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叶嘉莹典型事迹(推荐20篇)

浏览

4361

范文

1000

篇1:平安家庭典型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平安家庭典型事迹材料

一家位于xx县xx镇xx村,他们夫妻俩相敬相爱,遵纪守法,平等互助,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上互相照顾,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在生活中尊老爱幼,教子有方,取得了家庭、事业的双丰收。尤其是在创建“平安家庭”示范户的活动中树立了榜样,成为当地所有家庭的楷模。

一家现有3口人,他一家人和睦相处,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自x年10月份担任xx村委会妇女主任后,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积极上进,为全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勤勤恳恳的耕耘。尤其是在创建“平安家庭”标兵户的活动中,作为全村的带头人,她和爱人知法守法,积极倡导无暴力、无犯罪、无违法的文明户宣传活动,努力做安全文明之家。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所有家庭全面开展了争创文明户家庭活动,全村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居民安居乐业。

在家庭中,是一名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对于双方的老人,她在繁忙的计划生育工作之余,总是要抽出时间,买上营养品去探望,还要为老人端茶送饭,从未让老人家吃过一口冷饭剩菜;并经常与老人家谈心,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体贴老人,而且在思想上关心老人,让父母生活的快乐、健康。为教育好孩子,她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她的丈夫是一名医生,工作特别忙,因此一切家务活儿及照顾老人的事情都她一个人承担,但她从未有怨言,尽心尽力做好家务事,不给丈夫添一丝烦恼,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事业。无论工作多忙,一回到家,她总要抽出时间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在村里,她不仅细心的照顾孤寡老人,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相处的很好,每当谁家有困难,她都能热心帮忙,为她们解决矛盾。隔壁邻居都非常尊敬她,她和姊妹之间更是无话不说,相处得很融洽,她们之间从未红过脸,姊妹间总有说不完的话,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关心,遇事有商量,xx村民都称一家是一个和谐、幸福、平安的家庭。

老有所养,平等关爱,有事业上的成就,也有学业上的飞跃,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努力实现着自身价值,为社会大家庭在尽职尽责,“平安家庭”就在这里得到了清楚地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优秀共产党员同志先进典型材料粮食局文秘_事迹材料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党工团,粮食,文秘,全文共 1362 字

+ 加入清单

优秀共产党员同志先进典型材料(粮食文秘)

“不管干什么事情,要不干就不干,干就一定要干好!”谈起对待工作的态度,总是这么说。现年xx岁的,xx年从x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工作,不到一年凭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勤学肯干的敬业精神,担任了职务,xx年x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他在文秘工作方面的成绩,

x年底组织上调他到机关工作,继续担任职务。

刚进入粮食局的时候,尽管他有着多年的办公室工作实践,也具有了一定的文秘工作经验。但隔行如隔山,粮食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个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是不是还能干好,他也曾有一点担心。但担心归担心,困难是吓不倒他的,经过认真分析,他认为自己的弱点就在于对粮食系统情况不了解,对粮食工作方面的业务知识太过缺乏。找准了症结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他利用开会的时间,认真听,认真记,会后主动向老同志请教、询问,不到一周的时间,他就对粮食系统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以前年度形成的文件和资料以及一些专业杂志和报刊,认为有用的就记下来。两个星期时间后,他就基本上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了。

通过工作实践,他深刻地认识到,准确把握政策、体现政策是文秘工作的生命线。因此,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特别对是国家、省、市粮食部门关于粮食工作方面的有关文件、材料和理论文章,逐一进行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并力求掌握,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并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去。同时积极争取机会参加了市、县和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10多期,使自己的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为自己定了一个四字工作要求,并严格身体力行。首先力求一个准字。宣传政策规定要准,传达会议精神要准,把握领导意图要准,材料遣词造句要准,文稿校对审核要准,这些他不仅说到,而且也做到了。其次强调一个“早”字。早准备,早安排,早动手。在工作上他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对按照计划或者惯例近期需要开展的工作,一般提早着手准备,不一味地等领导安排或提醒;对领导安排了的工作,抓紧时间进行,不等不靠,踏踏实实地去本文来自文秘范文网完成,并尽量节省时间,不影响工作。第三是做到一个勤字。勤写,勤记,勤思考,勤动手,工作上不管份内份外,他都能积极认真地去完成,不推诿扯皮,不敷衍了事,做到了一切以工作大局为重。第四是突出一个“精”字,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经他手的每一份文稿,都要反复推敲,力求在行文造句上达到文从字顺,在文章内容上尽可能地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和目的,在文章格式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他一直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他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能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为人正派,作风廉洁,勤奋敬业,团结同志,乐于助人。而他的吃苦耐劳精神更是在家公认的。对他来说,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工作时间总是服务工作任务的需要。就像一名听候命令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士兵一样,只要有工作任务,总是随传随到,不管时间多紧,任务多艰巨,他总是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没有一次因个人原因贻误工作。长期繁重的工作和无规律的日常作息,导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但他没有为此请过一天病假,没有因病耽误过一件工作。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叶嘉莹1923年生于北京察院胡同,1948年跟随身为国民党军官的丈夫迁往中国台湾。最初她任教于中国台湾彰化女中,之后受台静农先生赏识,1954年至1969年先后被聘于中国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1969年,叶嘉莹又受邀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20__年她回到祖国定居,并受邀在天津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教。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这是1974年,叶先生申请回国探亲,写下洋洋洒洒近20__字的《祖国行长歌》中的长词节选。在陈传兴看来,叶先生对祖国的深情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义和使命感,是最打动他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没回国定居前,她都是自费往来于祖国和加拿大之间,为大陆的公众讲授诗词、传授吟诵的方法,20__年她向执教的南开大学捐赠1700余万元的个人版税和稿酬,成立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我觉得是时候,把叶先生的故事、把她的精神世界,通过影像语言,讲给观众听。”诗词、家国、血缘,在叶嘉莹先生身上相互作用交织,陈传兴希望用影像语言,把自己和叶嘉莹先生同样从中国诗词文化中获取的人生滋养,分享和传递给更多的两岸观众。

在电影中,陈传兴也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实验:“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中国自己的电影美学叙述方式?”

