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视导汇报材料:回眸 思索 进取_汇报材料_网
语文教学视导汇报材料:回眸 思索 进取
在区教育局和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我校认真贯彻区教研室工作计划,以生为本,以实践有效教学为主题,以提高学校的教
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
生共同发展。
甘棠中心学校是新建的一所集初中、小学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现有教职工133人,在校中小学生1815人。XX年
迁入新址时,小学部班级总数为9个教学班,学生约500余人,短短三年时间,我校中心本部小学部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总数达
到 1227人,这些学生主要来源于:外乡镇进城务工民工子女;外区县、外省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本镇撤并村小的学生。这些孩
子流动性大,他们的基础知识、知识面、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许多转入的学生他们所学的教材与我们的版本
不吻合,有的三、四年级甚至没有学过英语,单亲家庭、留守现象普遍,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造成我校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难
度,教师疲惫于学生的转差工作。
基于现状,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立足教学常规,扎实展工作。
(一)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学校要求教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按课表上课。教导处和教学分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
对教师日常教学情况进行视导,并将督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
加大教学常规检查,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本学年我们加大了对教师电子集体备课管理,学期初各年级组制定
集体备课计划,确定每个单元的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备课资料上传给备课组的全体教师,组内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
际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重点内容及教学环节要在书上进行批注。要求教师不上无教案的课,真正把课堂教学任务落实到位,同
时对教师的学科教学计划、教研组计划、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进行及时检查、反馈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二)继续推行“五个一”校本教研活动。即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平均每周听一节课;每周至少写一篇教学反
思或课后记;每学年上一节公开研讨课;每学期完成一篇教学论文或总结。
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水平
(一)课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阵地,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年,学校改变以往上课前先安排的听课方式,采
取推门听课的形式走进真实的课堂,及时掌握教学第一线情况,随时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调研,促使全体教师树立每堂课都是
教研课、公开课,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细心准备的观念,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校长室及教导处每学期随堂听课
不下40节,覆盖所有教师、所有学科。课后听课者能及时与授课教师就教学方式、课堂质量等交换意见,肯定优点、分析不足,
使教师能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近两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可以说
是一年一个台阶,小学部教学质量考评由原来全区第八位,上升到第五,再上升到第三位。
(二)精心磨课,提升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精心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赛课活动,本学年采取“一课多磨”的教研方式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磨教材---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教材?磨环节----哪些是课堂的必备环节?磨学生--
--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磨教师---该提什么问题,如何反馈?这五磨中我们重点磨教材,具体做法是1.个体研究,设计教案
,尝试教学;2.小组研究,完善设计,再次实践。3.总结提升。通过磨课的四步曲我们切实感受到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了
驾驭课堂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专业素养。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现在只要老师外出上课,我们都
会精心打磨,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磨出一堂又一堂的好课,从而不断提升我们学校教师的水平。
三、加强毕业班的教学管理,提高毕业班教学成绩。
(一)强化队伍,明确目标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毕业班对外是窗口,对内榜样,近年来,我校加强了对毕业班的教学管理,首先组建一
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毕业班教师队伍。每学年毕业班定期召开三会:学生会、家长会、教师会,对毕业班的教师提出可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青年领导成长规律及培育方式调查与思索_调查报告_网
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实现领导班子更替有序、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如何有效把握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创设条件促其较快成长进步,为党的各项事业发展打造一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充满朝气的生力军,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重视和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县通过分层次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并结合实际对新形势下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年轻干部的现状及培养工作的做法
全县4416名干部中,科级领导干部496名,正科级领导干部133人,享受正科级待遇的19人,其中:35岁以下的10名,占7.5%,36至40岁的32名,占2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83名,占62.4%,大专及以下学历的50名,占37.6%;副科级干部324人,享受副科级待遇的20人,其中:35岁以下的95名,占27.6%,36至40岁的103名,占29.9%;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49名,占43.3%,大专及以下学历的195名,占56.7%。现任正科级领导干部中年龄最小的26岁,现任副科级领导干部中年龄最小的24岁。
