典礼固定为六项议程即“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等,祖典中使用的乐舞依随释祭仪程,也固定六个乐章:一、迎神奏《昭平》之章;二、初献奏《宣平》之章;三、亚献奏《秩平》之章;四、终献奏《叙平》之章;五、撤撰奏《懿平》之章;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其思想内容上集中反映了一个“德”字,表现形式上突出地体现了一个“礼”字。舞蹈构思,承袭了孔子生前提倡的“中和”之乐的美学观。殿中两旁陈列着清代文武官员的礼服和文武舞蹈的道具。文舞于左,身着清代素服,手执签翟(奏板),配合音乐起舞,表现发扬蹈厉之急。武舞于右,手执干戚(武器),配合音乐起舞,以示武备之意。起舞用节指挥,左边配有古代的鼓击乐器杵。听举麾唱毕,击杵三声,以起壶上之音,曰乐统命于杵。右边配有敔,形如伏虎,每奏一曲之终,听悬鼓响毕,即用竹质的甑横扫捂背的龃龆三次,为止堂上之乐。

舞蹈形式属于古代“文德之舞”,除个别时候取“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乐队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轩悬之乐”和“六偕之舞”,(乐队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轩悬之乐”,和“六价之舞”(乐队排列东南西三面,舞列六行,每行六人),舞容庄重文静,又不失抒情之美,以崇颂孔子的功德,显耀统治者的治定功成。

比较著名的有唐代文学家、诗人欧阳詹;宋代政治家、科学家曾公亮、苏颂;宋代状元、政治家梁克家、曾从龙;明代教育家、理学家、贤官蔡清、陈琛、张岳、苏睿明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俞大猷;明代清官贤相李廷机;明代文学家王慎中;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贄;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与爱国将领施琅;清初理学家、大学士李光地等。

大成殿东西边和孔子画像后面陈列唐代欧阳詹诗集和集欧书的“不二“名匾;来代苏颂的《苏魏公集》;宋代蔡襄的《荔枝谱》《相州昼锦堂记》书、贴;来代朱熹的《朱子全集》;明代俞大猷的《洗海近事》;明代王慎中的《王遵岩文集》;明代李贄的《焚书》;清代李光地的《笔算》(与梅文影合著)等著作。其中颇能引人重视的有清代秀才、贡生、举人、进士的试卷、明嘉靖皇帝赐给王慎中父母的圣旨。还曾陈列过解放后泉州历年培养的大学生情况。这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在崇圣饲东面,五开间,七进深,宽12.65米,深22.79米。堂前有露庭,宽深各36米。庭外一方池,宽12.65米,深43.80米。上建石拱桥,宽4米,直贯南北、石板直铺、微拱、护以栏杆,比孔庙泮池的石桥略长。池前为旧藏书阁,外为育英门。门外广场,通青云路,表示府学是培育英才之地,所有英才都可平步青云。从前堂中悬挂许多匾额,为历代乡贤、借以表忠旌善。正中巨匾是“从祀孔庙”,明代泉州理学家蔡清从祀孔庙,视为无上光荣。两边为“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宰相”、“尚书”匾额等。封建时代的表忠贞孝,收到一定的效果。相传清兵入泉,许多缙绅士子不愿屈节者,纷纷到明伦堂悬梁自缢,以明大义。因悬梁者多,中梁为之折断。

尊经阁又名魁星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解放后因有倒塌危险而拆除,上层移建于百源川池中,即现在的八角凉亭,遗址建华侨大厦。

圣域戟门南面的一口古井,系孔庙时所挖。南宋隆兴初年,该井清泉涌出,甘香特异。秘阁傅自得记述其事,知州事王十朋题诗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宫星,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论,混混源自夫子”。固书“夫子泉”。并南原有亭,悬朱熹书巨额“海滨邹鲁”。今废,扩为中莱市场。洙泗桥题石仍在。

棂星门外南面,又有一大露庭,原是孔庙第一院落,两旁种有木棉、古榕,前临濠沟,面临涂门街,蔽以栅栏,可惜以后改作中菜市场了。

而今泉州府孔庙的主体建筑,已大部分归还市文博部门管理,泉州市政府拨款维修,恢复原貌,拟建泉州历代名人纪念馆。可望不久,孔庙建筑群将成为圣洁的“海滨邹鲁文化中心”,供游人观瞻和专家学者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脊身有琉璃瓦件贴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色彩艳丽、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112米,宽10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现在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以供游人参观瞻拜。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贤弟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正厅上万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叫任一诺。今天,由我来带领你们游览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有幸担任导游,十分高兴。我将尽力为大家服务,不足之处,请批评改正。

