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届全运会奖牌排名预测(热门11篇)

浏览

7380

范文

11

篇1: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技术,全文共 1603 字

+ 加入清单

技术创新预测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_经验材料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公务员,全文共 17490 字

+ 加入清单

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二)

八、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彰显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004年7月,中国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前行。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正朝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一名国外媒体记者在发布现场作出这样的反应。

从2003年酝酿实施,到今年上半年强力推行,再到初现成效,新一轮宏观调控不仅给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大势奠定了健康前行的基础,中国政府更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成功驾驭中显现出非凡的执政能力。

1见微知著,科学判断形势

随着新一轮宏观调控成果的日益显露,中国经济汲取了健康前行的营养,普通社会公众也第一次领略到了“预防性调控”的魅力。

“自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已经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等势头。”经济专家分析说。“中央及时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果断出手。”

事实上,早在200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清醒的判断。会议强调,愈是形势好,我们愈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 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会议明确指出,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

而自去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主持召开有关会议,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对习惯了治理性调控的人来说,预防性调控无疑是一次崭新的命题。”经济专家张燕生研究员说,“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在经济尚未全面过热、通货膨胀尚未发生之时予以遏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也极大降低了宏观调控成本。”

见微知著,科学判断,中国民众与世界从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睿智、果断的执政形象。

2冷静决策,彰显应对复杂局势能力

即使在熟谙经济的学者们眼中,此次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也是前所未有的。

“与以往出现的投资、消费双膨胀不同,这次主要是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低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因此,调控既要抑制可能的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缩压力增大。”同时,与经济全面过热不同,此次是局部过热,是结构性过热;一些行业过热的同时,一些行业和领域却严重偏冷;煤电油运持续紧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民营经济还不足以影响经济运行不同,这次投资高增长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要力量。即使在各地的经济增长中,也是不合理因素和合理因素并存。这就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空前的考验。”经济分析家说。

复杂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人认识上的分歧:经济尚未过热,通胀没有出现,宏观调控会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确定了“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宏观调控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抑扬有致,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而在制定出及时、有效、综合的调控政策同时,迅速把各地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上下一盘棋,使宏观调控举措迅速落到实处。

3多种手法,驾驭经济的能力显增

与准确科学的形势判断力一样,决策形成之后的调控手法也让人称道。

“单纯的行政命令式治理方式正在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对症下药的多种调控手法并进。”多位经济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作出这样的总结。正是这种适应新形势的调控手段,不仅保证了调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更显现了政府与时俱进的经济驾驭能力。

种种事实表明,信贷、土地成为此次宏观调控中的两道“闸门”:

为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规模,从2003年8月至2004年4月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扩大再贷款浮息范围。

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开展土地市场整顿,按《土地法》要求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过度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与此同时,在注重运用经济办法的同时,对一些不顾政令,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对盲目投资行为推波助澜的个别地方领导,中央则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分别进行了严肃处理。

4总揽全局,谋划经济的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层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处处体现出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谋划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深远用意。

“这次调控更多的是一次结构性调控,不是简单的总量性调控,是从总量入手,着力解决结构性的问题。”某政府官员如是说。

中央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必须在坚持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既要从宏观上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度受到“冷落”的领域在此次“治热”行动中受到空前关注。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比去年增加了300亿元。全国有29个省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总额已达116亿元,有6亿农民受益;已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其他省份的农业税税率也有所降低。

煤电油运、科教、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得到有力支持。

即使在宏观调控取得公认的明显成效时,中央仍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在投资增幅、煤电油运等方面仍然存在的严峻问题。在最近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中央再次明确: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

总之,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国政府彰显了适应新形势的执政能力。

九、“嘉禾拆迁案”带来的思考

据有关新闻报道,湖南省、建设部联合严查了嘉禾县违规强制拆迁一案,有关责任人已受到了党纪政纪的处理。对涉嫌触犯刑律人员的刑事责任,由司法机关调查后作出决定。案件的调查处理已有结论。但是,这一事件的出现,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思考。

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发展就必须以保证不损害群众的利益为前提,如果发展是建立在损害群众的利益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发展有实际意义吗?

必须实事求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单纯地追求发展速度,追求轰动效应,更不能为某个方面的利益去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不但增加当地群众的负担,甚至会使一个地方的经济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对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发展是必要的,只有发展才有出路,但是,发展的措施和方案的实施,必须是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敢于听取群众的意见,要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这样群众还会去上访吗?不要怕听意见,不要视意见为洪水猛兽,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十、“马加爵事件”所折射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

马加爵,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成了残忍杀害4名同班同学的罪犯。这名大学生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心态,做出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这种心态具有典型意义吗?一时间,这一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一位教授分析道:罪犯的心理应该有一定的问题,很有可能是遭受了巨大的压力。现在的大学校园内,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成为引发他们心理失衡的原因。追究深层次的原因,还可以追溯到这些学生在小时候接受的应试教育和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它给人造成的压抑感、孤独感可以长期存在,学生们一旦忍不住,这种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

以上分析不无道理。虽然导致马加爵杀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心理因素已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除了马加爵以外,我国大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状况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上事实表明,我国大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甚为堪忧,其原因何在?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19%。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家庭教育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社会现实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弱点浮现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一般的思想问题被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在找到以上原因以后,有什么对策呢?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大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当前,维护和提高大、中学生心理素质,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有41%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宣传工具,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大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有些大学暂时还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此,由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4)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5)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为先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或低层次的重复。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肤浅的短视行为。

十一、素质教育

“人是世间最伟大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句名言曾经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时至今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的素质问题更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讲,目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人的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培养人才之任务的艰巨性。

目前,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迈进。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我国教育理论界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给素质教育以各种界定。这些定义,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思潮,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模式,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政策等等。这些见解虽各有见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展开,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共识,因而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事实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价值范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由冲突走向整合,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如果一味地认定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范畴,进而从传统知识论的方法追究素质教育的范畴本质,必然作茧自缚,陷入抽象的本质论的争论之中,难以自拔。因为我们探讨素质教育问题的目的,并非要想获得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知识,而在于如何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理解和追求素质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呈现的意义。

尽管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解释阈,但我们认为,从教育价值论的角度来对素质教育进行界定是比较合适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十二、形象工程问题

备受社会瞩目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已于7月25日由新华社发布,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这一决定特别提到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的官员们之所以热衷于搞一些“花架子、无效益”、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方面,是这些工程能讨上级领导的喜欢,为他们升官铺平道路;另一方面,是因为搞这些工程即使是毫无用处、浪费钱财,但他们本人无须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不要为投资失误而承担责任。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法律对于这种不遵守法律法规,盲目进行政府投资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官员行为并非坐视不管。例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就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所以在实践中对于官员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少有追究,恐怕与我们一些领导的观念有关。因为,首先,官员的这种盲目投资在表面上看钱没进入个腰包,没有谋取私利,从动机上讲是为公,是“有情可原”的行为;其次,官员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总是假改革为名,改革需要探索,改革中难免有失误,损失便成了所谓的“交学费”。一些官员正是打着“为公”和“改革”的幌子,视纳税人的钱为粪土,大肆挥霍,堆积自己的升官楼梯,甚至从中谋取私利。

然而,在一个法治社会,政府的资金来自于纳税人,而纳税人的钱要花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国务院的这个决定也从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等多方面对于政府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因而,政府投资即使为公也要花得值得、花在刀刃上,要依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改革要依法进行,该交的学费要交,不该交的则要由官员为自己的违法投资行为“买单”。

让官员为“形象工程”买单,就是要官员为自己的违法投资行为买经济单,要让官员的投资行为与自己的经济利益挂钩,违法投资要给予经济上的处罚;让官员为“形象工程”买单,还在于要官员为自己的违法投资行为买政治单,对那些想以“形象工程”升官的官员降职、降级及至于撤职,追究其行政上的责任,特别是对那些凭“形象工程”上升了官员也要一追到底,不让其心存侥幸;让官员为“形象工程”买单,更在于要官员为自己的违法投资行为买法律单,对那些违法投资行为造成重大损失的官员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毫不手软。

只有真正让官员为“形象工程”买单,承担责任,“形象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减少乃至绝迹。

十三、人才外流问题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7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生累计29.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约4.7万人,单位公派约9.2万人,自费留学生约15.4万人。这些留学人员中只有30%左右的人回国,还有60%多在国外继续深造或谋职,并且,未回国人员中的一半是在美国。与此同时,国内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的匮乏状况也日益明显。

表面上看,我国的人才外流现象似乎是比较严重的,但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目前的人才外流?我的观点如下:

(一)以中国的人口规模来看,目前的人才外流现象并非十分严重。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是一种普遍趋势,并非中国独有。近20年来,我国出去的留学生约有20万留在了国外。应该说,这个规模并不算太大。目前全国每年大学招生人数近百万,相对而言,2%~3%的学生赴海外留学并不算过多。因此,中国的人才外流总体仍处于正常水平。

(二)我国人才的相对堆积、使用效率不高是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科技人员的构成比例来看,高素质人才稀缺,但我国较高素质人才的绝对数量却较为庞大,而且过度集中于一些科研机构及管理部门。在缺乏流动性和激励机制的状况下,相当比例的科技人员感到其潜能远未发挥出来,发达国家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充满机会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在有机会时选择外流,以实现自身价值。此外,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落后的工作环境、僵硬的劳动制度也是人才外流的原因。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一定规模的人才外流,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过去,一大批外流科技英才在祖国的召唤下回国服务,在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充分说明,让一部分科技人员走出国门,追踪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是我们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留学人员的回归是与国内经济的发达程度分不开的。以我国台湾省为例,20世纪50至70年代,留学海外的人出多回少,回归人员的比例比内地现在的水平还低得多,但是到了80和90年代,回归的留学人员逐渐增多,至今,回归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左右。此外,即使科技人员留在外国,他们同样可以同回国人员一样,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信息时代,科技人员并非一定要本人回国才能为国效力。他们可以利用其优越的条件,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回国后所起不到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外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足以准确涵盖当今条件下的跨国人才流动的全部。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应该以长远眼光看待当今中国人才的跨国流动,化弊为利,或扬利抑弊,最终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对策如下:

(一)积极推动劳动制度改革,造就国内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大气候,以提高科技人才使用效率,树立其成就感,减轻其外流动因。

(二)积极鼓励科技人才到国外留学、访问、交流、合作研究,展开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三)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自由流动真正成为可能。

(四)充分认识和利用留在国外的科技人员的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架设起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经贸往来的桥梁,使他们人在国外却能为我国服务。

十四、关于人的个性

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对其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个性不是刻意追求而来的。如果个性是表演出来的,那么个性就不成其为个性了,人就成为演员了。因此,个性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东西。至于人的个性是自然而然的还是刻意追求而来的,这一问题的矛盾集中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这对矛盾的讨论并没有进行得很深入,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还有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的空间。

十五、“十六大”及“三个代表”预测出题点

1如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2怎样理解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第一,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根据党的指导思想提出的党的基层组织的根本任务。

第二,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按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赋予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责。

第三,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普遍适用的基本要求。

第四,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总结实践经验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的新概括。

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需要各级党委从不同类型的党的基层组织的特点出发,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措施,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抓起,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3为什么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党的事业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创新也没有止境。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执政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光荣艰巨。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全面理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要明确三个关系。

第一,历史潮流、时代潮流与党的庄严使命的关系。第二,党的历史任务与党的庄严使命的关系。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4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十六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十六大所强调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主要是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二是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五是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5为什么要强调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当今时代腐败问题愈演愈烈。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面对腐败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全面总结古今中外执政治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当今世界一些执政党兴衰的经验教训,针对腐败对于党的危害,做出了科学的结论。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6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何在?

执政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要从这样的思想高度,充分认识十六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作风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懂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

7怎样理解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是总结党的历史、立足新的实际、适应新的形势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基础不动摇。

第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需要科学把握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系。

第三,正确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增强扩大群众基础的自觉性。

第四,坚持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8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典范。

十六、2004年“两会”预测出题点

当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这个春天再度相聚北京时,中国正走到一个重要关口: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战略阶梯。

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会场内外,共鸣着同一个声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两会,成为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新起点。

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代表委员会认为,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一种精神催人奋进:求真务实。这种精神是各项工作的推进器。

今年的两会充满求真务实的精神,敢于正视困难、勇于解决问题,坦陈直言,直奔主题。这是代表委员共同的感受。

回顾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委员们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骄人成就。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不可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个思路成为共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发展认识的新跨越。

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当改革开放进入第26个年头,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暴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关键阶段,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现代化大业的成败。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让我们再次深刻认识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有代表说,过去一年,新一届政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一手狠抓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处置,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干部群众展示出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共兴大局的合力。”

一个理念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明确了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有位代表说,为多数人说话,为农民说话,为低收入者说话,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说话,这是他在两会上最强烈的感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提高到执政理念的新高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就逐步取消农业税、解决清欠民工工资等下达严格的指标,就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就医难、扩大就业问题等提出明确的措施,这是实践做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具体体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科学发展观更为具体、更为深化,对政府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保障惠及长远:为民修宪,奠定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基础。修宪固本,惠及长远。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现行宪法做出郑重修改,是今年两会的一项重大议题。宪法修正案草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以人为本,保护人权,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民主法治保障。

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实践经验,将十六大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方针政策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

宪法既要有稳定性,又要有时代性。把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转化为国家的意志,成为国家和全民族的指南,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为在关键时期开始新的起飞奠定了最有力的基础。

十七、《行政许可法》颁行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争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实施好这部法律,首先必须认清贯彻这部法律的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第一,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将促进行政机关管理理念的更新。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原则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对行政机关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是观念的冲击和更新,观念的更新将促使行政机关树立现代的行政管理理念。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来自法律的授予。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是对相对人的“恩赐”,而是对申请人行使权利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一种核实和认可。行使行政权要权责统一,不能只要权力,不负责任,不受监督,违法行政要承担法律责任。行使行政权既要遵守法律的实体规定,又要遵守法定程序,忽视法定程序,就难以保证实体的公正,也是一种违法。这些行政管理理念的确立,对于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证行政权的正确行使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将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许可作为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存在着许可事项过多、过滥问题。在某些领域,一讲管理就要审批,审批就要发证、年检,行政机关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行政成本付出很多。行政许可法严格限制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这些制度和原则对防止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培育社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将有力地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针对行政机关违法设定行政许可和不予行政许可、权责脱钩、监督不力以及忽视、剥夺公民对行政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问题,行政许可法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制度,明确规定行政权的行使必须与责任相统一,向社会公开行政管理的主体、依据、内容、过程及结果,规定了行政许可听取意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和举报投诉制度等。这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有利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行政管理,并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

第四,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将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分为事先、事中和事后。行政审批是事前管理,还有事中和事后的管理。过去行政机关往往只重视事前管理,而忽视事中、事后管理,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管理成效差,群众有意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行政机关要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加强管理与提高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许可法规定的一系列方便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的制度和程序,以及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制度,对行政机关树立服务意识、改进作风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五,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将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过去,在某些条例和规章中,只规定了从事某种活动应向行政机关申请许可,但没有规定具体标准和条件、许可期限及法律救济措施,全凭行政机关某些人的意愿、感情审批,这就给某些工作人员谋取私利提供了可乘之机。

行政许可法规定必须事前公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申请人可以不到现场,而通过信函、邮件提出申请,以及对某些许可事项采取招标、拍卖、统一考试、实地检测等方式作出决定,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许可的透明度,减少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当事人私下接触,可以有效地防止行政许可过程中暗箱操作、滥用权力、权钱交易等现象的发生。

十八、第四次宪法修正案预测出题点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04年3月1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因此对于宪法的每一次修改,都会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次修宪是对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共14条。

众所周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法律,规则的规则,是国之重器。所以,保持宪法的稳定性是极其重要的。但宪法毕竟也是法律,它也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当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时候,宪法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它就失去了生命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当时还是高度计划经济时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宪法也就需要进行相应修改,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

本次宪法修正案共14条,其主要内容有13个方面:

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

将“三个代表”写入宪法成为国家的指导方针,意味着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顺应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成为建设国家的方向,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2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

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

宪法修正案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写入宪法,意味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稳步深化,民主将作为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得到确定。

3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第二句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这一修改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这也是与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的肯定相一致的。

4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宪法第十条第三款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此举意味着今后我国各级政府在有关土地征收和征用的问题上,一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相应的论证,杜绝乱征地现象的发生;二是即使为了公共利益征收、征用土地也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土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补偿。

5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

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此次修宪明确规定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鼓励的政策,亦即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取得了和国有经济同样的“国民待遇”。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实际情况,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6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

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基。然而现行宪法对私有财产的界定不完全,仅列举生活资料,而没有包括生产资料。通过修宪确立私有财产权,解决了市场经济中最敏感、最复杂的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问题,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人们增强对私有财产的安全感,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启动民间投资。

7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

宪法第十四条中增加一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同时这条规定也是对政府提出的一项工作要求。

8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条中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对于促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和人权发展、树立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际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权入宪是党和国家一贯方针在宪法上的明确化,为党、政府和全国人民进一步贯彻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重大方针提供了强有力的宪法保障。

9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

将宪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自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特别行政区的代表是人大代表的组成之一,这样规定符合人大代表的现实组成情况。