敦煌壁画、晋祠、五台山佛光寺……长短句、慢词、小令,2个小时的电影中,陈传兴试图用最中国的元素,写意悠缓又注意留白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以及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结。

陈传兴说,他相信在诗的国度里,大家可以一起翱翔,消弭所谓语言、文化、国家、时间的隔阂,同时通过诗词,为两岸民众打开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之门。

遗憾于在中国台湾,已经鲜有年轻人知道叶嘉莹先生、热爱古典诗词。拍摄《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实际也是在了陈传兴他自己的一个心愿,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的社会使命。

随着《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的公映,陈传兴“诗人三部曲”终曲。谈到为何要耗费10年的时间,以漫长的生命时光,去探寻诗人的精神世界?陈传兴给出的答案是,“拍的是诗人的人生,想表达和述说的,其实是中国文化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中,一直在保留的核心精神。”

用10年的时间,专注拍摄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派诗人,好似有陈传兴没有明说的私心。他希望用诗歌重要的黏合剂,把中华文化和历史以及整个华语世界中的人凝聚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一部传记电影,导演陈传兴此前曾策划拍摄了在两岸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中国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家、作家的一生,随着《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的成功上映,标志着陈传兴“诗歌三部曲”创作终章。

导演陈传兴介绍,为拍摄全景式反映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又活得光亮的一生”,电影拍摄团队用时3年,分别在两岸、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叶嘉莹先生出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采访了叶嘉莹先生的亲友、学生40余位,力图还原叶嘉莹先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如诗一般铿锵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内心中因为有古典诗词作为支撑,所以历经磨难依然能够活得足够光亮,到了晚年,她还能够想到用曾经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古典诗词反哺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成为整个华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陈传兴说,这是叶嘉莹先生最让他感动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摄这部传记电影的驱动力。他希望透过《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传递一个核心的观念:中国需要有诗。在任何时代,不管是和平、战争、苦难的时代,诗人的存在为什么都是不可或缺?

“叶老师一直在我的拍摄名单里”

20__年,陈传兴成立行人文化实验室,策划一部在两岸、香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主题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在中国台湾、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几位文学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还参与了诗人郑愁予和周梦蝶两集的拍摄。

“叶老师作为‘诗词的女儿’,她的生命光辉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领我。”虽然不是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出身,但是陈传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天然的心灵亲近。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传兴在中国台湾一家书店偶然看到叶嘉莹先生早期诗词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谈词》,从此就书不离身,爱不释手。“到法国留学时,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这次为《掬水月在手》的电影宣发来到大陆,14天隔离期中,我还不时翻看这本书。我觉得每每翻看中国古典诗词,都会带给我一种美感,给予我滋养。”

尽管此前为拍片,陈传兴多次往来大陆,但此次大陆之行,让他对大陆、对古都北京收获别样的感受。

“我原来不知道北京的钟楼和鼓楼离得这么近,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刹海一个茶馆的露天平台上,秋色浓郁的芦苇在眼前飘荡开,好似时光穿梭,我跟着当年的叶先生,穿过什刹海的胡同,到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家里吃饭。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让我跨越两岸的时光机,来讲述两岸的一段过往,叶老师就是联结两岸的一座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叶嘉莹说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

她阅读涉猎广泛。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心理学的,经典的、畅销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20年间,叶嘉莹几乎每天开车经过西南海边大道。大道右边是高高的森林,左边是住宅区,越过住宅区,是广阔无边的太平洋。退休之后,只要从中国讲学回来,她仍每天风雨无阻地在这条路上往返,去亚洲图书馆看书、研究、撰写新的论著。除了午饭时分到休息室吃自带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开。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书,英文提高了,就去听西方人的课,借西方文学理论的书。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中有的说法与中国传统诗论有暗合之处。

叶嘉莹指出:中国传统文论, 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论来补足和扩展。

她讲心与物相感的关系,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是西方现象学所说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她讲秦观填词的用字和内心的敏锐时,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观点——不管小说的内容有多少不同,他总能在不同故事、情节和风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释用词源于“真正心灵情感的本质”。

谈到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句“懒起画蛾眉”,她讲杜荀鹤和杜甫的诗,也用西方学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蛾眉”就是联想轴上的一个语码。因为“照镜画眉来做托喻,在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一个传统。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隐《无题》里的‘长眉已能画’。”

近些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本科时读英文专业,然后去国外学西方理论。回国后,将这些理论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觉得这不可取,必须先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理论是荃,目的在鱼。”

她创造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后,丈夫离世,她精神上的石头随之瓦解。女儿毕业、结婚,她肩上的重担也随之减轻。当时她想:“我一辈子辛勤劳苦,到晚年,我的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我想我将来可以乐享余年。”

