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英雄事迹模范人物【汇集20篇】

浏览

2252

范文

603

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125 字

+ 加入清单

,男,34岁,中共党员,现是安庆市杨桥中学一名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党务工作者。

新春佳节,本应该是阖家欢乐的日子,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却蔓延开来,形势十分严峻。为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安庆市杨桥中学党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时间投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他深入全体师生内部进行宣传摸排工作,广泛动员支部党员、群众和学生家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了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恪尽职守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以校为家,战斗一线:从年前的腊月二十八到现在,陈老师一直都在忙碌着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放弃了春节休假时间,带领爱人和三岁的儿子住进学校,以校为家,战斗在疫情防控线。他认真研究分析疫情状况,协助党支部制定了学校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并协助成立了防控专班和党员先锋队,带头践行“四承诺”。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他深入细致地工作。他在学校大门口发放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单,张贴宣传防控告示,同时利用校园网和电子显示屏多渠道播放防控温馨提示和明白卡。他向学校党支部提议在门卫室外面增设党员先锋岗,并提议该岗要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每天对所有进出校门的本校值班干部、住户及家属进行体温测试,并建立台账。他对近期有无往返武汉的师生员工进行全面深入摸底排查,积极落实日报告制度。同时常态化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各项安排会,全力配合学校领导班子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条不紊推进。

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防止学校职工和学生在过年期间到亲戚家拜年串门,引起人员聚集,陈老师在学校微信工作群、家长群及校讯通等多个平台上多次给全体师生员工发温馨提醒,提醒他们不串门、戴口罩、勤洗手,将防控措施落到实处。通过以上举措,加强防控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同时为了保证上下级之间的信息畅通有效,他每天向上级各个科室汇报学校情况。另外协助后勤部门做好学校卫生死角的清理和消毒工作,以稳扎稳打的工作作风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不畏风险、迎难而上: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继续蔓延,但面对疫情,陈老师并不恐慌。他不计个人安危,不怕辛苦,迎难而上。在校门口,经常看到他戴着口罩在党员先锋岗为民服务的身影;

在办公室里,时常看见他因忙工作到下午两点才吃方便面的场景;

在教学楼旁,总能听到他拿着卫生用具清理地面垃圾的扫地声。这几天,因为太辛苦,陈老师多次出现了流鼻血的情况,但他毫不在意,总是做得多说的少。他秉承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继续奋战在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他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乐于奉献的精神,令大家十分感动。

面对紧迫的疫情局势,陈老师恪尽职守,勇抗疫情,充分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1月8日,公司机关群里发布了招募隔离点建设及核酸筛查志愿者的通知。“我是党员,我现在就能出发”,牛坤马上在群里回复。

牛坤的妻子已经怀孕38周。在妻子怀孕期间,他忙于工作,没有好好陪伴在身边,就连产检也大部分都是妻子一个人去的医院。妻子临产,作为丈夫的他本应回到妻子身边细心陪护,但是疫情防控任务艰巨,他来不及安顿在家待产的妻子,来不及收拾东西,完成了手中的.工作便匆匆出发。

临行时,牛坤在微信中跟妻子简单的说了几句:“你要是感觉不舒服就让妈先陪你去医院,特殊时期,我是党员,我就得冲锋在前”,便和同事们投入到建设隔离点任务当中。

完成隔离点建设任务已是凌晨四点。顾不上向家人报平安,满身疲惫的牛坤便志愿投身到天津第三次全员核酸大筛查当中,与公司同事一起搭建临时采集点、组织百姓排队、扫码登记、现场消毒,与天津人民在一起,与“奥密克戎”硬刚。

“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离不开的爱。作为央企职工,组织上有需求,我们就要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义务扛起这份责任,展现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使命”,在第三轮核酸筛查工作完成后牛坤如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这次飞行的航天员中,有一位新人,叫汤洪波,年仅46岁。

和聂海胜、刘伯明不同,这是他第一次上太空,但为了这次的飞行,他已经准备了十一年。

汤洪波出生在湘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小3岁的弟弟。

5岁开始,就跟着父母一起做家务、下田扯草。

10多岁时,汤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

高三那年,他选择了招飞入伍。父母都很支持他。经过考试和身体测试后,汤洪波成功考上了航校。

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他儿时的一件趣事:汤洪波十岁的时候看着天上的飞机说,如果长大能当飞行员该多好。

现在看来,他的梦想不但成真了,还超越了!

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汤洪波的飞天梦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湖北枣阳,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__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现为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__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__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__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__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泉村是沂蒙腹地一个小山村,迈步脚踏山,出门眼见天。山连山,山套山,山山连环。村里200多户人家分布在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百余米的峡谷地带。

他离别家乡数载,归来就让全村炸了锅:四婶死了的儿子回来了!死人复活了!

重残卧床生涯使他的性格骤然改变,原有的刚直爽快、勇敢坦诚已经消减殆尽。他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多思。他羞涩、自卑、惧怕别人嘲笑的心理,与身体遭受重残密切相关。

他在任何陌生场所,都极尽所能保持一个完整人的形象。不卸假腿,不摘帽子,不摘墨镜,避免让陌生人感到惊讶。就连吃饭、喝水、穿衣这些生活琐事,他也极想独自一人“秘密”进行。

他双上肢在手腕上方5厘米处截肢,双臂神经剧痛,极难学会自己配戴假腿。他双下肢在膝盖下方7厘米处截除,即使装上假腿,走上十步八步也会因为腿短打弯双双脱落。

他不想让别人窥探他吃饭的“秘密”,他认为那是一种丑态。他知道,假如人们发现他罕见的“猪舔食槽”饮食方式,孱弱的母亲会急出病来,同情怜悯者会竞相争助,猎奇好事者会大肆宣扬。而且,还会越传越离谱。

他负伤截肢以后第一顿“自食”,是用断臂搓掉帽子,推掉墨镜,四肢扑在床上一点儿一点儿地爬到桌边儿,伸嘴叼着碗下压呈半立状态,慢慢地吸食。他的臂碴触扶桌沿儿,伤口末端神经就会剧烈疼痛。因为疼痛,他每一次只能够坚持半分钟左右。

他难过得想哭,想让情感在哭声中迸发。他在床上攒了攒力气,“腾”地一下子坐了起来。暗自骂道:真他娘的笨蛋!连哭一场都不能,这“哑巴”的滋味比哭还要难受。战场上头颅被烧得半熟没有哭,骨肉散架“大搬家”没有哭。现在反倒想哭了?没出息!