10有关“戒严”改为“紧急状态”的规定

将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八十条和第八十九条中的“戒严”全部改为“紧急状态”。

“紧急状态”包括“戒严”又不限于“戒严”,适用范围更宽,既便于应对各种紧急状态,也同国际上通行做法一致。这一修改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开明、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

11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

将宪法第八十一条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

元首外交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不仅限于接受外国使节,因此,在宪法上应对其留有空间。

12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

将宪法第九十八条修改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这一修改使全国各级人大的任期一致,有利于协调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和人事安排。

13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将宪法第四章章名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同时,在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有利于维护国歌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全国人民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农民工打工行业排名社会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806 字

+ 加入清单

调查时间:2x年x月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关世成,xx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x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话期间,世成一直低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临走时他告诉我们,他会帮妈妈卖水果,还想学会更多的本事,帮妈妈多做点事。

走进第二家时,在外面玩了半天,刚被姥姥找回来的xx岁关怀正趴在桌上无所事事。去年9月刚上初中不到两个星期,就因为交不起学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被迫退学。关怀全家从凤城过来有好多年了。母亲患有肺结核,姥姥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去劳务市场找点零活及姥姥和妈妈捡点破烂勉强度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关怀的妈妈说起孩子辍学的事,眼圈就红了。关怀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泪:“这孩子天天想学校,总到学校去……”

田皓元(团市委希望办工作人员):王丽丽的家在立山桥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我们觉得仿佛到了农村。丽丽和弟弟在家,多平的小屋里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线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摊着书本,看得出姐弟俩正在学习。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出去做活了。这姐弟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他们的父母是从浙江过来的,主要靠纤裤角维持生活,家里有三个孩子。王丽丽,xx岁,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丽阳,xx岁)都读四年级。(妈妈为了方便,就让丽丽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学。)弟弟王世杰今年xx岁,排行老三,读二年级。丽丽虽然只有xx岁,却非常懂事。有空就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她的学习成绩不错,曾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她喜欢演讲,说起话来口齿清楚,表达流利。问及家里的情况,她说“爸爸妈妈挺不容易的。我们三个这学期的学费就是爸爸妈妈从外面借的。

唐堂,一个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xx岁的她,个头不高,一双聪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甜甜的很讨人喜欢。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妈妈xx年前来鞍,现在全家靠弹棉花为生,每月只有x元左右的收入,还要用x元租房子,余下的钱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费及三个孩子的学费。她的父亲告诉我,学校对他们挺照顾,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是他们家的最大负担,其他的孩子参加课后班辅导,他们想都不敢想。弹棉花摊就在山坡上,他们兄妹三个平时就在这个山坡上写作业、做游戏。家里狭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觉时才回去。唐棠学习刻苦、老实内向,附近的邻居说,苦了这三个孩子,学习都挺好,还那么懂事。“这几年路费也贵,我们没钱回家,这就是家。”

宫彬(团市委宣传部长):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走访对象杨俊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他的家———铁西开发区附近的一间阴暗的小房。他们全家是从安徽过来的。父亲做些力工,母亲干刷浆等零活。我们问他们家里的收入情况,杨俊的母亲说去年赚了6多元,扣除租房子(x元每月,不含水电),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可是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他们两个孩子也都非常体谅父母的不易。杨俊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的班主任向我们介绍说,虽然他家很困难,他还将自己攒下的2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他要帮助比他还困难的小朋友。同学把一些文具送给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学扔掉的钢笔拆开,取零件自己组装成笔……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妈妈给了她5毛钱买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钱,把剩下的钱攒起来,还对妈妈说:“2毛钱的好吃”。

在铁西的山东村,我们见到了徐超,他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走访对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墙上挂了几张奖状,有几张写着校模范生的称号。9岁的徐超念四年级。父亲从山东到鞍山已经多年了。母亲有病,全家靠父亲推垃圾车挣点钱。唯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儿子徐超。徐超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杯奖。她母亲告诉我们:“徐超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作为班级里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徐超告诉我们他最大的愿望要考上清华大学,将来还要买幢别墅给爸妈住。

连日来,随同几位团干部一同走访了几户农民工家庭,既为这些家庭的贫困叹息,也为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而感慨,但同时也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农民工集居的山东村,记者与团市委的几位团干部试图找到有能力,但不愿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却没有发现,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虽然有时为了方便,他们会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学。一位母亲更用她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她的心愿:“我自己苦点、累点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念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贫困是困扰农民工家庭子女就学的最大问题。农民工主要从事卖菜、力工、收废品等工作,收入不稳定,平均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费(每家平均x元),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如果家里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农民工给孩子订校服时,都愿意订大号的,以便一套衣服能从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说,即使农民工的子女已经入学,也仍处于失学的边缘。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没有最低保障,有时上学还要交2到x元的借读费及校服费、外教费等杂费。这些农民工子女从小在城市长大,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们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保护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长大后融入社会,因为没有知识和技能,只能到处游荡,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今年,希望办将启动“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将把救助范围扩大到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计划在“五四”期间救助x名贫困农民工子女。同时筹建一个基金会,专门用于农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办的现有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在走访中,我们不只一次地问一些贫困家庭,也问自己,给失学的孩子解决了学费问题,他们会上学吗?可正像关怀的妈妈所说,除了学费还有书费、校服费及其他一些费用,他们还是交不起。因此,帮助这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尽些心力。最终能体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们的关爱之情。虽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数人,但是通过捐助活动,会影响这一群体,让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北京二手房市场年终总结 15年市场预测_年终工作总结_网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营销,全文共 1821 字

+ 加入清单

15北京二手房市场年终总结 (三)15年市场预测

09北京二手房市场年终总结 (三)XX年市场预测

XX年房产市场预测

一、政策

XX年经济通胀预期加强,楼市预期不甚明朗

XX年楼市快速回暖,许多一线城市房价迅速上涨,北京、上海等市场房价上涨幅度甚至超过了XX年。

对于未来的楼市走向,业内均有不同的声音,有继续看涨的观点,也有认为,明年楼市会出现调整、房价会出现拐点的言论。总之,从当前市场反应来看,楼市的预期还不是十分的明朗。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低谷,市场正逐步回暖。房地产行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大为改善。

楼市利好政策是否延续要看具体情况,“有保有压”成为调控主流

近期,关于楼市利好政策是否会延续的话题成为了业内探讨的焦点,针对目前市场的情况,美联物业分析认为,楼市利好政策市场能够得以延续,既要看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也要看每个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具体实际情况。从宏观的经济层面来看,XX年在保八的目标下,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才使中国经济迅速回暖,而且政府也多次表态,当前情况下也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在明年毫无疑问的面临着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因此,政府出台打压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可能性很小。但是,也要看到,当前确实面临着通胀风险,一线城市的房价的确上涨过快,投资性置业不容忽视,政府必须有保有压。

对二手房市场影响最大的政策:营业税及7折优惠利率

XX年10月22日出台的以鼓励住房消费为目的的全国性救市政策之重头戏--“7折利率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即将于年底到期。

按照已经执行的南京招商银行8折利率计算60万、20年期商业贷款为例,如果采用等额本息方式还款,按照七折计算,每月需付按揭贷款3686元,而按照八折,则是3878元,前后相差192元,贷款期内差46072元。从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顺序看,XX年开始的调控、XX年底开始的收紧,首先出台的政策肯定是金融层面的改变。而在同时涉及金融政策及交易环节--营业税改变的时候,肯定会首先考虑影响比较小的贷款环节。

另外需要关注政策出台的时间窗,12月上旬国务院的经济工作会议将是最可能出台重磅政策变化的时间点,所以如果之前市场出现利率上涨的话,那么营业税优惠很可能会终止。

营业税

XX年6月1日后,针对购买不足2年内出售的房屋全额征收营业税

XX年6月1日后,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

2年内差额收取营业税:

XX年底救市政策:优惠执行日期为XX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预测最可能的变化为改为2年内全额收取:3-5年的免征或差额收取。

影响:

首先:5.5%的全额征收,绝对值高。对于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场,一套涉及营业税的房源将需要缴纳5万以上营业税。

其次:84号文的迭加效益。黑白合同的取消使得原来可以避税的房源变成全额缴纳,差额收取给这部分房源带来的影响也超过XX年。

第三:5年内房源的数量。这主要包括2部分,一是最近几年内建设的商品房等再上市,这大约已经占目前房源的60%左右。另外还有原来的公房等在近几年已经交易过的房源三次上市。甚至今年年初交易的房源这些在现在的政策下都基本没有营业税影响。而一旦恢复政策,这些都奖增加交易费用。