在参观三孔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曲阜。曲阜地处鲁中小区和鲁西南平原的交界处。大诗人李白曾描写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现在我们参观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们为了几年孔子生前的伟大思想宽阔的精神品质所建的一座韵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54座门坊;加之庙内1700余株古树,一个个直冲云天,听说当时谁敢砍倒一棵,就会以杀头处理。每一棵树,每一个门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亩。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

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孔林,是孔子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多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14.5华里。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壮观。 现在自由活动3小时,可以自行游览三孔,也可以进行游戏、野餐等活动,但必须保证卫生。

参观三孔到此结束了,回到家里时,别忘了说你们还有一个这样导游噢!

展开阅读全文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158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展开阅读全文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_福建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763 字

+ 加入清单

泉州孔庙导游词范文3篇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下面是第一范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文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文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泉州府文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1120xx年)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20xx年)建棂星门。总占地一百多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中国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中国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是研究泉州文庙与中国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这些人物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海外交通、国家统一等领域为社会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展品使用现代彩色腊像工艺制作,配以精制各时代服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设在文庙东庑,陈列自晋代中原士人徙泉后,带来中原文化,家塾兴起,宋代泉州除府学外,各县均建有县学,书院林立,如雨后春笋,时有“十室之间,必有书舍”,称誉为“海滨邹鲁”。该馆陈列展出图文并茂,以大量翔实照片反映教育历史的遗迹和遗存,还有碑刻、课本、科举试卷、牌匾、楹联等实物资料,展现当时社会教育的缩影。

篇二: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

从1949年建国到20xx年,中国历经了60年的变迁。那是沧桑巨变,在这60年中我们的家乡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变得生机盎然·

记忆里小时候的家乡,是我的乐园。那里有大片大片的池塘,听爸爸说他小时候还有船呢。我有些羡慕。每到暑假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在池塘边玩耍,池塘边上有大片的树林。雨季里水就会长高,一些树就会矗立在水中了。知了燥热的叫声,阻碍不了池塘边的清凉。树的影子斜掉在水面上,我们的说话声惊的鱼儿四处逃散。我们就会脱了凉鞋,搂着树身尽情的在水中游戏。玩累了就会回家在妈妈的盛化妆品的小木盒里,偷偷的拿走几分钱,拉上小伙伴买些零食吃。

妈妈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起身给爸爸做早饭。爸爸在离家大约有七八里的镇上上班,那时候没有自行车,每天都会走着去。对于这些都是后来妈妈说给我的,我有记忆时,爸爸已经拥有了一辆自行车。听说买那辆自行车时还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自行车是有了,可每到下雨,又都的穿着雨靴,在泥泞的小径上艰难的前行。

都多少年了,那些记忆虽已模糊。可却会在不经意间涌现。

家乡那大片大片池塘已经没有了,更别说水中的鱼儿了。只有池塘边树上孤独的知了的叫声还在,却也只是稀稀落落的声音。现在想要拿走妈妈小木盒里的钱,已经买不到什么了。现在上班再也不用天不亮就做饭了,家家户户都安上了液化气,电动车.摩托车,乃至汽车在家乡已经不足为奇了。更不用说自行车了。

那条在雨后总是泥泞的小径已经不见。哥哥们给家乡捐了款,修建了公路。无论下多大的雨,大家再也不会把车子陷到泥里了。主妇们再也不会为男主人上班没有回家,而坐卧不安,派孩子们去打探消息了。电话就在桌上放着·手机就在兜里装着。想知道消息,只动动手指就行了。

搬来县城已有20xx年左右了,刚刚来县城时。大多的房子都是平房,只有几栋居民楼。公路那时也很窄小,有路灯的路也很少。夏日里大家就都在风扇下乘凉,平房一到夏天就会潮湿。那时候大街上只偶尔能看到骑摩托车的,和偶尔从身边掠过一辆汽车;自行车是大多数人们上班的代步工具。多少年来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变化着。发展着......