他顷刻间来了精神,身立臂摇,不知不觉中站立起来。他感到自己与受伤前一模一样,依然是一位整装待发、威风凛凛的军人。他挺胸立正,抬腿迈步,却“哐当”一声,囫囵个儿从床上栽了下来。想象中的英姿,也一下子被“哐当”没了。

医生判定他最多只能够活三年。可是,他经过六年苦涩煎熬艰难锤炼,不但活了下来,还逐渐做到了生活自理。他在一望无际的艰难中,一寸寸、一点点、一步步,向着生命的亮光挺进。

既然敌人的子弹炮火没有夺取他的生命,他要替牺牲的战友们活着。既然活着,就要活出名堂。随着时光流逝,他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他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活着,他生发出强烈的愿望——我要工作!

他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一干就是25年。为着让乡亲们吃饱肚子,过好日子,他竭尽所能,竭尽所有,吃苦受累,不在话下。

他在崎岖的山路上,“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他一般都是晚上行动,因为白天出来怕被人们发现而特殊照顾。他穿着假肢行走山路,经常摔倒,有很多次跌倒滚下山去,摔得鼻青脸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刘伯明人物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刘伯忠在刘家兄妹中排行第四,是刘伯明的亲弟弟,笑起来与刘伯明很像。

6月13日,极目新闻记者见到刘伯忠时,他正在伊安县城给人做装修。

“我自己虽然没读什么书,但是最佩服的还是二哥,他不仅是我们兄弟姊妹的榜样,也是我的儿子、女儿等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刘伯忠说,他小时候最敬仰的就是二哥,因为二哥在冬天零下20℃时,还可以坚持骑每天自行车上下学,他自认自己做不到。

自从自己当了父母,刘伯忠在教育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像你二叔一样能吃苦、爱学习”。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刘伯忠的女儿考上博士,儿子硕士毕业考上公务员。

“我最佩服二哥的,也是他能吃苦、爱学习。”作为家里排行第五的刘伯福,也非常佩服自己的二哥刘伯明。

刘伯福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二哥刘伯明不仅上学时能吃苦,参军以后更是能吃苦,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能坚持下来太不容易,是他和孩子学习的榜样。

在唯一的妹妹刘玉芝心里,二哥刘伯明非常节省,但对她谦让宽容。

多年以后,刘玉芝仍记得,学校运动会,她向二哥要钱,刘伯明把在学校用来买饭的一元钱给了她。

“20多年前,冰棍才3分钱一根,1元钱能买很多东西。”刘玉芝现在还记得二哥给她的那一元钱。

作为刘伯明的初中校友,伊安出租车司机孙师傅说起师哥刘伯明,也是滔滔不绝,称刘伯明是伊安人眼中家乡的骄傲。

孙师傅说,他自己读书不行,但是一直佩服会读书的刘伯明,小时候就听家长说刘伯明聪明会读书,现在自己也经常用刘伯明的例子教育子女好好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是__学校班级学习委员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他都能够按照一个少先队员的准则来要求自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一、家庭里的他是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宝宝。当每天放学以后,回家的第一任务就是写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养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刷自己的鞋子、整理自己的床铺、书桌......养成了比较好的生活习惯。每周还不定期的帮妈妈刷碗、洗菜、做饭等。在妈妈不舒服的时候,还能给妈妈捶捶背、按按腰;在妈妈生病的时候,还会摸摸妈妈的额头问是不是发烧?提醒妈妈早点休息。这时的妈妈是一个幸福的妈妈,也是一个开心的妈妈。每天晚上的“goodnight” 和每天早的上“good morning”也是爸爸、妈妈耳边最动听的音乐。

二、学校里他是一个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学生。20_年暑假,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假日阳光小队,做一个清洁小使者,和大家一起到双龙湖广场打卫生、擦洗凳子等。“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城”,为许昌市创全国文明城市增光添彩。参观许昌恒源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欧利优乳业公司,深深感受到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的规模和状况。在学习中,有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y会耐心的为他们讲解,直到同学明白为止,从不显出不耐烦的情绪。

三、生活中的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小伙伴。曾有一个周末,他双龙湖广场玩时碰到了他班里的一位同学,他们玩的很高兴,但很不尽兴,于是他和同学约好第二天下午3:30再双龙湖广场中心见面,一起再玩。本来第二天下午爸爸妈妈是要他回奶奶家的,可是y说他已经和同学约好了,不能失约。于是,爸爸妈妈两个人回了奶奶家。当爸爸妈妈5点钟回到家时,孩子不在家,想孩子一定和他同学在广场上玩。当妈妈正在做饭的时候,孩子回来了。“玩的怎么样,很高兴吧!”妈妈连忙问孩子。“从3:30我一直在等他,也没找到他,他根本没来。”孩子如是说。当第二天到学校问了那个同学才知道原来是那个同学有事没去成,可他们又无法联系。通过这件事,y也知道了,朋友没来是有原因,至少自己遵守了诺言,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与人为善,快乐成长。当你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你自己也是一个快乐的人;当你把自己的那份爱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你就拥有两份爱。因为爱与快乐会越分越多。爸爸妈妈时常这样对孩子说。