二、市场

XX年京城房价上涨的速度和幅度都是令人惊讶的。从三、四月份的快速回暖,到五、六月份的逐步火爆,九月份的量跌价涨,再到10月中旬开始的楼市成交暴涨潮。房价上涨达到了40%以上。造成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如刚性需求、投资性置业、产业转移、通胀因素、开发商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在XX年仍将继续作用于楼市。由此,我们认为,XX年房价的总体走势仍然会保持上行。之所以这么判断,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走势、投资环境、通胀因素等宏观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另外一方面是由于XX年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地王屡创新高,在成本因素作用下,未来的房地产价格必然会出现上涨。此外,从需求层面来看,由于北京的大城市效应,不但刚性需求旺盛,投资性需求也比较强大。多重客观因素的迭加作用下,XX年房价仍将保持上行走势。

北京美联认为京城房价总体走势仍然上行,但是不排除房价局部性、阶段性的回调可能。 而成交量将很难维持今年这一二手房市场成交27万套,而商品房近20万套的市场高峰。

美联物业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XX年北京楼市中的二手房以及商品房成交量比例将呈现以下走势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农民工打工行业排名社会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382 字

+ 加入清单

农民工已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关爱农民工是各行各业都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筑业企业使用大量的农民工,是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在期间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合建筑业企业的要求。武汉建筑业协会对建筑业企业使用农民工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改进建议的课题,通过走访企业和区建筑业协会及书面调查等方式,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研究。

一、使用农民工的情况

1.农民工已成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近两年来武汉建筑业企业使用的农民工,约占从业人员的70~80%,即35~40万人。使用的农民工70%是成建制从劳务公司而来,30%的是临时招用的零散工。100%的企业与劳务公司签定了劳动用工合同,企业直接与农民工签定用工合同的占60%,40%的没有签合同。其技能级别,在初中级,平均年龄在35~45岁之间。使用时最长的在10~15年。

2.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之下,建筑业企业使用的农民工工资,要高于其他行业。泥、木、钢、架、电等技术工种,每月工资在4500~6000元/人。普工也在每月3000~4500元/人。由于多数实行计件工资制,技术工种每天收入在180~200元/人,普工收入每天也在100~150元/人。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对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已经实行实名制。

3.农民工在施工现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都住在活动板房和出租屋内,室内有床、电视和空调。食堂饭菜可口,干净卫生。淋浴房装有专用锅炉,厕所铺有瓷砖,其条件不低于普通城市居民住户的水平。更人性化一点的现场,有的还设有夫妻房,夫妻店。使农民工在施工工地工作,有如同在家的感觉一样,以保证提高其工作效率。

4.大多数都以施工项目为单位给农民工买了意外伤害保险,给企业常年合作的劳务公司的骨干人员办了社保、医保,将他们当成施工企业的员工一样对待。进项目施工的农民工还进行身体检查,办理临时出入证件,配戴在胸前。个别施工企业,对长期合作的农民工中信誉好的,还借资帮助其购买汽车交通工具,使其方便、安全、准时上下班,以情留人。

5.项目工程量相对大一点的工地,都设有农民工学校或农民工夜校。由施工企业的技术、安全、劳资、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授课,进行上班前教育,轮岗、换岗培训,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教育,质量、技术交底。有的还请市建委、市建委培训中心、建筑技术学校的老师去讲课,办农民工夜大,进行考核考试,给合格者发培训证或上岗证。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起到促进作用。

6.有部分劳务公司经过党组织批准,建立了党委,下设若干个流动党支部。开展政治学习,思想工作,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农民工提高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使他们明白不仅要为自己赚钱,更要为企业尽职,为国家尽责,遵纪守法,为社会和谐建设服好务。有的企业还组织青年农民工集体外出旅游,不仅增强了农民工对企业的凝聚力,而且加深了对建筑行业的认识。

二、使用农民工中存在的问题

1.已出现年龄断档趋势。现在所使用的农民工大都在35~45岁之间,而30~35岁的农民工已不多见。从年龄上看,已出现断层,带来用工荒的问题。由于从事建筑施工生产的工人出现青黄不接,农民工作为建筑业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对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已构成威胁。

2.技术技能水平不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工持证上岗率约为30%,大部分没有进行过操作技能培训。放下手中的农具,来到施工现场,就成了建筑工人。虽然在施工前,都有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书面交底和现场技术口头交底,但很多工序因为之前从未干过、更没见过,难以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

3.安全意识不高。根据调查统计,从建筑工地出现安全事故频率来看,80%的农民工受到过伤害。在施工作业之前都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但现场经常看到农民工不戴安全帽,将安全帽丢在一边,休息时将安全帽当成临时凳子使用。吸烟酗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从业农民工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4.施工效率较低。建筑业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都是手工操作。施工现场的工厂化作业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替代和解决施工现场的手工操作问题。农民工来自农村,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也一无所知。其生疏的操作技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四五级工才能做的活,一二级工去做,是做不出来的。

5.季节性因素影响工期和质量。不论施工现场多忙,尤其是在农忙季节,他们都会离开工地回家忙农活。在施工生产中出现了质量问题,必须推倒重来时,做了活,就要给工钱,重做不给工钱就走人。农历的过小年至正月十五,农民工是要回家的,不论施工现场有多大的事。因此,农民工的季节性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工程工期和质量。而且无序流动,给施工现场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出现了季节性用工难的问题。

6.对建筑业的热爱程度较弱。农民工对建筑业的热爱程度较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收入水平不高不满意,还有不能按时拿到工资,工作不稳定,对农民工的身份很反感。农民工在农村是农民,进了建筑业务工,就应该是建筑工人,可仍然是叫农民工。而且可随时跳槽,对哪一行业都不能专一热爱。

7.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劳动合同不规范,劳务合同由劳务公司负责人(工头老板)自行单方面制定的,霸王条款多。双方责任、权利、义务不明确,不严谨,只对资方有利,损害或保护不了农民工的权益,其目的只是应付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的检查和逃避可能发生的法律责任。加上农民工法律知识学习不够,只忙于挣钱养家。因此,恶意讨薪,或“讨薪专业户”,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8.重复征收使用农民工营业税。营业税重复交纳,当劳务企业从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劳务时,施工企业已代劳务企业交纳了3.6914‰的营业税,而劳务公司又按农民工工资总额的5.8‰交纳服务型行业的标准营业税。这样两头交税,不仅使施工总承包企业增加了负担,也使劳务企业没有经济实力支撑,还使农民工减少了收入。

9.劳务公司空壳现象较为普遍。开办劳务公司,行业主管部门不可能优惠贷款,靠劳务公司经营收入维系生存和发展。劳务公司按照服务行业的标准纳税,减少了很大一部分企业利润。而做得好的,有技能农民工又直接对施工总承包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使劳务公司收入再减少一部分。

10.定额人工单价太低。建筑工程造价定额站发布的信息,土建工人每天仅40元/人,安装工人每天也只有41元/人,即使从20xx年6月1日起调至59元/人,物价指数、生活指数上涨,远不止这个比例。农民工大都实行计件工资制,造价站的定额工资仅是参考。而企业实际支付土建工人每天在100~150元/人,技工在180~200元/人,安装工人则支付的更高,如何使定额造价适应市场的变化,已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综上所述,研究解决建筑业使用农民工的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

三、产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少一部《建筑业法》。因为《建筑法》从开篇到名义,都是将施工企业作为规范、调整的着重点,这是很必要的,但对其上游的投资主体,即对业主建设单位的约束是很不够,更不用说对从事建筑业施工生产的主力大量的农民工的约束。这些问题单靠建筑施工企业是无法解决的。应该尽快制定《建筑业法》。对凡是从事建筑行业的,法律地位要明确,加上行业行规约束,企业的自律,建筑业企业这个最弱势的地位才能提高。

2.劳动合同不规范。由于农民工缺乏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维权意识,认为劳动合同不重要随便签个名,却不知是霸王条款,只有默认。稍有法律知识的农民工,一看合同,就不愿签,只认钱。也有代签劳动合同的,也有合同执行不好不愿再签的。劳动合同的双方在责任,权利和义务方面要对等,合同不严谨。由于劳动合同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因而带来危害农民工、企业和社会的连锁反应。

3.劳务企业生存困难。施工总承包企业要求劳务公司输送的农民工政治素质好,技能水平高,人工费合理。而农民工要求劳务公司介绍到技术水平要求低,工资高,生活条件好的单位工作。劳务公司处在夹缝中,一无政策扶持,二无雄厚资金运作,三无稳定的骨干队伍支撑,疲于应付政府主管部门的检查。技工等级证书是总承包企业出钱办理的,都在总承包企业保管。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很大,人证分离现象严重,劳务公司难以运作。