现在县城中的平房也已占少数,新建的小区,林林总总;宽阔的马路两旁,路灯像窈窕的淑女伫立在那,守候自己的使命。私家车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急驰已经成为主流。夏天里,人们再也不会为了凉快而整夜的开着风扇而致使自己感冒了,冬天里,人们再也不会自己去点暖气,而弄得灰头土脸。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为能吃到什么而发愁,而是为能怎样吃才会有营养而发愁。改革开放60年来,这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吃饱穿暖到吃得好,穿的好,再到吃的精,穿的漂亮。从小喇叭广播到液晶彩电。从泥泞小路到宽阔的柏油路·从步行到汽车。从平房到高楼。时代在变迁,我们在改革中发展。我们的家乡在发展中蜕变,她会成为宇宙中较亮的那颗星星,紧跟中国时代变迁的步伐。

篇三: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

这一年我依旧看到她华丽的在枝头绽放,人们说她宛如一抹天上降落人间的圣火,在繁茂的花枝上纵情燃烧。从她扎根于这片南国大地至今已有千年,她与这座她生活的城市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从繁盛到衰落,从战乱到和平,从衰败到复兴。这里的人们叫她“刺桐花”,把她看作热情与吉祥的象征,人间幸福美好的代表。“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有人说盛放枝头的她开在春天,生如夏花,亲近阳光,树姿优美。这座她生长了千年美丽古老的城池,当春风吹拂大地,百花怒放时,我知道,她只希望用她的娇艳花姿点缀她最深爱的土地,用如火的热情去点缀这座城市,点燃这座城市的激情。

泉州,这片刺桐花扎根了千年的土地,时光流逝、生命轮回,正因这片土地一直给予她母亲般的温暖,让她对这座城市的爱,早深植于她的骨髓。泉州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有过繁华,有过萧条,犹如广袤的平原上那株随风飘零的蒲公英,摇摆不定;又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起起伏伏。那些过去与现在的记忆,在年迈的老者脑海里渐渐模糊,在尘封的档案里也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文字,但我知道,那些记忆之于刺桐,却是生命力流动的血液,跳动的脉搏,是铭刻在她年轮里永恒的烙印。无论花开花谢,刺桐只求时刻注视这座她深爱的城市,在她的年轮里记录下这座城市一点点的变化,见证她一步步的复兴!

过去的泉州只有斑驳陆离的街道,摇摇欲坠的危楼旧屋……还有一条穿行城内,垃圾肆虐,臭气熏天的内沟河。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却的就是那条曲折蜿蜒地穿行的内沟河,那是泉州城的防洪排涝系统,但从它建成至今就因水道狭窄,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每逢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加上海潮顶托,就会形成内涝。那些沉积在沟底的污泥就会随水流蔓延到岸边,如果不小心沾到污水,不及时清洗将会引发皮肤过敏。在这时,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出入都要“惊险万分”的在砖头临时搭起的“独木桥”上摇晃一番。尤其是在酷暑时节,那小小的水沟中飘着大片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恶臭,还会“招揽”成群的苍蝇、蚊子。这样的环境对于那些住在水沟周边的人们来说宛如地狱,令他们苦不堪言!我也曾自那条内沟河边走过,那种刺鼻的臭气,甚至让她感到头晕目眩!而这些对于生在河边的刺桐而言,犹如生在地狱!她是一棵树,她需要充足的水源,当别的花草树木在优美的环境中恣意繁衍时,她却只能在恶臭的水沟边残喘。

每当夏日来临,这里的蚊虫就日益增多,它们在水中繁衍下一代,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那些被丢弃到水里和岸边的垃圾在高温之下腐烂,发臭,引来许多苍蝇蚊虫,而这里也成为它们“生育”下一代天然“产房”。每遇炎热的天气,内沟河水量少,沟底的垃圾混合着淤泥直接暴晒在太阳下,内沟河都会臭上一阵。当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当刺鼻的臭气随着微风扑面而来时,每个途经此地的人都会掩鼻叹息,匆匆而过。曾经有几名厦门来的游客想要参观泉州的木偶艺术博物馆,但却被流经该街的内沟河的恶臭味逼得不愿再前行一步。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实啊!一条臭水沟竟让那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难以光芒四射,竟让那些追寻历史文明的脚步不敢前进!纵使刺桐花开得再娇艳,比起那些弥漫空中的臭气,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沟边生长,她那“华丽的舞台”也不可避免的被“灰暗的布幕”所遮挡。