在公交车上,他为老人让座位时,他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伸出援助之手,他是快乐的。当他和妈妈带着很多的食物去社会福利院看望那些孤儿时,看到到那些可怜的孩子,他说他们需要爱,需要关心。他在看《孔子》第22集《闵损》这集时,在看到闵损说冷,父亲打他,无意间把他的衣服给打破,芦花飘出。父亲知道真相后大怒,回家后,父亲无论如何都要休了妻子,而闵损却跪下来要求父亲别休了继母时,孩子的眼泪“嗖”的一下就掉下来了。闵损的那颗爱心、孝心也在这一刻传给了y。

y在学习上不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活中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上就是同学的事迹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申纪兰人物事迹简介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站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有一个叫做张文宏。

张文宏或许从来不曾想过,20__年,会因为他说的两句“分内”的话,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1. “要消除医生的恐惧”

1月15日,上海出现第一例感染人员。

害怕、恐慌、担心、退缩,所有的情绪都还没来得及出现,第一批医护人员已经和患者站到了一起。

于是,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给自己定下了每周查房两次的规定。

和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站在一起,这是张文宏做出第一个决策。

“其实我们华山医院的病房不需要我查房,我去查房的主要原因其实只有一点,要消除我们医生的恐惧。”

冠状病毒是可怕的,每一个人都打从心里畏惧。

可如果连医生护士都恐惧,感染新型肺炎的患者怎么办?

身为医生的领头人,这个时候,身先士卒,是消除医生内心恐惧的唯一办法。

2. “人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1月29日,距离上海首例感染病例被发现已经过了14天。

“换防”的时候到了。

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已经支撑到了极限。

他们在对疫情的风险性、传播性、致病性一无所知的时候,把自己暴露在了病毒面前。

他们是了不起的医生,但不能因为他们“了不起”、“听话”,就欺负他们。

可是,谁应该站上“第一线”?

全体一线岗位换成党员,这是张文宏做出的第二个决策。

“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共产党员的口号你平时喊喊可以,这个时候,你必须马上给我上去,不管你同意或者不同意。

为了信仰上去也好,因为党的约束也好,没有讨价还价,必须上。”

身先士卒既是责任感也是契约精神,党员身份既是荣誉也是约束。

不论你愿意与否,这是你早在入党的那一刻许下的承诺。

危难时刻,这也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2024年度先进人物事迹个人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人眼中,汤洪波是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中的新鲜面孔。当人们拿起手机搜索这个陌生的名字时,他已经在这条飞天路上奔跑了11年。

“其实我不算年轻了。作为第二批航天员,我20__年就来到了航天员大队。刘洋、王亚平……很多和我同批的航天员都已经飞上太空。”汤洪波说,“每次看到他们飞,我都在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飞天梦想。”

追梦道路上,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努力坚持。早在飞行学院当学员时,汤洪波就明白了坚持的意义。他那“教科书式的飞行”在同期飞行学员中有口皆碑。

看得见的卓越背后,有着人们不曾看到的努力。白天,汤洪波一遍遍拿着飞机模型模拟起飞降落。等到夜深人静时,他就在脑海中回忆飞行操作,琢磨飞行技巧。

20__年,汤洪波通过层层选拔,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

天空和太空,虽一字之差,跨越巨大。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汤洪波对航天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一间小屋里,一张转椅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张看似普通的转椅,承载着汤洪波11年的训练记忆。看着它,汤洪波不禁回忆起坐在上面训练的场景。

飞天之路从来不是坦途。低压缺氧耐力检查、超重耐力训练、飞行程序训练、头低位卧床训练……一本本厚厚的训练笔记中,写满了汤洪波奋斗的痕迹。

其中,模拟失重训练让汤洪波最难忘记——航天员需要身穿二百多斤的水下训练服,一次训练数个小时,吃饭时常常连筷子都拿不住。

“在他们那批航天员中,汤洪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刻苦和踏实。”谈及汤洪波,刘伯明最难忘的是他那种“执着的精神。”

每次训练前,汤洪波都会主动找聂海胜、刘伯明探讨,挑战训练难点,查漏补缺。闲暇时,他也会尽量发掘自己的知识短板,以应对天上的各种未知情况。

这种执着,体现在训练中,也体现在汤洪波的漫长追梦路上。

在汤洪波办公桌上,摆放着一顶飞行头盔。每每看到它,他总能想起自己从飞行员一路走来的足迹。

“这个头盔就像我的老朋友。这些年,身边战友陆续飞上太空。每当我不知道如何定义自我价值时,都会用这个头盔勉励自己。”汤洪波说,“一时做好一件事很简单,十年如一日则很难。可当这件事成为你的梦想,漫长的日子也会充满动力。”

头盔中,藏的是汤洪波的初心,更是他的飞天梦想。20__年,汤洪波曾入选神舟十一号任务备份航天员。那一年,他最终与梦想擦肩而过。然而,他没有放弃。

“从零开始”,是汤洪波时常说起的4个字。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只有地面训练到位,才能胜任飞天任务。在梦想尚未实现的那段日子里,他每天刻苦训练,朝着梦想坚定跋涉。

5年后,汤洪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这次任务,他特意选择了妻子贴心制作的寄语卡片作为个人携带物品,陪伴自己首次太空旅程。

11年等待坚守,11年刻苦训练,这一刻,梦想光荣绽放。

“我们即将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出征太空,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进入太空之后,我会在工作之余尽情领略地球家园的魅力。每当飞船飞临祖国上空,我会通过舷窗多看看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汤洪波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辞】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人物事迹】

王海(1926年1月-20__年8月2日),原名王永昌,汉族,山东威海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军,大专学历。空军原司令员,空军上将军衔。20__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

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

_时,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880 字

+ 加入清单

东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几个月,苏炳添以亚洲最好成绩、小组第一名跑进百米决赛的那一段视频仍被很多人发上社交媒体,他自己也常重温,但不是回味成为第一个决战奥运会百米的黄种人而带来的激动心情,而是反复研究对手,观察自己技术上的问题。成为专业运动员后的十几年里,他都是这样过来的,突破自己会获得一瞬间感性上的兴奋和激动,但很快,就又回归理性,琢磨自己还有没有进步空间,是不是哪里还可以更好。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东京奥运会结束不久,苏炳添度过了32岁生日,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年纪在短跑项目上已经过了所谓黄金期,这倒也让他松弛下来,现在的目标变得很简单:能跑一年是一年,至于20__巴黎奥运会,“就先不想那么远”。