4.建筑业农民工地位低下。建筑业施工生产现场大都在荒郊野外,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是肩挑人扛,粗笨的手工操作,而工资待遇相对来讲不算是好的。稍微有点条件和本事的农民工,都去了其他行业工作。留给建筑业的农民工,差不多都是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常会感到地位低下。

5.全国劳动力结构失衡。全国大学的扩招,各类学校的升级,所有的人都上大学、专科,弄个大专文凭,不愿再做技术型蓝领,缺少中等专业技校这个层次,劳动结构的宝塔型中间悬空了。由于只生一个好,而每个都想方设法往高处跑。由于建筑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让很多独生子女因面子问题望而生畏。各行各业从20xx年就开始出现了用工荒,建筑业也未于幸免,深受其害。建筑业发生严重的劳动结构失衡,其表现在农民工年龄断层上。

总之,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身份遭歧视,供求起变化,要求不断提高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

1.各级政府要将农民工问题纳入规划。制定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力争在期间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建筑业的主管部门也应结合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制定出适合建筑业所需要农民工的发展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作法,保障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作后盾。

2.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为了让农民工能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农民工”这个称呼不能再继续使用了,其明显地带有一种歧视的意思。在哪个行业从事工作,就应该称哪个行业的工人。当然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就统称为“建筑工人”。希望在各级政府出台的文件中,在新闻媒体中宣传报道时,不再出现“农民工”的字样。

3.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民工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使用劳动力的重要来源,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国家、社会、企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办技工学校,培训农民工。政府要统筹规划,要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作为执政为民的考核指标。企业积极参与,形成综合培训的合力。从长远看,从高处看,必须培养具有高智力结构,开拓创新思维的农民工。使所有的农民工不仅学到一个行业的技能,而是学到各个行业的技能。不论到哪个行业都可以胜任,一专多能。整个农民工的素质都提高,已是当务之急。

4.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行业的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劳动用工合同范本,明确资方和劳方的权益、义务、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的执行力度,用工未经培训持证的不准上岗,未签劳动合同的不准上岗。从而体现签订合同的严肃性,履行合同的的重要性,管理合同严谨性,制定合同的必要性。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

5.转变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方法和规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调整管理方法转变管理规定。多服务、多教育、少收费、少罚款。不要再陷入管理就是培训,培训就是发证,发证就是收钱或罚钱怪圈,要注重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搞可不搞的培训和年检,应少搞或不搞,减轻企业负担,用以增加农民工收入。

6.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实行实名制卡以后,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农民工本人及仲裁部门就可以有据可查,同时还能有效地杜绝以往常常发生的分包方虚报农民工数量,截留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实名制的实行可以大大提高劳务公司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使劳务公司真正实起来,在市场竞争中,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7.提高人工单价标准。建筑工程造价定额管理站,所发布的信息,应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人工单价现在执行的是20xx年以前的,有些标准甚至是20xx年以前的标准。人工单价远低于现在的实际情况,造价信息的指导意义有所降低。因此,调整人工单价指导信息,已经是势在必行。从而保证造价信息的科学性,时效性,指导性和权威性。

8.减少重复交纳营业税。营业税是按开出票据营业额征收的,在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业主方开出的工程款票据中,已含有劳务公司的收入,即劳务公司的服务营业额,而税务部门对劳务公司又按劳动服务营业额交纳一次营业税。这是不尽合理的,出现劳动服务营业额已重复计税。因而,能否适当调低,或者只收一次营业税。

9.发挥党工团组织的作用。党工团组织是调节社会矛盾的社会组织。劳务公司按照党章、工会、团章章程的规定,组建应相的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使农民工在政治上有追求,政治思想上有问题,有个诉说的地方。工会组织还可以扶贫济困,帮助农民工维权。使松散的个体变成有组织的集体,对农民工的稳定一定会发挥积极地作用。

10.加强对农民工的领导。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在认真研究的重要议题,建筑业的主管部门应该设立专职部门,研究、制定管理、使用农民工的政策和实施细则。为建筑业使用好农民工,为农民工跨进建筑工人行列做好指导帮助作用。尤其是分管劳务企业资质的管理部门,要担当起重任,进一步提高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超声波流量计市场调研及中期发展预测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营销,全文共 2288 字

+ 加入清单

2018年超声波流量计市场调研及中期发展预测报告

【引言】

《XX年超声波流量计市场调研及中期发展预测报告》主要从国内外市场现状及我国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发展背景、市场生产供需关系、竞争格局、品牌建设、渠道发展、价格战略等方面入手客观公正分析行业状况,通过科学的数理模型推测未来市场规模,对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给出行业发展的建议。本报告将展现给客户一副完整的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全景图,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市场信息服务。

君略研究报告网以君略产业研究院为依托,拥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和多年行业分析经验,每一份投资咨询报告都出自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专家组亲自执笔,由高级专家审核的专业报告,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市场分析和行业发展趋势意见,是各类相关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章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定位与主要产品

一、行业定位

二、产品构成

第二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发展概况

一、行业沿革与生命周期

二、行业发展特点

三、行业产销规模

四、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五、行业技术现状

第三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第四节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二章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第一节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总产量及细分产品产量统计

一、—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总产量统计

二、—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细分产品产量统计

第二节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及细分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一、—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二、—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第三节 产品技术指标分类

第四节 —XX年我国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第五节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总产量及细分产品产量预测

第六节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总产量及细分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第三章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一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当前主流技术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技术对比

第三节 国内外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前沿技术动态

第四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技术壁垒分析

第四章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业链发展分析

第一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二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上游行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下游行业发展概况

第四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原材料供给情况

第五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下游消费市场构成

第五章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政策研究

第一节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业政策回顾

第二节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业政策热点

第三节 “”期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发展政策环境预测

第四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价格调控政策分析

第五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投资鼓励限制政策分析

第六章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企业竞争

第一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区域市场竞争格局

三、品牌市场竞争格局

四、渠道市场竞争格局

第二节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三节 国外主要企业研究

一、企业一

1. 企业介绍

2. 产品业务构成

3. —XX年经营统计数据

4. —2017年发展预测

二、企业二

1. 企业介绍

2. 产品业务构成

3. —XX年经营统计数据

4. —2017年发展预测

……

第四节 国内主要企业研究

一、企业一

1. 企业介绍

2. 产品业务构成

3. —XX年经营统计数据

4. —2017年发展预测

二、企业二

1. 企业介绍

2. 产品业务构成

3. —XX年经营统计数据

4. —2017年发展预测

……

第五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第七章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分析

第一节 国际超声波流量计产品总体发展概况

一、本产品国际现状分析

二、本产品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

三、XX年国际超声波流量计市场发展概况

第二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海关数据统计

一、—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进口量/金额统计

二、—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出口量/金额统计

第三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进出口区域格局分析

一、进口地区格局

二、出口地区格局

第四节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进出口预测

一、—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进口预测

二、—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出口预测

第八章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第一节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投资现状研究

第二节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投资分析

第三节 近几年主要投资项目分析

第四节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投资预测

【部分图表】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构成图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生命周期示意图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销规模对比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图表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总产量统计

图表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细分产品产量统计

图表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图表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图表 —XX年我国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图表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总产量及细分产品产量预测

图表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总产量及细分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原材料供给模式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下游消费市场构成图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企业市场占有率对比

图表 进出口产品构成图

图表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进口量统计

图表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出口量统计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进口地区格局图

图表 超声波流量计行业出口地区格局图

图表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进口预测

图表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产品出口预测

图表 —XX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投资规模

图表 —XX年主要投资项目统计

图表 —2017年超声波流量计行业投资规模预测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_经验材料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公务员,全文共 10407 字

+ 加入清单

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一)

一、诚信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公司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许多老字号或是相当有实力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为求一时之利,不守诚信,最后落得个破产倒闭的下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就是对诚信重要性的佐证。难怪有人已把诚信提高到生产力的要素之地位上了。

然而,现在我们的诚信已经出现了危机,人们对什么事情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为了利益而漠视诚信的事情一再出现。当黑心月饼、甲醛浸泡的水产品、劣质奶粉、有毒白酒、有毒咸鱼等等食品让人们胆战心惊时,当“放心食品”不再让人觉得放心时,人们不能不疑。物欲的横流和人心的浮躁,已使人们对诚信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好像陷入了彼此戒备的危机。

2004年4月,安徽阜阳农村假奶粉贻害婴儿的事件震惊全国,再一次加剧了人们对诚信的心理恐慌,“无营养”的劣质婴儿奶粉曾一度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本应提供养料的奶粉,却“残害”婴儿六七十名,造成至少已有13名婴儿死亡。头大、浮肿、低烧,娇嫩的幼小生命承受了不应有的灾难。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当前农村消费市场上,婴儿奶粉良莠杂陈,代替外出打工的儿女照顾婴儿的农村老人难辨真假。在千万农村‘留守家庭’中,吃不到母乳的娃娃们的生命安全正被劣质奶粉的黑影笼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学生回答:因为他喝的是假酒。这样的“幽默”让我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当想到连小学生的脑子里也开始担心伪劣产品,也开始产生怀疑一切的心态时,当人们对一切都冷漠、麻木的时候,这会不会是一种悲哀呢?