近年来,我县从培训、锻炼、管理、选任等方面积极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搭建平台。把年轻干部的理论知识情况纳入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年轻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一线、信访维稳一线、农村一线、综合部门和急难险重岗位实践锻炼,拓宽年轻干部的视野和工作思路。同时,抓好年轻干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考核考察,建立健全年轻干部一线锻炼、考核、谈话、民主测评等制度。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年轻干部,适时提拔到相应领导岗位。
二、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浅析
通过对我县105名年轻科级领导干部成长过程进行调研分析,年轻干部成长一般都是经过政治、德才综合素质由低到高,职务级别由下到上,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
1、个人勤奋努力是基础。年轻干部自身素质是成长的基础、发展的起点,干部个人只有勤奋刻苦、努力工作才能为成长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年轻干部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党政理论、业务工作知识以及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及金融等知识,才能储备工作技能,增强政治敏锐性、前瞻性,提高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素质。我县105名35岁以下年轻科级领导干部,64名都是通过在职学习培训,取得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次,年轻干部只有通过脚踏实地、认真扎实的工作,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达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赢得组织和群众认可。第三,年轻干部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单位集体活动、大型会议组织及其它各类活动,才能更有利于脱颖而出,更好成长进步。
2、组织培养教育是动力。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只有通过健全后备干部推荐管理机制,采取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法,将各行业人才广泛吸纳进入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分类培养,并结合年轻干部的特点,早发现、早培养、早压担子,才能促进年轻干部及早成才,较好成长。要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抓好年轻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对有发展潜力、可塑性强的后备干部,放到基层、综合部门和“急难险重”岗位实践锻炼,增长才干。近三年来,我县先后选派16名县直部门年轻后备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24名乡镇年轻后备干部到县直综合部门上培锻炼,选派15名年轻后备干部到企业改制、创卫、高速路拆迁、重点项目等急难险重岗位实践锻炼。通过组织培养教育和实践锻炼,23名成绩优秀、群众公认度高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索_调查报告_网
党的xx大报告把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从建设和谐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要求,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地处米仓山南麓、川陕革命根据地腹心地带的 ,“红色文化”、“绿色文化”、“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如何深挖文化内涵,彰显 魅力是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优势
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文化之县”的美誉。一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连通巴蜀的交通要道, 保存了较多的历史遗迹,纵贯全境的古米仓道、全县均有分布的东汉三国墓葬、近年在县城周边清理的多处宋代墓葬、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以及各时期精美文物等等。二是楹联文化方兴未艾。 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于1997年,现有会员152人,其中有6名国家会员、17名省会员。会员出版个人诗联专著63辑、学会会刊《蕊榜新花》10期、《晚晴诗联》3集,编撰了全国大型书刊《中国对联集成》的地方卷《中国对联集成.巴中卷》。XX年,被评为“全国楹联文化县”。三是红色文化家底丰厚。作为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和巴山游击队留守阵地, 保存有丰富的近现代革命史迹和纪念建筑,苏区石刻标语保存量居全市第一,红军兵器、墨书、文献和其他革命文物则是遍布全县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山游击队纪念馆、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遗迹石刻标语、红四门及城墙、李先念骨灰撒放纪念碑等。四是绿色生态文化魅力无穷。以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断渠公园、神门风景区、小巫峡风景区等丰富秀丽的自然景观为载体的旅游文化,在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挖掘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打造“光雾天下灵,红叶第一山”品牌的总体构思下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问题
制约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是个别人的文化观念与贫困县情脱离。我国正处在发展的机遇期和矛盾的凸显期,个别人只看见矛盾,看不到发展,只看到别人的短处,不相信别人还有长处,片面理解和谐,强调个人的和谐,用发达地区的标准来衡量贫困地区的执政能力,浮躁、消极、颓废成为个别人的文化观念,表现出不顾实际提要求,无理提出三分理,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组织和他人。干群的隔核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隔核,社会的和谐首先是文化的和谐,南腔北调就不和谐,想和谐听不懂。
二是发展不平衡。个别干部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观念,认为头脑里的东西不好考核,也就不考核,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往往是“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有钱不如发钱实惠,“唱唱跳跳,打打闹闹”的事,可搞可不搞,还难于组织。我们现在的农村是冷清的,城乡发展不平衡。
三是文化生活单一。据调查,农村大多数老百姓几乎没有文化消费的概念,年轻者认为看电影、上舞厅、看录像便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干脆认为花那个冤枉钱干嘛,还不如多买点东西实惠。劳作之余,群众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喝酒。同时“不良文化”还有一定市场,封建迷信活动大有人在,影响了社会稳定。“黄赌毒”特别是赌等低俗文化成为部分人主要的休闲活动。四是文化缺乏载体。 自1983年开始,陆续在四十多个乡(镇)建起了文化站,工作开展如火如茶,在原达县地区曾多次受到表彰。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流失,阵地消失。五是人才匮乏。据统计: 县文化专业队伍中大学本科以上8人,占总数的5.6%;专科33人,占总数的23.1%;中师、中专及高中61人,占总数的42.7%;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平均年龄46岁,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平均年龄42岁,队伍出现年龄偏大、网络信息技术掌握欠缺的现象。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