天天就知道训练

如果决赛能跑出半决赛的成绩,苏炳添可以拿到银牌,尽管他已经创造历史,体育迷们还是免不了替他遗憾。他的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深感自责,认为是自己和团队没能为苏炳添在短时间内连跑两枪做足训练上的准备。但苏炳添能理性看待这个结果,他认为半决赛9秒83是超水平发挥,决赛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过一个岭南文化在广东人身上造就出的鲜明特征,看似矛盾却辩证统一——生猛求变又理性淡定。这种性格在苏炳添身上格外凸显,无论在生活还是专业上,苏炳添始终是努力且务实的人,即便短暂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干扰,他也可以很快回归问题的本质,清醒地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在情绪里。也许正因如此,他拥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为先进技术的受益者。

很多运动员在非赛季的休息日会稍微放松自己,苏炳添并不。他的表哥蔡健发曾经回忆,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更从来不喝酒。

为保证训练强度,苏炳添常年晚上十点准时上床,手机关机。有些人拿了好成绩,会在比赛结束当天庆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后,苏炳添依然在22点准时睡觉。他的发型十几年不变,出门就是运动服,身边的朋友说,苏炳添天天就知道训练,和训练无关的事他就没兴趣。苏炳添的初中体育老师杨永强回忆,他在学校田径队训练时,就从不缺勤,每次训练都积极参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运动天赋有自信,尽管个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学比赛摸篮板,自己都不输他们。初一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杨永强在沙坑边划了一道线,看谁能跳到那里,结果,苏炳添一跳就越了过去。课后,杨老师把苏炳添拉到一边,“有没有兴趣过来田径队?”这成为苏炳添运动生涯的起点。“从初中的时候就觉得,我在田径场上特别威风。”他在纪录片《逐梦者苏炳添》中说。

20__年11月,苏炳添第一次参加正规百米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他代表古镇中学以11秒72的成绩拿下冠军,这已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这个成绩吸引了中山市体校,同年12月,15岁的苏炳添被体校录取,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两年后,他毫无悬念地通过选拔,进入省队。

中国田径的传统训练模式沿袭自前苏联,以大负荷量、高强度的“苦练、狠练”为主,缺乏深刻的运动生物学理论支撑。直到20__年刘翔在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获得冠军,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学训练”和“国际交流”才真正被田径界广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跻身半决赛的邢衍安的一番话,让很多教练员和高层管理者深受震动——“在没同刘翔、孙海平教练一起训练前,我的技术很差,现在改进了很多。” 20__年以后,中国短跑的训练理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苏炳添18岁时,训练还是从难、从严的粗放时代。

18岁的人对未来还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健将水平,成为专业运动员,只要转正,每个月就有工资拿了。在高负荷的训练下,他的成绩以0.01秒为单位,艰难地在秒表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国锦标赛上10秒28的成绩跑入国家队。

广东队著名短跑教练袁国强曾在回忆徒弟成长经历时说,“我带了他快十年,可以说,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真正理解短跑

之后的三两年,有输也有赢,苏炳添慢慢在田径界崭露头角。20__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百米赛场上,苏炳添跑出10秒16,不仅获得冠军,还打破周伟13年前创造的全国纪录。一年后,伦敦奥运会,苏炳添又成为中国第一位晋级奥运半决赛的短跑选手。也正是从这场与博尔特并肩赛道的比赛开始,让苏炳添开始留意外国选手的节奏特点,思考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

前30米,苏炳添有绝对压制对手的能力,但在30米后,身边的博尔特一下子就冲了出去。与身高1米95的博尔特一起跑,苏炳添坦言并没有太大压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对手不是一个级别,但如此迅速被超越,还是让他头脑空白了一下,“30米后不会跑了”。后来,他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发现自己与博尔特等国外选手在节奏上存在巨大差异:仅仅跑出5米时,自己就抬头进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国选手仍在埋头利用身体的蹬伸继续加速。提前进入途中跑,使苏炳添比别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后,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开始对短跑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加强短跑项目与世界的交流融合。苏炳添得益于此,20__年到海外训练营待了很久。他不断观察国外的对手,有些明明个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还是那一个,对方后劲足,而自己一听到枪声,就一口气冲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后面体力受影响,只能尽量顶,这样的节奏“已经特别僵了”,哪怕在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难以突破10秒10。这一年,还发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苏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变原有节奏的决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半决赛中,旁边道次的选手在发令枪响前晃了一下身体,苏炳添被误导,抢跑罚下。既是队友也是国内赛场上老对手的张培萌第二小组出战,跑出10秒整的成绩。如今再回忆抢跑,苏炳添仍然觉得那件事长久地挫伤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一点点走出害怕抢跑的阴影。而当时没几个人注意一个抢跑者的失落,人们都为张培萌的10秒所振奋,看到了中国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变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苏炳添,刚开始受聘于中国田径协会的美国科研型教练兰迪·亨廷顿给了他信心。亨廷顿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他让苏炳添站好,然后走到身后,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苏炳添下意识就迈出了右脚,这与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时,他是右脚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脚。

亨廷顿建议,改变起跑脚,重新建立一个技术节奏,既然身体最自然的反应是右脚先出,那么当枪声响时,自然的反应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苏炳添到佛罗里达冬训,在美国教练的帮助下,改变起跑脚,适应新节奏下的起跑、衔接、途中跑、冲刺,将“一飞冲天”改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尽可能将最佳状态保持在后半程。

就像习惯右手吃饭的人突然换到左手,难处可想而知。为了把新的节奏刻在脑子中,印到肌肉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走路时模仿起跑蹬伸的动作,睡觉前在大脑中演练白天训练的技术,一步、两步……想得太多,有时候做梦都在跑,早上起来累得不行,因为“训练”了一晚上。