俗语说:“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却不能没有钱。”但在当今社会中,似乎除了钱外,还有一种东西更不能缺少,那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良好的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缺乏诚信,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将被别人象躲避瘟疫那样躲着你,最终将成为孤家寡人,从而得不偿失。

二、提倡节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细水长流,复印机旁的废纸张堆积如山……总之,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欲。

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淡忘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答案是惊人的: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其依据如下:

(1)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100亿立方米以上,仅北京市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2)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的土地就达400万亩。

(3)因为贪婪和浪费,我国能源也进入了紧缺时代。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目前中国每万元工业生产值比发达国家多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许有人会以我们的技术落后为托辞,孰不知,人为的浪费是最主要的原因。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势头。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

一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

我们邻近的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桨出口到中国换取外汇。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再富有也没有权力浪费资源。

三、金钱与道德

一直以来,金钱与道德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但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认为讲道德就不要讲金钱,要金钱就是不道德。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思维定势有必要改进了。现实生活中,类似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的情况时有发生,反映人们的公德意识亟待加强;但让座者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也从某种意义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生活中,受益者毫无感激之情的现象并不罕见,本人就曾多次碰到给人让座而对方接受后毫无表示的情况——一声“谢谢”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对方那种似乎天经地义和心安理得的接受方式,无疑使人心里很不舒服。公交车司机自费设立让座奖,是对让座者行为的肯定并以此鼓励人们做好事,却依然遭到人们的非议,让笔者深切感受到清谈家的厉害——一方面对不断恶化的道德滑坡不满,一方面又对他人改变现状的努力乱加指责。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一个人出发点的崇高与正确,而结果的好坏却往往是不那么重要的。类似的事情,在有关“道德银行”的讨论中就曾出现过——批判者们质疑这样会造成对“银行”一词的滥用,对志愿、义务等的“银行”化表示忧虑,更有人指出“道德归道德,银行归银行,少搞点比傻表演,多弄点聪明有趣的事”。然而,为道德建设做点实事,总比绕着手讲什么“出发点”要来得实在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的精辟论述。无偿献血的运作机制,就或多或少地利用了人们的趋利思想,但这与其行为和目的的高尚性并不相抵触——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无偿献血者的出发点是非常高尚的,但“献血后本人和直系亲属在需要时可以免费用血”的政策无疑起到了相当的激励作用。同样,对于“有奖让座”来说,象征性的奖品和日后的回报只是参加者行为的促使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有无“奉献”是最重要的,是否“无私”却不必计较。倘若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并引导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利己的同时有益于整个社会,又有何不可呢?我们为什么非要把道德与金钱对立起来呢?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道德与物质利益挂钩。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对话和交流在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中,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冷战思维被打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和扩展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作为一种国际社会交往的积极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各种文明的互动也不断加强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首先,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商品流通,而商品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如流行世界的牛仔裤和可口可乐,都被视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口更大规模地流动,大量的移民将其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带至移居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互动。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全球的信息流动。据统计,2002年,全球由纸张、胶片及磁、光存储介质所记录的信息生产总量达5万亿兆字节,足以填满50万座美国国会图书馆。

无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交流,必然对不同文明和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人担心全球化的结果,将使各国的本土文化失去其自主性,甚至被外来文化同化,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一统天下,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其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一种平行而相对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席卷世界,反映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趋势。如从纽约、伦敦、巴黎到东京、汉城和香港的时尚,基本趋同。然而,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趋势也在加强。许多国家将文化安全提上议事日程,并采取种种措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从亚洲和欧洲关系的发展来看,虽然亚欧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但均注重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特点。如法国禁止其国内的商店使用英语标志,甚至禁止其互联网站上出现“只使用英语”的网页。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制订政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新加坡政府强调:“尽管我们讲英语,穿西装,但新加坡人不是美国人或盎格鲁—撒克逊人。如新加坡人变得与美国人、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一样难以区别,或者更糟,成为他们可怜的仿制品(即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那我们就丧失了与西方社会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使我们在国际上能够保持自我。”由此看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本土文化虽或多或少地遭受商业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但其固有的传统文化特性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得以强化。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经济全球化并不妨碍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相互促进。首先,尽管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但不断整合的世界经济,并未导致全球文化的同一化。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前列的国家,其各自的文化特性并未因此而削弱。对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他们认为必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但“全盘西化”的影响日益薄弱。的确,在中国最“西化”的上海,曾举办的国宝《淳化阁帖》善本特展吸引了无数观众,最多一天涌入10000多人,且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其次,每个文化都有自己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特性与优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东亚经济的起飞,儒家文化从东亚和东南亚传至世界,人们纷纷关注经济发展与儒家传统的关系,认为儒家文化的某些长处,是推动东亚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虽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不少人对东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欧美等国的权威性报刊甚至宣称,这次危机标志东亚经济模式和东亚价值观的失败和终结,儒家文化是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但随后的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坚韧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的,将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文明的交流。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在这个问题上,不恰当地强调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绝对意义,庸俗地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物欲的满足,不仅背离了社会演进的规律,也玷污了人性和人格的尊严。然而,否认物质基础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2)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要求有三:一是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二是强调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必须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三是强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这样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衡量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起码的尺度。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来讨论以人为本,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的所有实践,从制度安排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同时,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就是说,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而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状况,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即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或一定的现代化设备,也不可能自然地使这些资源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样,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社会文明的演进,除了外在地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外,实质上则表现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那种在实践中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物质生产进步,最终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教训;那种专力于资金、设备引进而疏于人文环境营造和人的素养提高,结果导致欲速不达的结局,都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因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物质生产、外在环境的改善与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兼顾。

(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正是为了这样一种“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中,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虽历经坎坷,但目的就是一个,即改变阻碍人的平等权利的获得和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桎梏和社会条件。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于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约人们平等发展,影响他们聪明才智发挥的种种消极因素,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更为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5)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经济、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另一方面,还必须把“一切为了人”的原则,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础上,既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力量源泉的方法。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支配他们的劳动成果。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以革命的方式,摒弃了资本主义使劳动与劳动成果的获得相分离的状况,并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六、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我国的经济改革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民的收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多年的“短缺经济”的结束,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工业产品供过于求,低迷的消费已使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如果我国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生活水平低,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农民收入能够适当提高,这将有效地刺激我国市场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那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朱钅容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标准。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认真研究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与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0年来稳定快速增长,年均收入增幅达到14.3%,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八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18.11%,“九五”前四年,则下降为8.79%,降低9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99年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说,农民收入增幅下滑,有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农业自身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度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二是农民收入过于单一,三是东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五是农民负担过重。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必然反映,决不是靠出一、两项政策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从长远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开辟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实现增收的目标,各地农村和农民应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各地农村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方面,按照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经营格局,是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逐步改变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独立的经营状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途径,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土地承包制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情况下,给予农民土地的使用权。这一项土地制度的创新,使农民可以在“包”来的工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庭经济,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朱钅容基总理指出,要把农村经济搞活,就得把土地搞活,这就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使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入股等等。这一重要措施使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流动起来,实现土地由分散细碎经营向集中规模经营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走上商品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动形式,应加快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同时加快农村土地租税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动。

3.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费改税工作进程

1997年,全年农民三项负担支出为108元,其中现金支出有增加趋势,据统计,仅税款一项农民支付的人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若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另外,农村内部各种税款的征收是按人头分摊,不考虑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层次的差异,加重了低收入水平农民的负担。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取消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尽快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摊开,用税、费的法制化、规范化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增加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

城市的过度投资和农村的投资不足是造成当前农村市场低迷的根本原因。城乡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的长期投资反差的结果使农村经济结构无法进行战略性调整,农村生产基础设施老化,技术进步受阻,农业的发展迟缓,农村市场低迷。当前,农民无力对生产进行进一步的投入,无力在更大规模上组织扩大再生产,技术创新缓慢。为此,增加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愈来愈迫切了,一是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改变传统的、纵向的、单一的计划供给资金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资金供给上,公开农业财政和信贷资金各种业务,广泛推行财政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委托代理与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放宽农业直接和间接融资限制,增加农业各类投资主体与二级资金流通市场的机会,开辟多条农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渠道。二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经济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农民对生产的投入积极性。同时,政府的投入对减轻农业生产强度,解放农业劳动力有积极意义。