1976年,命运给了52岁的叶嘉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当年那个与她相依为命在患难中成长的大女儿,在外出旅游时出了车祸,与女婿同时罹难。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每一句都是对女儿最透彻的思念。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年逾半百,痛失爱女,叶嘉莹悲痛欲绝。但是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她请愿回国教书。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她曾在信中写道,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地争取。1979年春,国家同意了叶嘉莹的申请,最终受邀去南开大学任教。于是,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教书报国路。

每次上讲台,叶嘉莹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期间也很少喝水。虽然因为皮肤过敏,叶嘉莹的手常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但是仍常常在黑板上大段板书。

因此,她的课程在南开非常受欢迎,不仅中文系,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学生都来听讲,场场爆满,甚至有学生为此伪造听课证。在此期间,叶嘉莹应邀到国内的几十所大学讲学,以及辗转国际多所大学讲学,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除了教课,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师顾随的名义设立“驼庵”奖学金。她在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用以支持研究古典诗词文化。

将全部财产捐献,在她看来,不过是实现了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不惧岁月,优雅老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1731 字

+ 加入清单

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自20__年10月16日上映以来,排片率最高时也不足1%,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日均票房徘徊在五位数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城市日均观看这部电影的总人数仅千余人。截至11月6日,累计票房突破600万,比起同期热映首两日票房就破亿的《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这样的票房成绩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一部极其小众的纪录电影而言,这又无疑是一个值得瞩目的可喜成绩。根据猫眼电影的购票评分榜数据显示,《掬》片以9.4的评分始终占据评分榜的前列,也正由于这样的口碑,《掬》片有了尽可能多的排片周期。

这是作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的导演陈传兴,在继执导诗人郑愁予纪录电影《如雾起时》、诗人周梦蝶纪录电影《化城再来人》后,“诗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电影记叙了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生平,既看到了这位女君子磅礴的生命历程,也看到了她澄明的心灵建树。电影从筹备、拍摄到上映历时三年有余,辗转亚洲、北美洲,足迹遍及海内外十余座城市。比起漫长的摄制期和巨大的素材量,影片的最终呈现又极其节制和简朴,多处选择了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不得不说这是电影向诗的一次回归和靠拢,也是没有矫揉造作的一次纪录。尽管有很多评论声音将焦点聚集在片中叶先生所阐述的“弱德之美”上,赋予影作以中心思想,但从更宽广的视境中去忖度电影本身,对观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生命的淬纯——这其中自然包含了作为“弱者”的人类,需要承受、坚持、完成自我的过程,但又不止于此。

不是所有人都可生平壮阔,于苦难中成就生命的光辉;也不是所有人在逆境中都可将身外事“轻而化之”,守护心灯。叶先生的做到,在于她把生命的外延衔接到不朽的古诗词上,所以在片尾,我们看到八十余岁回到原乡寻找叶赫水的叶先生竟然并无耄耋老态,只有一个普通寻根人对飘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栖息地的深情寄望。只是一眼望去,再也寻不到族群的踪迹。叶先生回想起上一次踏足,吟诵起《诗经·王风》篇中的“彼黍离离”,最痛是那一句:“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对生命的追问,也是从诗意到现实人生的比兴。

客观地说,这是一部“难于看懂”的电影。所谓难不是因为晦涩,而是因为“电影诗”的风格,对观影者的文学积淀有很高的门槛要求。片中多次出现了呢喃般的影音,叶先生如游吟诗人般对格律的吟诵,唐诗,宋画……叙事整体看似在时间线上从人物幼时讲起,但又总是以诗词间隔——这当中有古诗,也有新诗,有已亡人的旧篇,也有叶先生的自创。这种材料组织方式让影片的空间感十足,但也增加了理解领会的难度。前一段还是平易近人的生活琐碎事,后一段却是意味深长的言此及彼。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很像没有脚注的文章,如自心不能沉浸和共情,且对文中所引有通晓了解,看一遍很难完全明了。这是对观者的挑战,也是其作为文学纪录电影的魅力之所在。

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这是叶先生记忆中幼时住过的家园——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构成,她的自叙就是从记忆中的房门所打开的。而这也一一对应了她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那个“梦中常忆,青盖亭亭”的精神家园早已不复,留在身后的是一世磊落功与名。可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眼前这位华发学者,而是当年那个出生在夏荷花期的“小荷子”,她令人无尽遐想和揣摩。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亲历家园沦陷、饿殍遍野,18岁痛失爱母,无爱的婚姻,苛重的家养,无依的海外飘零,中年丧女之殇……除去满腹才学和瞩目成就,这些大概构成了叶先生人生的主要事件,足以证明“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不是妄言。但如果只是惊呼叶先生面对诸种遭遇的刚健不息,恐怕又有些余味不足。

在云淡风轻回望坎坷身世的叶先生身上,最可贵和最耀眼的精神,是她求学时的恩师顾随先生所书就的那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它有如雪莱在《西风颂》中掷地有声的宣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笑对不可控、不可逆悲剧时共有的人文精神。

这不是一部标榜与赞美为传扬中国古诗词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叶先生的传记片,而是一首电影诗——以叶嘉莹的人生轨迹为蓝本,用声画为媒,所作的电影诗。和无数的璀璨诗篇一样,它永远无法一时间尽悟,但是每每捧卷,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淬炼。这也是一位中国女性,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叶先生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几年后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一句,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