教练估计苏炳添改变十几年的习惯、适应新节奏需要一至两年,他用了7个月。20__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在百米决赛中以9秒99一战成名,成为历史上首位跑进10秒以内的黄种人,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那一晚,极少播报体育新闻的《新闻联播》用时1分45秒高规格播报这一体育事件。

3个月后,他在北京世锦赛上再次跑出这个成绩,成为首个跻身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人,并和队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银牌,创造了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这次改变带给苏炳添的不仅是突破瓶颈,还有理念上质的转变,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这项运动:仅有优秀的起跑,一听到枪声就玩命向前冲,无法成为世界顶尖,只有辅助以科学的技术和节奏,才有可能达到更高境界。

赛场唯一“80后”

亚洲短跑选手有个不成文的“28岁定律”,28岁被认为是一个无形的顶点,由盛转衰,苏炳添的很多师兄弟选择在这个年龄退役。20__年,28岁的苏炳添结婚成家,他也递交了退役申请,人事关系转到暨南大学。有领导劝他,“很多人退役是为了趁年轻找工作,工作你已经有了,不如继续跑。”

苏炳添自己也觉得还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经不光是身体的竞技,更多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跑不动,而是看想不想跑。后来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保障可以让大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这一年,从暨南大学借调到国家队的苏炳添,正式成为兰迪·亨廷顿的弟子。亨廷顿团队中,有世界顶尖的康复师、体能师、医生、营养师以及生物力学专家,一接手苏炳添的训练,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例如,帮助他改变跑动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和脚掌落地后的发力方式。

日常训练中,亨廷顿会根据训练前评测结果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确定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一系列训练的负荷量度,避免运动员发生损伤和过度训练。科研仪器设备也帮了大忙,亨廷顿给手下的运动员做3D模型,将他们的跑动姿势输入电脑,对比最科学的模型跑动姿势,来发现他们每个跑动瞬间不科学的地方,甚至还对运动员的睡眠进行监控。

苏炳添感慨,这与传统训练拼命练、不断加大强度有本质区别,他发现自己练得更少,却跑得更快。20__年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28岁的苏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保持的亚洲纪录,七天之后,在钻石联赛巴黎站,苏炳添再次复制了这个成绩。

亨廷顿曾说:“我只是2%的教练,科技才是那个98%的教练。”科技这个教练,支撑着“高龄运动员”苏炳添收获了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的不断进步,疫情造成的比赛中断,也意外帮助他康复了20__年复发的腰伤。东京奥运前夕,亨廷顿和苏炳添都满怀信心,他们制定的目标是进入前八,并为中国打开9秒90。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已经知道。苏炳添认为自己的突破能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更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不再只“看见”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见”百米;另外,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技术是一个运动员天赋之外,最锋利的武器。

榜样的带动力是立竿见影的。奥运结束后一个月,西安全运会赛场,苏炳添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短跑运动员身上,都出现新技术的影子,从赛前准备这一项就能看出来。大家的热身有很多步骤,跳跃、拉伸、核心、泡沫轴放松……一套做下来像个完整的小练习,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动开,这明显是国际化的热身理念,以前苏炳添总在国际赛场看见,国内比赛,选手通常是传统的踢腿拉伸,做两次高抬腿,跑个加速跑,然后就准备比赛了。

“新技术早就有,只是推广下去有难度,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回想自己刚开始去国外训练,境界还不够,外国教练教的很多动作,他也不理解,“觉得很奇怪,这么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动”。但是经过之后多年的实践,才发现当初他们所说都是对的。

20__年的国内赛场,“00后”已经成为主力,八十几人的参赛名单,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他开始计划人生的下一阶段,不是遵循退役后留在一线当教练的传统轨迹,而是回到大学,在基层培育更广阔的土壤。

他对自己经历中最宝贵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作为创造过“奇迹”的运动员,最光辉的时刻足以让人们忘记他曾有过的失落和失败,或者认为那些应该只是“小事”。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一个运动员如何从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来,以及在漫长的时间里,如何和伤病共处,如何面对赢与输。他觉得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传授的经验。中国体育由“过来人”带新人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后的顶尖运动员自有他们的专业教练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审视那些挣扎与成长,然后把那一切教给年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年度先进人物事迹个人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稳定,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58 字

+ 加入清单

新时代的中国好少年满怀热血,从古至今尊师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老师眼里,她礼敬师长、好学上进,是一名自尊自强和富有理想的好学生;在同学眼里,她严以律己、乐于助人,是一位学习上的好伙伴;在父母眼里,她孝顺长辈、活泼可爱,是一个爱心满满的好孩子。她就是__市实验学校二年级(6班)的杨惠淇同学。

自一年级担任班长一职以来,她认真履行班长的职责,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特别在尊师孝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学校里,她细致的完成老师交代的每一项任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每天都能看到她小小的身影飞奔在教师办公室和教室之间。她说尊敬师长是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作为学生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让老师操心。不管在校园内,或在校园外,碰到有没有教过她的老师,她都会恭恭敬敬地说声:“老师,您好!”每次老师下课后,她会主动帮老师收拾好讲台桌上的用具和作业本,老师需要取工作用具时,她都会主动说:“老师,您休息一会吧,我去取。”她用这种力所能及的小事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用自己的一双小手,尽可能的减轻老师一点点工作量,用一件件小事表达着她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尊重和敬仰。老师眼中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大人”老师生病了,她会主动关心问候,让老师在一句句看似平常的问候和祝福中,欣慰着学生的成长。

在家里,她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家里的阳光。每逢节假日,她会早早起床,和父母一道去看望奶奶、外婆等家里的长辈;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她会给他们倒上一杯热水,送去银铃般的笑声;看见妈妈在忙碌各种家务时,她会给妈妈一个爱的抱抱,给妈妈讲笑话,减轻妈妈的劳累;在妈妈生病时会和爸爸一起照顾妈妈,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爸爸因为工作而烦恼时,她会讲米小圈脑筋急转弯,唱欢乐的歌曲,让其乐融融的气氛充溢着家庭。