5.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非农业生产

在农村地区发展小城镇,可以繁荣当地经济使工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分流出去,在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经营活动,才能开辟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新途径,才能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才能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发展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之后的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政府要抓住这个机遇合理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七、克隆技术与人类发展

继多利羊诞生之后,羊、牛、猪、鼠、兔、猫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都陆续拥有了各自的克隆版本。但毫无疑问,克隆技术依然处于“萌芽状态”,人类要达到完全熟练掌握并安全利用克隆技术的目标,尚需时日。

培育出多利的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所长格里芬指出,迄今所有动物克隆试验中,平均只有1%~2%的克隆胚胎可以成活。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比例有望得到不断提高,但“鉴于物种的多样性,对非人类生物进行的克隆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人类自身时,并不能确保安全”。

虽然如此,但仅仅从技术上来说,不断取得的科研进步总有一天会研制成克隆人。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甚为担忧,充满了恐惧。确切地说,这是对滥用克隆技术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恐惧。专家们围绕在克隆研究方面划分禁区的问题争论不休,其核心在于将克隆技术的应用控制到哪一步才是安全的。

正如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部长布尔曼女士所说,“目前对克隆技术不同的科研方法和目标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生殖性克隆研究与医疗性克隆研究之间的暧昧关系难以界定,恐怕才是专家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以医治疾患为目的而对人类胚胎进行克隆,和以生殖为目的而使克隆胚胎最终成为一个降临人世的生命,两者之间隔着的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已。

克隆人带来的诸如导致物种灭绝、历史人物复生等种种缘于无知的恐慌逐渐消退,至今悬而未决的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冲击也难以构筑起阻止克隆人问世的路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家们急切地盼望通过立法规范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但即便是全球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也难保没有偏执的“科学疯子”继续尝试。

克隆技术不是第一项也不会是最后一项使人类陷入窘境的技术。人类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使科技发展不偏离为人类服务的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建筑能耗预测项目管理方法研究分析博士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建筑,全文共 2652 字

+ 加入清单

建筑能耗预测项目管理方法研究分析博士开题报告

博士开题报告——我国建筑能耗预测项目管理方法研究分析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节制地使用能源,直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大幅度涨价使世界经济遭受到能源危机的沉重打击,世界各个国家才重视能源问题。由于能源资源条件的限制,新能源的开发在短期内也难以缓解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许多国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常规能源的节约上,“节能”被称为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之外的第五大能源。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开展建筑节能已持续了三十多年,如今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已十分普遍,欧洲已成为世界上居住品质最高、最科学的地区。例如法国从1974年起分三步走用法律形式正式规定了采暖居住建筑的节能指标,要求1974年节能25%,1982年和1989年分别达到节能45%、60%。1990年法国的建筑能耗已从1984年占社会总能耗的42%~45%降低到28%。在法国政府的主持下已完成了40座中等城市的旧房节能改造,虽然自1974年以来法国住宅面积增加了约14%,但建筑能耗几乎没有增长,法国的建筑节能成就巨大。

三十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内容一直在不断更新:最初强调建筑节能(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后来又强调在建筑中保持能源、减少热损失(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上世纪90年代重点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进入21世纪后建筑节能的主题内容是建筑能源的可持续性(energy sustainability in buildings),如今欧洲已出现了极为“严格”的零能耗住宅标准(zero heating standard)、零co2排放标准(zero co2 standard)和能源自给标准(autonomous standard),并且已有少数达到上述节能标准的居住建筑投入使用,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领域已遥遥领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的能源供需关系主要表现为总量的失衡,即能源供给量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主要围绕解决一次能源供应短缺问题而进行的。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我国能源发展进入解决以电力短缺为主的阶段,仍然属于补短阶段,解决能源供应短缺问题,国家明确提出了以电力建设为中心。第三阶段,1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能源需求在需求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与需求增长速度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能源工业的生产和发展、能源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阶段在能源供需矛盾基本得到缓解的情况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逐渐显现出来。

建筑业是能耗大户,全社会总能量的20%到4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据资料统计,重庆的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20%。这一比例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的经济腾飞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正不断攀升。而资源枯竭、环境被破坏等问题正困扰着人类。

建筑能耗系统是总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宏观政策都将直接影响能源系统的运行。相反,能源供求结构也直接影响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随着经济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间联系日趋复杂化,建筑能耗规模越来越大,相互联系也越来越复杂。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轨时期,我国的能源资源状况和能源结构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因此,对我国建筑节能进行预测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尝试着综合运用多因素定量预测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对进行科学地预测,这样对建筑能耗预测理论发展也是有利的。

目录

目录 ii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2

1.2.1研究的理论意义 2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2

2.我国建筑能耗及预测研究现状 3

2.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3

2.2 建筑能耗预测研究现状 5

2.2.1 能源消耗理论 5

2.2.2国外能源预测模型 6

2.2.3 国内能源预测模型 9

3.论文的研究方案 11

3.1 研究拟达到的水平和预期成果 11

3.2 论文的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1

4.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2

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2

4.2 论文初步写作提纲 12

4.3 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5

5.论文研究的可行性论证和技术路线 15

5.1 可行性论证 15

5.2 技术路线 16

6.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6

6.1 拟解决的问题及困难 16

6.2 解决途径 17

7.论文工作计划及时间进度安排 17

8.科技查新结论 17

9.主要参考文献 17

9.1 国外文献 17

9.2 国内文献 19

附录:攻读博士以来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20

9.主要参考文献

9.1 国外文献

[1] oliver p,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zaiyi liao. methodology for forecasting residential energy demand in china: an approach to technological impacts[d].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3]s.karatasou,m.santamouris,v.geros.modeling and predicting building’s energy use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methods and results[j].energy and buildings 38()949–958.

[4]a.azadeh,s.f.ghaderi,s.tarverdian,m.saberi.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genetic algorithm to predict electrical energy consump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林果虫害预测预报实习报告范文_实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林果虫害预测预报实习报告范文

梨小食心虫几年来对库尔勒的香梨果园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危害,影响了香梨的产量和质量,这种情况让我们意识到了检测防治害虫的必要性。因此州林业局和市林业局互相合作要进行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我在2019年3月30日至2019年9月3日库尔勒市香梨研究中心实习的五个月过程中跟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测报对梨小食心的危进行认真调查。

1. 梨小食心虫的生活史及习性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属鳞翅目卷蛾科,又称桃折梢虫。该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遍布各省区。其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杏的果实。果实被蛀食后蛀孔内充满虫粪,果实腐烂同时造成大量落果。带有虫卵的果实装箱后孵化的幼虫钻蛀果实可造成大量烂果。近些年该虫危害程度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该虫也是出口检疫对象。

以老熟幼虫在老翘皮下、树干裂缝中结茧越冬,有时幼虫也可在果品贮藏地及包装物内越冬。翌年春季3月底4月初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出现在4月中下旬,越冬代发育进程与苹果蠧蛾基本一致。第一、二、三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是6月中旬、7月底、8月初和9月上中旬。10月以后,老熟幼虫陆续离果,进入越冬状态。第一、二代幼虫发生期比较整齐,一般一、二代主要危害桃李杏 的新梢,三代危害桃李杏梨的果实。卵主要产于顶部的叶背面幼虫孵化后直接蛀梢,每年5-6月桃园新梢被蛀率可达100%,危害果实的卵产于果实表面或周围叶片上卵散产。在梨、苹果、桃混生的果园或邻栽的果园梨小食心虫发生严重,果树种类单一的果园发生相对较轻。在库尔勒地区桃的虫果率高达50%。而且近年来该虫在香梨的虫果率也明显上升。对库尔勒地区香梨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

2.梨小食心虫成虫消长规律调查

在哈拉玉宫乡总共12019亩,包括防护林,居民区,中环路等等。在12019亩里我们设了6个检测区。分别为三个普通区、两个低浓度区、一个对照区。5月12日又增了一个对照区。每个检测区30亩左右。每个检测区我们挂了10个三角形诱捕器用于虫情发生及消长信息的观察点。从2019年3月30到2019年9月3日每周一,周三,周五调查一次数量并记录调查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农民工打工行业排名社会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6903 字

+ 加入清单

建筑行业农民工是中国农民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行业农民工游走在农村和城市之问,夹在农民和工人之间,很难在市场经济潮流中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生存现状很少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成为城市底层的边缘人。关注建筑工人的生存状况,改善其生活质量,规范劳动力用工市场,有助于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一、数据来源和基本信息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工生存现状实地调查。采用问卷和直接深入建筑工地观察和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北京市五大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生活现状、工作情况、工作条件、业余文化生活、参与社会保障及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知和工资收入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调查表228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210份,有效率为92%。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四川、安徽、河南、山东四省,年龄跨度在18~60周岁之间,多为已婚男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建筑业农民工从业人员年龄及性别结构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建筑业农民工各年龄段从业人员数量呈典型的正态分布特征,年龄构成主要集中在31-50岁年龄段之间,其中41到50岁年龄段从业人数为最多,20岁以下的农民工出现增长。建筑业农民工已婚者居多,他们为家庭而打工的社会意愿表现明显。建筑行业中性别失调最为严重,男性农民工约占95.9%以上,而女性农民工仅占4.1%。