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__年,她决定定居南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中国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是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电影邀请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以杜甫《秋兴八首》为本,结合雅乐及现代乐创作电影音乐,为杜甫诗歌带来新生命,并以杜诗形成电影的隐性双线叙事结构,由外而内,追寻交织于叶嘉莹身上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

影片表层的结构,是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为章节,从大门走入脉房、庭院、内厢房,循着时间和空间脉络,一层层进入更深的心灵境地。最后一节没有名字,似乎暗喻祖宅的被拆,也隐藏了内心深处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味。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是叶嘉莹辛苦坎坷的一生经历,而一位友人却说她,“人生最难的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轻而化之”。

经历了这么多离难兴悲,一个人如何能够承受得了?但叶嘉莹泰然处之,平静、疏淡地回忆自己的漂泊辗转和至亲的离去,仿佛都是第三人称叙事中的云烟过往,而她沉浸、陶醉其间的,是唐诗宋词。她津津乐道于王国维的“要眇宜修”难以统领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自得于为它找到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当她沉醉地吟诵《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娓娓道来其诗词之法门时,像在电影里滴了几滴她的学术精华,令人想见那些学生为何会仿造听课证来聆听她的讲学。叶嘉莹一针见血地道出古诗词中幽深隐秘的情感,而对于自己亲历的丧乱、生死却仿佛视而不见,这在电影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复调,留给观众思考回味。

这种优美的复调形式中,也带有对古典诗词呈现形式的一种现代化创新探索。前不久,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在网上再次引发热议,很多网友好奇于其中的男女对唱歌词全然不同,却能完美和谐,其中也借鉴了一种诗词相和的复调形式。在《掬水月在手》中,最为精妙的一处是叶嘉莹和其师顾随两首同题词作的呈现。他们曾就一残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先后创作两首《踏莎行》,两词意思相和,但文辞不同。电影中,男声和女声同时吟诵了这两首词,字幕分在左右两边,而最后一句合为一处。这令人感受到了诗词吟和中,文辞虽异,却能共通共鸣的妙处。稍显遗憾的是,“对唱”版《踏莎行》朗诵语速稍快,字幕停留太短,未能给观众留够思考和欣赏的间隙。这是复调结构对于大银幕呈现的挑战,细节、层次丰富,大量文言文和古诗文穿插呈现,在小屏幕和网络传播中,更方便随时停留查看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这种复调结构所带来的参差错落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2216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是因为近年来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流行,也许是因为流行了之后发现除了古人,当下的“偶像”极度稀缺,最近,一部讲述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成为一时文化现象。读过叶嘉莹诗词的人,并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但不妨碍这一代年轻人渴望接近她。96岁的叶嘉莹,突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电影只有120分钟,拍摄过程却累积了几十位受访者的百万余字素材,同名衍生图书《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的出版,可以算是弥补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

陈传兴想把一个女诗人的个人历史、一段家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国古诗词的几千年历史,投射到同一个落点上。我相信每一种历史都是真实的,但相伴发生的未必是完全的因果关系。所以,我更看重不同的人对叶嘉莹的描述。“盲人摸象”并不一定是贬义词,每一部分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除了“穿裙子的士”“诗的女儿”这些头衔,她也是女儿、妻子、母亲、学生、老师……如果说叶嘉莹在古典诗词上的成就如朗月当空,清辉万里,那每位受访者就仿佛江河湖海,分别映照出她的不同侧面,她不是神,是一个鲜活灵动的人,波光粼粼,是谓月映千川。

诗人席慕蓉的朋友是叶嘉莹在中国台湾大学的学生,她与她由此结识。叶嘉莹第一次见到席慕蓉,第一句话是:“我也是蒙古人(族)。”叶嘉莹从未在任何作品里提过自己的族姓叶赫那拉,她的祖上虽然是旗人,居住在叶赫水畔,却本属蒙古族土默特部。

无论回到中国,还是回到北京,回乡——这个千百年中国诗人的关键词,也贯穿了叶嘉莹大半生的念想。在她快80岁的时候,一个秋天,席慕蓉陪着她去叶赫(现吉林省梨树县叶赫镇)寻找祖先的故乡。

叶赫古城遗址如今只是一片高出来的土堆,陪同的一个热心人先行跑上去探路,回头说,叶老师您不用上来了,上面什么都没有,就是片玉米地。叶嘉莹还是继续往上走,日已西斜,秋天的红玉米挂在那里,紫红的穗子垂下来,风一吹,发出阵阵沙沙的声响。

叶嘉莹站着看了一会儿,转过头说:“这不就是《诗经·黍离》中描绘的景象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现在的心情和诗里说得一模一样。”

快80岁的叶嘉莹,是他们家族第一个回到叶赫水畔的人,她还找到了三千年前特地为她写的诗。3年后,81岁的她又想去看蒙古高原,席慕蓉陪着她又出发了。在海拉尔,叶嘉莹口占的第一首绝句是:“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

叶嘉莹是他们家里唯一一个在一百年、甚至三百年里,回到土默特蒙古高原的族人。她跟席慕蓉说,她在北京的家已经没有了,可是到了蒙古高原,天穹低处尽吾乡,突然之间,人就打开了。