她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在学习上,她事事以身作则,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是同学们的好榜样。上课时她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对不懂的问题,她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弄懂为止。课堂上她认真回答问题后自信的笑容,让同学们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她热爱阅读,在知识的海洋里,她是一个快乐的畅游者,不管是报纸、漫画、小说、中外名著等等,只要是有益的书籍都读得津津有味,对于一些好词佳句,她都会记录下来,不断学习和思考。

她热爱集体,她是班级活动的主持人,琵琶节目的表演者,非洲鼓队的一员;体育方面她也没有落下,在校内她是足球比赛的参与者,校外是篮球、羽毛球运动的爱好者。在每天带队放学的路上、每次集队的时候,她都努力维持班级纪律,有时喊得嗓子哑了也从未抱怨;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位同学,无论谁有困难总是乐于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为乐,真诚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扶受伤的同学去医务室,帮助班里的同学捡起落下的东西,主动把自己的文具借给没带的同学;她热爱劳动,每次大扫除都尽心尽力,当地上有果皮纸屑时,都主动的捡起来,身体力行带领同学们一起做好卫生保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一年级入学以来,杨惠淇同学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一年级荣获奖状33张,并获得三好学生称号;二年级荣获奖状20张。无数奖状背后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她努力的认可。

老师的谆谆教导,使她每天都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我们相信杨惠淇同学会再接再厉,努力前行,用自己不懈的奋斗去实现美好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但还是热不过苏炳添,亚洲飞人、中国短跑男神……这些称号让苏炳添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词,成为频频刷爆朋友圈的当下红人。这位仅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让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更让世界侧目———黄种人的“极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专家纷纷惊叹小个子跑出的“中国速度”。

当苏炳添正被世界瞩目时,他回到了家乡———中山,见到久别的父母,他说,很想念家里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静静休息一下。没有荣归故里的张扬,没有载誉归来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体育事业的思索。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为天下先,这是中山先贤留下来的精神特质,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继承,而苏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赛场上将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苏炳添一次次创造奇迹。苏炳添说,一开始,他的短跑事业并不顺利,而自己的进步源于起跑技术和前半程跑法的改变,即从以前先出右脚改为先出左脚,并且重点训练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两段途中跑技术,两项技术的改变让他进步飞速……看起来,这里面似乎没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变,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9秒99,而我们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与泪水、煎熬与奋斗,苏炳添用成绩证明亚洲人同样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用成绩展示出“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苏炳添精神”。

“添仔回来了!”家乡人在朋友圈里欢呼、祝福,平静下来,作为苏炳添的家乡——中山需要这种“苏炳添精神”,它带给家乡人骄傲的同时,带来希望,激励着中山各行各业砥砺前行。

中山,曾创造出可喜的成绩,但成绩代表着过去,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有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如何破局,是否能从苏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是否能像全球短跑专家研究苏炳添一样来研究学习些什么,“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像苏炳添那样发现问题的同时敢于改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

我们相信,香山先贤们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不仅仅在苏炳添身上传承,同时会在每一个中山人的身上传承,成功没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在苏炳添身上完美呈现的“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精神。我们希望这种精神不仅是带来9秒99的快感,朋友圈里的雀跃,而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凝心聚智,将中山推向最美的巅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断刷新的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有些人一辈子浑浑噩噩,整天无所事事虚度一生;而有些人,却用他们的生命谱写着美好的乐章……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公安干警。平凡是因为做的一切都是所有警察该做的,不平凡的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像他一样做得如此尽职尽责。他多次参加活动,为了人民的安危,总是九死一生,明知道危险无处不在,但他仍用自己宽厚的胸膛,钢铁的臂膀,支撑着无数人美好的未来……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置之脑后,而他,也并不是将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他也有父母妻儿的牵挂,但他却毅然坚定的坚持着自己的意志,做一个翱翔鱼天际的大漠猎鹰,他用自己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这足以感动中国

病毒,是全世界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谁又没有私心呢?奔赴异国他乡,每天都面临着死神的降临,随时都有可能会死在那里,做一个回不了故土的孤魂野鬼。所以,抗击埃博拉病毒援非医疗队,从他们选择的那一刻起,就足以让我们心生敬佩。

独在异国,寂寞本就如影随形,背井离乡,离家万里,心中本就有着无法言语的乡愁,更何况是面对客死他乡的威胁?他们为了全世界人民与病毒抗争,他们也是医者仁心,为每一个生命争分夺秒,这是一种沉默的高贵。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尽管我们没有勇气也没有机会做到如此伟大,但是我们可以无私的地方也很多。生活中处处都有需要帮助的人,搭一把手,也就将爱无私的赠与。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助人小事向他们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白天忙着栽秧、薅谷子,晚上还要去放田水。张顺东被电击伤的双脚因经常泡在水里而发炎,加上没钱医治,20__年时右脚溃烂得厉害,晚上洗脚就是一盆红水,不得不截肢。幸运的是,国家给报销了2万多元医药费。

手术后,张顺东筹钱买了一辆三轮车作为代步和生产工具。20__年,政府补助他们家5.1万元盖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车一车拉的。工期紧张时,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连续拉了1个多月,仅运输一项就为家里节省了1万多元。

新房盖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脚严重发炎,先后做了两次手术。

疾病无情人有情。东川区委、区政府确保各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还安排挂钩联系干部定期走访、帮扶,为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坚定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乌龙镇党委、政府和坪子村党支部及相关帮扶单位,经常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去年6月,李国秀生病无法劳作时,村里便组织群众帮助他们把5亩红薯秧全部种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关心帮助下,张顺东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儿顺利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正在靠勤劳的双手实现务工增收。张顺东还买了一台电脑,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党的政策好,我们很幸福。”张顺东说,妻子用双脚一针一针绣出了“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4幅刺绣,字字句句都是心里话。本报记者茶志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疫情面前最美逆行者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李晓霞进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二队 [3] ,曾获得朝鲜公开赛女团冠军、女双亚军(与郭跃),20__年全国少年总决赛单打第三名 [2] 。