为了彻底解决市区内涝,还市民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整治市区内沟河的工作上都下了大工夫。十年前市政府决定整治多条沟渠,这之中也包括这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内沟河。在那段时期,干部群众齐心同力,即使是在烈日当头,臭气冲天,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所有人都一心一意为改变内沟河的面貌,改善生活环境而努力。在那一百天的艰苦“战斗”中,堆积已久的垃圾被“驱逐出境”,成千上万的蚊虫被杀虫剂和消毒水“绞杀”,沉积多年的污泥被卡车“送走”。人们开始重筑沟壁,修葺栏杆,种植花草树木,一扫内沟河多年不变的肮脏景象,还它一个整洁干净的新面貌。内沟河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整治以后,就成为市区的一个重要景观。整治后的内沟河一改旧容换新颜,古城内外,长渠如练碧波荡漾,绿树繁花掩映两侧楼宇,经过疏浚的清新河道、水系展现在市民面前,再现了泉州市区“清泉随地涌、处处有花蹊”的历史风貌,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生活环境。现在刺桐花也不用在臭气污水中艰难度日,清清的水流自她身边流过,蝴蝶、鸟儿在刺桐树上栖息休憩,人们在她的繁枝茂叶下乘凉聊天,杨柳同她一起随风摇曳……一条小小的沟渠代表了泉州人生活环境六十年来的巨变,曾经的断壁残垣被高楼大厦取代,今天的泉州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悠然自在的享受生活乐趣,品味人生真谛……

六十个春秋流逝,这片南国沃土的变化不仅仅在此……

这是一条长达2500米的街道,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那时泉州成为武荣州的州治,并建设了州治的府衙、六曹都堂暑和参军厅等行政建筑。府衙前的南大街,就是现中山路的一部分,被设为市,并严格管理。随着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泉州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那时的中山路“可容十四匹马齐驱”。但是在历史终归是历史,繁盛的街市也会有萧条败落。到了明、清,朝廷闭关自守,海外贸易萎缩,泉州渐渐失去其“东方第一大港”的地位,中山路逐渐退化,到清末时,街道宽度被减小到一丈多宽,不免有几分惋惜。

也许,就像历史的轮回那样,清政府在衰退后被推翻,新的革命力量的诞生,给中山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民国初年,泉州中山路由南洋华侨投资改造成为骑楼街道,建筑形式明显受到南洋的影响。这种骑楼建筑是别具一格的,风雨天挡风避雨,炎夏酷暑遮阳纳凉,骑楼下的顾客们这家进、那家出,有如闲庭信步,十分方便自在。在经历了战争和文革的洗礼之后,中山路得以保存了下来,住在这里的老泉州人,把被战争破坏的房子或渐渐老去的房子,进行翻新,虽然加入不少现代味,但还是保留了骑楼式的味道。早时的临街店铺,门面是一块一块的木板,显得古朴简陋;后来变成了玻璃门,廊柱也涂红漆绿;再后来又变成了金属门窗、柜台,一到晚间霓红灯闪闪烁烁异彩纷呈,恍若性感歌星的媚眼吸引过往的顾客与行人……

在我幼小记忆里的那条狭窄、颓败的中山路早已消失了。“传统并时尚着”用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中山路所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在这条街上,你可以遇见各个历史阶段的东西,比如穿木屐的老人,手工食品商店,南洋风格的建筑,百货商店……放眼那些铺子,华丽的装潢和那耀眼的射灯,总在第一时间抢夺了你的眼球,再扬起那动感十足的音乐,踩踏着节拍,让人有着一股想要进门逛逛的冲动。不过在这一片时尚华丽中,总有些一颇为个性的小店,你能淘到泊来的外国货,或者民族风情十足的小装饰品。最重要的是在中山路上能边走边逛边吃,走在这独一无二的排式骑楼,品尝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吃挺多的,以前没几间,后来越来越多了,走累了,就找间小店进去歇一歇脚,喝点饮料,吃点东西,怎不是一种乐趣呢?春夏交替的时候,有淹渍的酸桃,秋风吹起,便有担担子的板栗子。美丽的刺桐就在这样繁华的街市盛放,低垂的枝头挂满了火红的花朵,静静的看着人群从树下经过,用她繁茂的枝叶为来往的人们遮阴挡阳。这一切是同刚解放时的泉州有着天壤之别的,那些颓败萧瑟不再,有的是霓虹闪烁,异彩纷呈,置身其中,这能仿佛让我看见了千年以前“东方第一大港”的蓬勃活力…

这个享有“海滨邹鲁”之誉的美丽城市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过了多少泥泞,穿越多少荆棘,才拥有今天富强繁盛的景象,勤劳的泉州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与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相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魅力泉州!今天,坚强的泉州人把刺桐花奉为他们的城市市花,而刺桐也将永远的守护这个古老美丽的海滨城市,用她的如火娇艳去点缀这个正在腾飞的城市,让泉州更加灿烂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最全孔庙优秀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游客们,大家好!我很高兴成为大家游玩“孔府·孔庙·孔林”的导游,我叫彭彤茵,大家叫我彭导或小彭都可以。

我们首先要看到孔府建筑群。孔府不但称“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 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大家请看,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

孔府的花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等一应俱全。尤为难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树,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