有时候我想,如果人生是电影,就能在不顺遂的时候黑屏,出一行小字“某年以后”,把悲伤快进到烟消云散。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说,诗人有两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叶嘉莹大概属于后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是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时的助手。她记得,有一次叶嘉莹在国家图书馆讲女性词的时候,谈到法国作家法郎士写过一本《红百合花》,书里说一个女子如果出生在一个比较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后的生活也比较甜蜜,到30岁的时候连一场大病都没有生过,那么,注定她对人生的认识是肤浅的。

当花间词的作者用女性口吻表达男性的阴柔一面时,叶嘉莹在一个被压抑的环境里半生飘零,站在高原之上说“余年老去始能狂”,这个场景,让人想起苏东坡、辛弃疾。在访谈中,叶嘉莹和她的学生,也会反复提到《人间词话》里的那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在这本访谈集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几十个人的记忆中,叶嘉莹都是以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她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只存在于她自己的口述中。难得有人提到她先生,还说的是“她的先生很不讲理,她自己这么精彩的一个人,竟然都可以忍下来”。

1971年的夏天,文化史学者郑培凯在哈佛大学学习,经常去哈佛燕京图书馆找各种各样的善本,经常碰到叶嘉莹,“叶老师只要进了图书馆,就一整天不出来”。郑培凯到香港后,创立香港城市大学的中国文化中心,曾请叶嘉莹来担任客座教授。让他惊讶的是,叶嘉莹竟然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个很大的箱子。就这样,她一个人住了一个学期,那一年,她80多岁了。

离开香港前,郑培凯去送行,一进门就看见她自己在那儿收拾行李。她把所有行李收拾在一个大箱子里,外面再用带子绑起来,绑得非常好。她对郑培凯说:“我都习惯了,旅行的时候都是这样,都是自己做。”

叶嘉莹有一个自创的概念——弱德之美,意思是要把内心的感情收起来,要有一种持守、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表达出来的。但“弱德”不是软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仍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持。

叶嘉莹说过,有时候集大成的时代,比如西晋太康时期,正是质朴的五言诗在风格上将转未转的一个阶段,却没出现一个可以集大成的天才,那是诗人对不起时代;有时候诗人很有才华,可是遇到的时代不是文学发展集大成的时代,比如江西诗派,那是时代对不起诗人。

从1924年至今的近百年间,是不是一个对得起叶嘉莹的时代,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一定是对得起时代的。

有一天,叶嘉莹打电话给学生施淑仪,请她把自己梦中偶得的诗句用书法写出来。那首诗是“换朱成碧余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青春年华已经远去,但还是要把眉黛扫成春山,那是无望中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叶嘉莹而言,更沉重的打击在52岁那年到来。她曾对大女儿说早点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帮你带。这是她对自己晚年的另一种设想。

1976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

她在《哭女诗十首》里,写“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参加完葬礼,她回来学校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就低头走过去了。“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叶嘉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

导演组问她,这种抚平,是因为叶嘉莹不敏感吗?

“我觉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对诗词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体会得那么透彻,怎么会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在刘秉松看来,“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

女儿的离世几乎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生,家庭已经不再是她所谓的牵绊了。

“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掬水月在手》副导演沈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她要这样去说服自己或这样去相信自己接下来的使命,其实是以他的亲人的离去为代价的。”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女儿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国探亲。那时_结束。在火车上,她看到年轻人捧着《唐诗三百首》,高兴得不得了。在长城参观时,买到《天安门诗抄》。

“我当时觉得,中国真的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劫难,还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她觉得“平生学的这点东西”,还可以报效祖国。

1978年,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1979年,叶嘉莹回南开讲学之时,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只是帮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与中国,她都自费坐经济舱,讲课也分文不取。

陈洪坦言,当年叶先生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自己跟着叶嘉莹去水果摊,3堆橘子价格不同,叶先生一定买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跑来听这位北美教授的课。她回忆叶先生讲《古诗十九首》,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看到了另外一个智慧的女性师者的美”。戴锦华说,“叶先生是我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未来要做教师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力。”

叶嘉莹写竖排繁体的板书,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经常写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有胶布。

一些听过她的课的朋友,常常告诫她,讲得不要太大声,要节省点精力,注意身体。但她一讲起课来,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声闻过情,君子之耻”的古训,叶嘉莹不喜欢过分热闹的铺排。但只要邀请方以弘扬古典诗词传统的重要性劝说,她都答应了。

“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不少才学数倍于我的学者和诗人,传承的责任也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可是我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不能自已之情。”她给大学生讲,也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密集的时候,隔一天一讲,每次3小时。

有的课程录像中能看到她轻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语调没有降低或减慢。“如果用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讲课,就是,‘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她的讲稿被整理出来,有学理工的学生看了一个通宵。

1990年,叶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退休。她决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顾随的号,“永言”则从她已故的大女儿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个字。

前几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有记者来采访,叶嘉莹说,我本来也没有要他们公布。本来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会他们说出去了。

“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面对记者的追问,她很直接地对着镜头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观后感,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弱德之美”。

“我是一个生来就属于所谓‘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她说,“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20__年起,她开始在南开招收研究生。

她不喜欢麻烦别人。回国教书后,她在南开大学校园内独自居住,不请保姆。一次起夜,她在卫生间滑倒,摔断了锁骨,怕影响秘书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个多小时,天亮才拨对方电话。