20__年,李晓霞进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一队;在中国国内、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10月14日,20__全国乒乓球锦标赛,14岁的李晓霞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3][17] 。

20__年2月,第16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李晓霞与队友合作获得女子团体冠军 [2] [18] 。

20__年9月12日,中国乒乓球公开赛乒乓球女双决赛中,曹臻/李晓霞以4比0战胜范瑛/王婷婷,获得女双冠军 [19] 。

李晓霞以4比2战胜曹臻

20__年10月18日,十运会乒乓球女双决赛中,李晓霞/彭陆洋以4比1战胜李楠/唐娜,获得女双冠军 [20] 。

20__年5月1日,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团决赛中,李晓霞帮助中国队以3比1战胜中国香港队,获得女团的冠军 [21];12月6日,第15届亚运会(20__年多哈亚运会)乒乓球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比1战胜中国香港队的帖雅娜/张瑞,获得该届亚运会的第三枚金牌 [22]。

20__年02月18日,卡塔尔乒乓球公开赛乒乓球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3胜王楠获得女单冠军、同日王楠/李晓霞以4比3战胜帖雅娜/张瑞夺得该次公开赛女双冠军[23] ;2月22日,科威特乒乓球公开赛女双决赛中,张怡宁/李晓霞以4比1战胜队友王楠/郭焱,获得女双冠军 [24];7月1日,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比3战胜队友丁宁/刘诗雯,获得女双冠军 [25];9月7日,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李晓霞帮助中国队以3比0战胜韩国队,获得女团的冠军 [26];11月11日,德国乒乓球公开赛女双决赛中,郭跃/李晓霞以4比0战胜金璟娥/朴美英,获得女双冠军 [27];11月12日,女子单打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2战胜曹臻,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28];11月18日,瑞典乒乓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0战胜郭焱,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29];11月27日,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2比4负于刘诗雯,屈居亚军 [30] ;11月28日,郭跃/李晓霞以4比2战胜丁宁/刘诗雯,获得女双冠军[31] ;12月16日,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子单打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2战胜郭跃,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32];12月22日,20__年大王者杯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李晓霞以3比4负于王楠,屈居亚军 [33] 。

20__年3月1日,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比赛中,李晓霞帮助中国队以3比1战胜新加坡队,获得女团的冠军(八连冠) [34];5月25日,日本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2比4负于张怡宁,屈居亚军 [35];6月8日,国际乒联巡回赛新加坡站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2战胜郭焱,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36];20__年8月,李晓霞在北京奥运会上以P卡选手身份出征,但没有出场比赛。 [142]9月8日,乒乓球世界杯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0战胜帖雅娜,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37];9月14日,20__中国乒乓球大奖赛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2战胜郭跃,得女子单打冠军 [38];12月19日,20__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李晓霞帮助山东鲁能队以3-0完胜辽宁队,获得女团的冠军 [39]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疫情面前最美逆行者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619 字

+ 加入清单

zz,男,zz省zz县人,中共党员,现担任zz县公安局政工办公室副主任、zz镇zz村驻村第一书记,二级警督警衔。工作多年来,因工作表现突出,z获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优秀公安政治工作者等省级表彰奖励。

在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zz同志不怕辛苦,不怕危险,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履职;主动请缨,发扬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艰难危险和连续作战”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在疫情防控战场上始终带头站在最前列、冲在第一线;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放在心头,将遏制疫情蔓延扩散的责任担在肩上,主动要求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积极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扛起抗疫使命担当,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

一、听党指挥,思想高度重视。

zz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单位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同不法行为做坚决的斗争。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谨记人民警察的职责,听从命令,服从指挥,工作积极主动。

疫情就是命令,他对此非常关注和重视,在年三十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写下请战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将疫情防控阻击战工作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博爱精神和情怀。

二、爱岗敬业,主动担当作为。

20__年5月,zz同志受组织选派,来到zz镇zz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今年1月中旬左右,他刚刚忙完zz村年终扶贫考核台账资料整理工作和人居环境整治“冬季攻坚行动”、年终扶贫慰问等工作,他没有回家休息,第一时间回到原单位工作岗位,正常上班和参加春节巡逻,连续20多天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他的作为,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一个基层公安政工干部的爱警爱民的伟大情怀,更体现了一个驻村第一书记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

三、接受使命,要求一线工作。

今年除夕,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新型肺炎病毒漫延,zz同志本来可以在家陪伴家人过个欢乐、幸福的除夕之夜。可是,在接到上级要求“公安民警放弃假日,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命令后,zz同志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大好机会,立即写下请战书,要求到一线工作,参加卡口执勤检查工作,卡口执勤下班稍作休息,又到办公室参加其它日常工作。

四、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

疫情就是命令。在今年疫情防控阻击战工作中,zz同志不仅积极主动作为,而且勇于担当履职。他的妻子何望清在县妇联工作,接到上级命令后,也是天天出去参加防疫工作。夫妻两人忙于防疫工作,而家里年近七十的老母亲身体不好,一个三岁的小孩没有人照顾,只能由暂时未开学读中学的女儿在家照料。对母亲的不舍、对孩子的担心,也阻止不了他参加防控阻击战工作的脚步,舍小家、顾大家充分体现了他的大爱精神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决心。