然后,我们又会来到孔庙,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其故居为庙,岁时奉祀。孔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奎文阁、十三碑亭 、杏坛、大成殿。

“孔府·孔庙·孔林”的美说也说不完,敬请大家细细游赏。大家注意,不要乱丢果皮纸屑,要爱护古代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最全孔庙优秀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很荣幸今天带大家来参观孔府。首先提几个小小的要求:不能乱涂乱画,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还要紧紧跟着我的导游旗,以免走失。希望大家带回去的是美好的回忆,留下的只是淡淡的足迹。

孔府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是为了纪念孔子而修建的,又名衍圣公府,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孔子后裔直系子孙的住宅。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他是春秋后期鲁国人,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非常深远。

孔府内共有楼、房、厅、堂四百六十多间,占地240亩。分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有报本堂、桃庙、一贯堂、慕思堂、三堂、九如堂、御书楼及酒坊等;西路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等;中路为孔府主体,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为官衙,设六厅三堂,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及后花园等。

现在我们准备进门,大家看到这里有一道门槛。这道门槛还有一种习俗:男人过门槛要先迈左脚,再迈右脚。而女人却恰恰相反,要先迈右脚,再迈左脚。

大家向前看,这不是一座大石碑吗?上面刻着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字,大家仔细看中间,中间是怎么回事?告诉你们吧,那是战争时期被打断后,后来又被人们修补好了,所以那里的字看不清。这里还有很多石碑,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来参观游览一下。

大家注意了,现在举行的是祭孔典礼,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看过庄严肃穆的祭孔典礼,请大家跟着我继续参观孔府内的各个建筑。孔府自宋宝元年间开建,明嘉靖年间又进行了重修,但是一直以来都保持了宋代初建时的建筑风格。

今天在孔府的旅程到此结束,大家是不是收获丰富,意犹未尽呢?现在请跟随我上旅游车,准备下一站的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孔庙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孔庙,很荣幸和大家在这里相逢。我是你们的导演,我姓吴,口天吴,大家可以叫我小吴或吴导。接下来的美好时光就由我和你们一起度过。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住宅被改成孔庙。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邸。孔庙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的家族墓地。孔庙、孔府和孔林,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和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孔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始建于宋代,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部事务。它布局匠心,是园林结合的范例。下面我们要去参观孔林了,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到那儿要坐20分钟左右的车,大家趁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会儿吧。

孔林到了。孔林又称至圣林,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中的墓碑,除了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希望在孔庙、孔府和孔林的这段时光,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孔庙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游客朋友:你们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你们来到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曲阜参观游览,我是来自柯南旅行社的导游赵远,感谢你们选择我来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让我们一起开启快乐的曲阜孔庙之旅。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它规模宏大、气魄雄伟,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相信今天你一定会不虚此行。

进入孔庙,你会看到古木参天,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照映,特别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非常独特,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我想给大家介绍最特别的是龙凤树,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来孔庙参拜时,一时疲劳就顺便靠在树旁休息,没想到这棵树沾了皇帝的真龙气息后,出现了龙型树纹,所以叫作龙树!有龙就有风,在这棵龙树旁的就是凤树。

整个孔庙建筑群以中间为界,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顺着中间的主道,你会来到杏坛,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四周杏树繁茂,生机盎然,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站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到当年孔子教弟子的情景,孔子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

请跟随继续向前走,我们就来到最有名的大成殿,它是孔庙的主殿,与太和殿、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四周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每根柱上雕刻两条巨龙,上下盘绕,二龙戏珠,形态逼真。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他五官端正,目光炯炯,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文化节,世界各地的游客齐聚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希望你们到时间来参加。

现在是大家自由游览的时间,请你们细细游赏。

游客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孔庙到此结束,欢迎再次光临,谢谢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孔庙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叫任一诺。今天,由我来带领你们游览“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有幸担任导游,十分高兴。我将尽力为大家服务,不足之处,请批评改正。

在参观三孔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曲阜。曲阜地处鲁中小区和鲁西南平原的交界处。大诗人李白曾描写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现在我们参观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们为了几年孔子生前的伟大思想宽阔的精神品质所建的一座韵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54座门坊;加之庙内1700余株古树,一个个直冲云天,听说当时谁敢砍倒一棵,就会以杀头处理。每一棵树,每一个门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亩。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

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孔林,是孔子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多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14。5华里。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壮观。  现在自由活动3小时,可以自行游览“三孔”,也可以进行游戏、野餐等活动,但必须保证卫生。  参观“三孔”到此结束了,回到家里时,别忘了说你们还有一个这样导游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