为了节省做饭的时间,她让秘书可延涛买好速冻水饺,最多一次买了10斤。可延涛说,叶先生对学问的要求很严谨,但对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别是不愿意在吃饭穿衣这样的琐事上浪费时间。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买的,很旧的衣服,她也从不舍得扔掉。有的破了洞,叶嘉莹就自己拿针线把破处缝好。

沈祎记得,到叶先生家里拍摄时,她捧着饭碗大口吃饺子,但从没有衣着随意、不打扮不收拾的片刻。

一生里,她最看重“教师”的身份。直到91岁时,她还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她要求学生读文献原文,多背诵。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她会严厉地批评,语气近乎呵斥。但学生如果刻苦认真,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

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学生钟锦曾回忆,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一个年纪挺大的师兄说得完全不对路,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认真投入。一看叶嘉莹,她用书把脸挡着,躲在后边悄悄地笑。

只要血压平稳,学生和朋友们传来的邮件她会在晚饭后逐一回复。哪怕是收到群发的风光图片,她也会一个手指敲打键盘,认真地回复“收到,谢谢”。

热爱古典诗词的陌生学生写信或邮件给她,也能收到她的回应。

从物理系转读古代文学的学生考研失利,写邮件给叶嘉莹。叶嘉莹用家里座机打电话给他,鼓励他不要灰心。还有的学生没奢望过回复,信里没有留联系方式,她便托秘书顺着信件里的信息找到对方。

外出讲座,她每次仍站着讲两三个小时,有学生发现,叶先生腿都肿了。

为了让她有更好的讲课、开会、研究的场所,一位海外学生提议修建一所学舍,就像古代的书院一样。世界各地的学生开始响应。

“他们每个人都出资不菲。”陈洪回忆迦陵学舍的筹建,“若干学生听说了就来了,有学生说所有家具都是我的,有的说所有电器我都负责了。他们都是十几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听了叶先生的课。”

20__年,迦陵学舍落成。叶嘉莹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装在150个纸箱分批运回国,大小不一的旧行李箱上贴着注明“资料”的纸条。

这座中式四合院,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西面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故居宁园。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大部分场景在此拍摄。看过这部纪录片,戴锦华直言,我们面对叶先生的诗和她本人会“失语”,“所有的语言都显得丑陋”。

有观众想到了叶嘉莹在台北写的一首诗,最后两句“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认为,李商隐诗歌凄美,不必因为没人作出笺注引以为憾,而是根本无法笺注,因为诗中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远非笺注所能为力。“叶先生为文、为人里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也是我们所难用语言表达的。”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及。”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一名学生体会过这种美。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叶嘉莹站在台上讲课,他站在距离叶先生十几米的地方静静听着。“她讲的每句话你都能听懂,词里的美也能领略到,可就是觉得离叶先生那么遥远。”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月光很近,但月亮很远。”

但叶嘉莹只谦虚地说,我只是水中之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让患者满意,让自己心安,就是一名好护士。

张晓鸿,一名内分泌、血液肿瘤科的责任护士。工作二十多年来,始终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护理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自己娴熟的护理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获得了病人的信任和好评。

血液肿瘤科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病人不断增多,很多还是多次化疗的老病人。面对那一张张濒临绝望的面孔,她总是用心去感受病人的痛苦,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受病人受伤的心灵,帮助病人采用各种方法减轻化疗的不适。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尽力减轻病人因护理操作带来的痛苦。

今年,血液科收治了一名17岁的白血病男孩。作为一个母亲,一名护士,她为孩子的生命担忧,总想着替他减轻一些痛苦。一句真心的安慰,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母亲般温柔的抚摸,以及娴熟的穿刺技术,渐渐与他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每次住院,男孩总想着这位“妈妈”做自己的责任护士。虽然,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护士的细心护理最终没能将他年轻的生命挽回,但她与孩子母亲却建立起了姐妹般的情谊,收到了母亲的真心感谢。作为一名平凡的护士,辛苦的工作能获得病人的满意和真心的感谢是一种幸福,也是她最大的心愿。

她知道,要成为一名好护士,除了耐心,爱心,细心,还要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业务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医学水平,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于是,她在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去了浙医二院进修糖尿病健康宣教知识,回来把一些实用、有效的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得到了病人的满意和内分泌专科医生的肯定。

护士的工作是平凡的、忙碌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她在不断努力工作中,默默为医院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他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走于抗疫第一线,每天下村入户,逐一摸排从湖北等疫区回来或与疫区人员有所接触的重点对象,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以提高村民们对疫情的科学认知和重视程度,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抗疫期间的特殊政策,不给国家和社会添堵。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__老师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当别人还在休假的时候,他却忙得不可开交:利用学校LED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告知大家相信科学,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每天清扫校园垃圾,还学校亮丽净土;定期消杀校内外环境,让病毒无处藏匿;及时追踪监测结对对象,身体、生活、动向关切无微不至。

作为一名班主任,他更是以父母般的情怀关注着学生的一切动向。每天,他都会耐心细致地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方式逐一核实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范围,包括学生的体温与所接触人员,并毫不遗漏地做好记录;他还通过许多途径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防控疫情的相关知识和一些官方信息,力争在所辖区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班级群里,他要求每位学生给疫区人民写一封信和制作以防控疫情为主题的手抄报,这力所能及的远程助力爱心行为,温暖了很多人的心房。

有人说“这么危险你就不怕传染上吗?”他抿然一笑:“这是每一位党员的责任,哪怕再危险,也要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冲锋在前。我用我的危险换来大家的安全,值!”“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正是像__老师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牢记使命不负人民的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__,男,19x_年x_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__公司行政部门负责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守护着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誓言。