五、做好宣传,激励参战民警。

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政工干部、县公安局唯一的“国家心理咨询师”,zz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发动和心理辅导等工作,为一线民警加油鼓劲。一是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自己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而且积极动员和做好县公安局民警、辅警及亲属、身边亲朋好友的宣传工作,要求大家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和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做好相关宣传发动工作。二是收集、整理、上报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线民警的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及时发现疫情防控一线民警的闪光点。三是主动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局民警的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基层一线民警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经常发些激励短信,鼓励参战民辅警等,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zz同志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我分内的工作。多么朴实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一位基层人民警察甘于奉献的精神。他在平凡的警察岗位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书写着一篇又一篇不平凡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兆祥公社东升生产大队(今红星乡东升村)普通社员家庭。父刘志生(独生子),母生五子、一女,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因其子女多,劳动力少,家境贫困。伯明自幼颖悟懂事,性格内向、坚毅。从小话语不多,人很文静、聪明,其他兄弟4人都没有他头脑灵活,在兆祥公社读小学和初中时,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伯明爱运动,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凡是娱乐样样都会,特别爱好下围棋,喜欢踢足球,酷爱体育运动。

1982年9月,刘伯明以优异成绩考入依安县第一中学高中。这时家里同时负担6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深感乏力。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元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供他往返。家距学校10余公里,他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返家和学校之间20余公里。东北夏季天长冬季天短,每年11月份便是冰天雪地。每天要早起两个多小时,上下学都需近1小时,晚8时才到家。他带午饭总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咸菜。一年四季都没换过新衣服。为赚学费,暑假到附近砖厂打力工。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从来不说,却锻炼体魄和毅力,为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飞行基地学校来依安一中招飞行员,他听说考上飞行员读大学不用花钱,还管吃管穿管用,就悄悄报考军校。父亲得知后,他对父亲说:"家里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懂事的儿子,父亲感到欣慰。经严格考试和重重体检,最后一轮到齐齐哈尔市体检合格,他成为依安一中唯一被选上的飞行员。1990年9月,刘伯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飞过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经几年刻苦训练,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有快速进步。他号称"小诸葛",除学习和训练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愿参与,每次智力竞赛他都参加。有一次,一名以出刁钻题著称的教官连续提问十余个难题,伯明却对答如流。他常说:"只要认真做事,就没有不成的理儿"。从此,教官对他实行"免提"政策。1998年1月,经多年航天员训练,刘伯明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前,作为"神五"飞船首飞梯队队员的刘伯明,突然听到母亲病故噩耗,非常悲痛。母亲的去世让刘伯明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之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刘伯明始终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明的妻子、战友也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带他做心理治疗。大约过了半年时间,他才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20__年,刘伯明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上校军衔。同年6月,他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20__年9月15日21时10分,刘伯明作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成员,同翟志刚、景海鹏一道,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企盼与厚望飞向太空,并同翟志刚密切配合,协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舱行走的伟大壮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刘伯明为祖国增光,为家乡添彩,依安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地大物博,能人辈出。20__年,有一个叫张培萌的青年打破了苏炳添的记录,并且还是大幅度打破。张培萌不仅短时间内连续跑出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还在全运会上10秒08的成绩打败了苏炳添。张培萌在世锦赛上跑出的男子10秒的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苏炳添感受到了同时代的天才选手的速度。但是苏炳添没有就此消极,反而把良性的竞争当成了一种更好的促进。终于苏炳添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20__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比赛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第三名。这个成绩打破了10秒00的全国纪录,并且也在正常风速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进入9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20__年,苏炳添再次征战里约奥运。在里约奥运会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_事迹材料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人事,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事

杨,女,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07级本科生。

汉族,生于1989年5月1日,山西太原人,

学生曾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篇ei论文、一篇sci论文;中北大学“新知杯”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优秀个人奖、最佳创意奖;中北大学“育才杯”科技立项三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北大学赛区二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北大学赛区二等奖、山西省铜奖;曾获国家奖学金、航天公益二等奖学金、综合素质一等奖学金、综合素质二等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学业二等奖学金、创新实践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中北大学自强之星”、“中北大学每周一星”、“最佳指挥奖”、中北大学第二十九届“希望杯”排球赛女子组第三名;曾参加“XX年材料与制造工艺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

四年来的大学生活,虽有酸甜苦辣,但杨却心怀坦然。因为:她没有浪费人生最最宝贵的时段,她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收获;从浮躁慢慢变得沉稳、从轻狂逐步走向成熟。

刻苦学习,惜时如金

早晨在操场上读英语,宿舍熄灯后才停止看书,晚自习教室关门才回去洗衣服——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刻苦学习。因为,她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从大一开始,杨就一直脚踏实地、努力刻苦地学好每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她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虚心向同学和老师们请教,拓展了专业知识面,努力向“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因此,她的成绩也得到了各位专业老师的认可和好评。

珍惜时间是杨一贯作风。她从来没有浪费过一个寒暑假。相反,假期的她更加忙碌:去北京上新东方英语培训;参加雅思、gre考试;在安徽合肥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所实习;作为志愿者服务于中国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可口可乐公司实习……

实验室的本科生

为了早日实现从事科学研究的梦想,杨把双休日的时间全部献给了实验室和图书馆。她积极参与学院老师的研究项目及课题。从到图书馆查阅文献,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和英语专业词汇,到实验猜想、设计、实施,她经历了太多太多。实验结果一次次失败,她一次次分析原因,一次次改变实施方案。杨从来不厌倦这实验的反反复复,她在其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且,她心中有坚定的信念:科学成果是建立在无数次实验失败之上的,正如爱迪生找到合适的材料做灯丝那样。

因为心中有信念,付出终究有回报。杨协助老师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XX年11月,带着那份对科学的执着和热情,杨参加了“XX年材料与制造工艺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她用流利的英语与昆士兰大学、卧龙岗大学等国外知名教授、导师进行了深度的学术交流,并结识了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的著名教授。在众多的与会人员中杨是唯一的一位本科生,她倍感荣幸的同时,也倍感自己的责任重大。

科技活动的带头人

担任科技委员的杨,不仅鼓励并帮助班级同学积极参加科技研究及科技竞赛,而且自己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大一开始,她在学习之余便积极的投身于各种科技竞赛中,并在多个立项中担任了主要负责人,既帮助了同学,又锻炼了自己。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