一、坚决执行每一声号令,当好抗击疫情战斗的攻坚力量。

1月22日正值____公司放假之际,___和家人正驾车行驶在赶回老家的路上,接到公司领导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电话后,他即刻调头返回公司。面对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公司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他担任综合协调组组长,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管控预防、检查督导、应急处置等综合协调工作。他深知责任重大,在多数员工回家过年的情况下,先行投入到防控工作中,会同小组成员制定了《____公司疫情预防工作方案》、《紧急疫情通知》、《疫情防控期间厂区管理规定》等应急处置方案,从人员防控、厂区消毒、应急值守等方面做好全面准备。为了解决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大年三十中午,他在市里连转了几十家药店,方才购到红外线体温仪、水银温度计、消毒液等物资,把这些物资分配到公司保安亭及各部门后,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春节期间公司没有安排他值班,他却主动请缨,吃住在公司,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及时部署相关工作,督促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组织公司留守员工、保洁人员在岗期间佩戴口罩,对每间办公室进行消毒,在保洁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带头组织值班员工对公司厂区、食堂、办公楼、宿舍、电梯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全面消杀。为全面了解员工健康信息,他每天对协调各部门对公司___名员工的行程动态、身体状况等进行统计更新、核对上报,确保防疫工作不漏一人。

二、认真安排每一个细节,筑起守护员工健康的安全防线。

为有效应对和防控疫情,他事无巨细,各项工作都想在先、干在前、抓到细,在幕后默默守护着每一名员工的健康安全。从排值班表、制作值班记录到向上报告值班情况,他都亲历亲为,确保不出现疏漏。放假期间,办公楼中央空调不供暖,他为值班室添置了电暖风机;值班室没有床铺,他就把家里的简易床贡献出来,每日消毒、防护、测温,各方面都想得非常周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__岁的___是__县__镇__村20_年_,1月__日,___看到全面防控疫情的消息后,果断报名申请,成为__镇__村第一名志愿者,在县城居住的他,带着妻子和年仅四岁的小孩毅然决定从县城回到农村,投身到抗疫防控工作中。

他守土担责、坚守一线。

___曾是一名__,在应急工作中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回村后___积极向村里建议,提出在人、车流量相对较大的__设检测点并主动承担执勤监测工作,防止疫情入侵。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___率先承担第一天的检测工作,值守24小时,仅靠泡面充饥。为了做好防疫和值守工作,___积极动员村里青年参与防疫工作,目前有__余名志愿者参与到村里防疫工作当中。参与的志愿者越来越多,___也始终是检测点上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___说:“大家都很热心,一起参与值守,人多力量大,但也要对值班值守、车辆人员进出登记、消毒等工作都有系统的安排和培训,这样工作才不会出差错。”在___的组织下,__厂检测点防疫工作有条不紊。

就这样,检测点成了他第二个家,刺骨的寒风奈何不了他的决心,冰冷的雨水磨灭不了他的意志,他一如既往的坚守着这边土地,保护着这一方人民。截止今日,__监测点累计劝返人员___余人,车辆__余辆。

他甘冒风险,乐此不疲。20_年2月_日,__村多家村民生活物资告急,考虑到大量村民进城购物有极大风险,为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___主动捐献出自家货车并申请代为村民出城采购生活物资。关键时刻,他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在此次防疫工作中,生动诠释了一名志愿者的初心和使命,切实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村干部___说:“___是一名非常积极的志愿者,在抗疫防控工作中很有责任感,又吃得苦,几乎是白天黑夜都在检测点上,轮班后也是早上7点就到,晚上12点才离开。工作中很有方法,安排妥当也很讲原则,对事不对人,凡是外来人员,哪怕是亲戚、朋友都必须要有通行证才可过,工作很有成效,赢得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肯定和好评,大家都积极地给志愿者们捐款捐物资助力防疫工作,这对全村的疫情防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___的父亲也非常支持的儿子的工作,村里号召捐款时,_父每天第一个到村委会参加捐款,他们俩就是战疫中的“父子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4月19日,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变化,为坚决阻断新冠疫情传播途径,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邢东矿迅速采取封控管理。为保供纾困,该矿后勤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高效组织,马不停蹄,干部职工快速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9日凌晨4点,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沉睡,后勤部部长___、党支部书记肖跃廷已经在办公室忙了起来。当天凌晨,他们获知疫情形势变化,马上从家赶赴单位,迅速进行排查,并安排封控期间职工住宿、食材采购等的各项事宜。

“你们这边还有什么菜?几点能送到?对!你们送到路口就行,我们派人过去。”___一边打电话一边记录,安排人手点对点采购蔬菜副食。

上午9点,后勤部主管___带领人员一路疾驰来到指定地点装卸蔬菜。11点,第一批装满新鲜蔬菜的车回到矿上,食堂主任王满长马上对货物进行消杀,和食堂职工们一起将货卸到食堂,“来,搭把手,咱们得赶紧卸下来,运送第二批。”

次日凌晨3点半,最后运抵封控区外,后勤部职工们又马上投入战斗,在路口卸车、装车,回到矿上再卸车,循环往复……凌晨5点,封控期间所需蔬菜副食全部装卸完毕,为封控期间驻矿干部职工食品供应提供了基本保障。

从19日凌晨4点到20日凌晨5点,在长达27个小时里,后勤部的干部职工们,勇于担当、全力以赴,在千方百计保障食品供应的同时,认真做好疫情排查工作,对电梯、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进行消杀,腾挪床位、准备床品,安排156名职工住宿等,做到了后勤不“后”、“疫”往无前。

“想到职工们都能吃饱吃好,我心里就美滋滋的,也不觉得有多累了。”后勤部职工小王说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必须走在前、做在先,全力做好全矿职工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为矿井安全生产贡献力量。”后勤部部长___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本人李海惜,女,19xx年8月出生,200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强亚村委会庙东村人。曾任XX村委会计生专干,现任XX村委会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现就个人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作简单的介绍:

一、政治觉悟高,思想作风正派。在政治上,时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思想上,品行端正,作风行事正派,实事求是。

二、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一是在计生工作方面,自20xx年开始担任村委会计生专干的工作期间,坚持边学边做的踏实态度,严格按照上级计生部门的要求,担当好计生专干的角色,落实好制定每月报表、会议纪录、发放妇检通知等各项工作任务,多年来,我村的计生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本人也曾获“XX镇计生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二是在妇女儿童工作方面,作为妇女主任,以负责计生工作为契机,能深入了解村里的各个家庭、各个妇女的基本情况,做到知根知底,同时,能配合好镇妇联做好关爱妇女儿童的相关工作,确保惠民利民的政策能落实到位。三是作为团支部书记,履行好信息直通车联络员的职责,把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知识、强农惠农举措及时传达到村里,使信息直通车活动推广化、普及化。

三、团结友爱,严于律己。本人时刻谨记是村委会集体的一分子,团结同事,互相帮助,做到分工不分家。处事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从不接受村民的送请,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对于上述的各方面,本人认为是责任所需,是自己作为村干部应该做的。要干好事实事,任重而道远,仍需不断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789 字

+ 加入清单

__是__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现年37岁,____党员。该同志于_年七月毕业于黑龙江省鸡西煤炭卫生学校,九四年五月由白山市__矿务局总医院调入__市人民医院,到今工作已18年。该同志来院后工作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业务,经常以“八荣八耻”为尺子,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主动热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十几年来,该同志在本职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九八年三月获__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__年破格晋升为主管护师;20__年获“市医院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20__年、20__年及二〇一四年均获“市优秀护士”称号,先后在省内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医学论文。__同志十几年来,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严格要求自己,配合医生,热爱患者,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院内外和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广大患者的贴心人。

__同志自卫校毕业后,无论在白山市__矿务局总医院,还是调入__市人民医院,一直从事护理工作。十几年来,她对护理工作非常热爱,真正做到了敬岗爱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来。她常说:护理工作是一项责任心非常强的工作,来不了一点虚假马虎,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工作以来,她对护理工作精益求精,细致入微,十向年来从未发生过护理差错,减轻了患者的病痛,给医院赢得了荣誉。她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她特别擅长疑难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受到患儿家属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__同志自调入__市人民医院循环泌尿内科以来,思想积极上进,永思进取,工作中踏踏实实,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三班倒的情况下,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努力完成了高护自学考试,提高了业务素质。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九四年八月科内收治一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当时患者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术,__在护理病人中,视患者为自己的亲人,尽心尽力,服务主动热情,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吸痰,叩背,更换套管,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保证了患者无院内感染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患者家住集安农村,她经常代家属购买日用品,也从未因患者家住农村而歧视患者。家属出于感激之情给她送来东西,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九五年医院创“二甲”中,她积极带领全科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示教。评审中,代表科室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受到评审老师的高度评价:沉着、冷静、应急能力强。她并参加了护理理论知识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院赢得了荣誉。在多次复审中,进行“静脉输液”、“吸氧”、“生命体征的测量”操作,均受到表扬。九六年调入消化内科,九八年所在科室率先开展了“整体护理”她被委派到省参加“整体护理理论知识学习班”学习,学习中勤学好问,认真刻苦,良好地完成了学业。回院后带领全科护士共同学习。对病人从进行入院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及做出院指导实行了全程优质服务。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使护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她善于总结经验,《浅谈护患沟通技巧》在省整体护理学术会上交流。九八年护士节,在医院护理全能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九九年护士节获全院护理论文一等奖。在荣誉面前,从不骄傲,不以老资格自居。对新同志主动帮助,对同志的缺点、错误耐心指出并帮助改正。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时、准确并积极配合医生对各种疑难操作积极主动承担。多次参加院内、院外护理技术操作表演,均获得好成绩,成为护士学习的榜样,护理队伍的排头兵。经过不懈努力,20__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______并破格晋升为主管护师,在考试中取得__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由于她积极钻研业务,不断总结经验,在省医学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十余篇医学论文。工作中,虚心好学,积极钻研,对新的科技技术接受能力提高很快,科内进的各种仪器,如呼吸机、心电监仪机,输液泵等,她首先学会再教其他同志。带教中,认真负责,耐心向学生讲解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及专业知识。在融恰和患者关系方面,她常对同志和学生说:假如现在住院的患者是你的家人或亲属,你能怎样护理他们,现在就怎样护理这个患者就行了。她平时就是这样做的。凡是她护理过的患者,临出院时,都和她恋恋不舍。她热爱集体,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无论哪个同志有事,只要她听说,主动打替班,赢得同志们的尊敬、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