2、建筑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结构

建筑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一劳动群体的人口质量,而且人口质量要比人口数量更为重要。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10位农民工中,文盲3位,小学文化程度23位,初中文化程度占121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3位。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9%以上。

二、建筑业农民工总体特征

在调查的样本中,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1、弱势群体

弱势性是建筑业农民工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农民工的最大特点。建筑业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数以千万计的建筑业农民工已成为国家经济运转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建筑业农民工长期因工伤事故无人管、工资被拖欠、生活条件恶劣而无处求助。

2、流动性较大

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竣工或者一项具体的工种工作结束,该建筑项目农民工的工作任务也将终止。为继续寻找工作,可能要流向下一个城市,如此循环往复,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最终返乡不再继续打工。建筑业农民工明显具有更强的流动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社会保险的转移与接续问题,如果建筑业农民工在就业地加入的社会保险不能实现跨地域的转移,会极大地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并直接损害他们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3、工资普遍低

据调查目前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20xx至4000 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20xx元下的占21%,20xx-3000元的占39% ,3000 至4000元的占20%,4000 元以上的占20%,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城市的整体消费水平很不协调。

4、教育培训少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9%的建筑工人甚至包括一些技术工种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他们以前大多是建筑工地的普工,随着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渐渐的升为技工,但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由于施工企业和施工班组的分离,施工企业不会对一个临时合作的施工班组成员进行培训,而乡镇小包工头或者班组队长也没有能力对班组成员进行培训。在安全方面,施工方往往是只有简单的形式上的安全交底,建筑工人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施工任务,而且对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也是一大隐患。

5、职业风险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与建设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摩天大楼和地下工程比比皆是,其建设难度亦成倍增加。工程项目建设难度的增加带来了建筑业农民工职业风险的增大,最近几年各地频繁发生的建筑工程事故造成了建筑业农民工不小的伤亡。

6、归属感差

建筑业农民工现代文明意识不强,无论是交规意识、环卫意识还是养成科学、牛活方式等方面与所倡导现代文明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不文明的行为颇多。生活上的差异、薪酬待遇上的不平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在“身份地位”上与“城市人”有较大的差别,归属感日益缺失,对城市文明的接受与融入也日渐下降.缺少为城市文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三、建筑业农民工生存现状

生存现状指在日常生活和行为表现中呈现出来的情形,具体体现在生活质量、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生活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生活质量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工作时间超长

建筑行业具有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特点,大部分工人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并且很少有节假日。农民工一般每天5:00-6:00起床,没有休息日,除午餐短暂时间外,晚上7:00之后才能休息,抢工期时间甚至要超时加班工作,每天高负荷工作,超长的工作时间和较大的工作强度使得工人一天劳动下来,精疲力竭、非常辛苦。 (2)居住环境恶劣

调查显示66.46%的建筑行业农民工认为居住环境一般,12.22%的工人认为居住环境差。通过实地调研,将近75%的建筑工人居住在建筑工地临时建造的铁皮房中,房内设施简陋,缺乏基本的居住设施,有的施工住房里面还摆满建筑材料和工具,住房附近更是垃圾成堆,气味难闻。

(3)伙食条件较差

建筑行业农民工是在临时搭建的食堂里面就餐,一日三餐单调且营养差,餐厅没有桌子椅子,建筑工人都是蹲在地上吃饭。食堂内往往也是杂乱不堪,缺乏卫生措施,对就餐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对饭菜质量和价格方面满意度较低,平均饮食成本在每月200-300元,大多数工人一个星期左右会改善一次生活。

(4)精神生活匮乏

建筑行业农民工闲暇时间有限,业余生活比较单调,使得建筑业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处于空白的状态,企业组织的文化活动也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建筑工人以睡觉、看电视或者看报纸等方式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匮乏。

2、权益维护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工作强度太大

建筑行业受季节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大,冬季几乎都要停工,而夏季就要赶工期,如果前期受天气的影响耽误了工期,后期就更是要大强度地加班以按期竣工。为了节约、成本,增加效益,要求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强度;一些大型的建设工程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甚至长达数年,为了抢工期和尽早竣工,要求农民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持续的高强度工作。

(2)加班情况严重:除了不能施工的天气,建筑工人一周要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将近十几个小时,夏天有时工作时间将近13个小时,远远长于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规定。这表明了建筑工人的加班情况严重,而且调查中82%的建筑工人加班得不到相应的工资补偿。面对高强度的劳动负荷,占11.43%的建筑工人感觉吃不消,长此以往,很多建筑工人随着年龄增加会患上职业病。

(3)工伤事故频发

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每天工作时间8 小时以内的仅占0.9%, 8 -10小时之间的达到3.1% ,10至12小时小时之间的达到30.0%. 12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5.1%。许多用人单位缺乏对农民工进行基本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也不提供安全保护措施即使有一些非常简陋的防护措施,也起不到相应的防护作用,致使许多农民工致病致残,甚致丧失劳动能力只好返回农村。

(4)劳动合同不正规

建筑行业农民工学历普遍较低,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了解较少,用工单位很少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致使劳动者对签订劳动合同观念淡薄;许多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履约率更低,调查显示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仅占28.0%,没有签订的占了72.0%,有16.1% 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即使在已签约的劳动合同中也存在很多无效条款和霸王条款, 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仍有一部分建筑工人认为劳动合同的执行情况差,在施工现场工作中实际情况与合同不相符合,农民工权益受侵害情况严重。

(5)无社保情况严重

在社会保险方面,建筑行业农民工除了少数管理人员以外几乎都参加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缴纳比例26.63%,失业保险缴纳比例15.35%,工伤保险缴纳比例32.54%,医疗保险缴纳比例26.23%,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以上保险是否缴纳,很少有人愿意自觉缴纳社保费用,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建筑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6)工伤处理意识差

建筑行业农民工对工伤处理情况满意程度较差,在工伤处理过程中,医疗费用多由建筑工人自己承担,企业往往找各种理由,拒绝履行自己的责任;导致了26.6%建筑工人对工伤的界定不清楚,只在特别严重时才申请补偿。

3、社会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医疗状况堪忧

施工单位对工人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重视,大部分的建筑行业农民工并没有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建筑行业的劳动强大较大、危险性较高,建筑工人对自身的安全状况比较担忧。高昂的城市医药费和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让他们很难得到正规医院的治疗,他们在生病时多选择去药店买药进行治疗,并且有部分建筑工人在生病时选择能拖就拖。

(2)社会保障较差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队伍规模庞大、身份特殊、地位尴尬、流动性强,导致他们在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诸多方而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一方面,农民工社保意识淡薄,社保认知程度低。许多农民工对社保基本政策及其有关规定了解得不多、不深、不全面,缺乏自我保护、自我维权意识,特别是在自己工作区域发生变化时主动维持、保留、接续社保关系的意识相对淡漠。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具有不稳定性和高度流动性特点,这种流动不但在同一城市内部,还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跨地区流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关系也必然跟着流动,也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的管理和转移都很困难。

4、子女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子女教育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子女失学率高

目前,在全国各种不同类型的适龄儿童中,建筑行业农民工子女的失学和缀学问题依然较为严峻。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九个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情况的调查,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xx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各种限制政策,流动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达9.3%,近半数的流动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其中,在北京流动人口子女中,小学阶段入学率为90%,而初中阶段仅为20%,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流动子女面临就学困难或虽能就学但没有教学质量保障的不利处境;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数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未能入学的儿童中“童工”现象突出,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这一系列的数字无不让人触目惊心,同为中国儿女,本应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而因为他们是农民工的子女,在起点上就失去了受教育的起跑时机。 (2)学校学习困难

目前建筑行业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第一,公立学校。因为当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仅仅只够维持当地区儿童入学,若再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政府又不增加教育经费投资,公办学校是难以维系其正常运行的。另外,不少民工子女学习基础较差,素质较差,老师的教学难度大,学校怕拖了教学质量的后腿。因此为了自身的生存,公办学校只好找出各种理由,拒招农民工子女。第二,正规民办或私立学校。但是这类学校收费较高,需要学生家长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但是,大部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是无以支付这一高昂的费用,因此,总的来说进入这类学校学习的学生比例较低。第三,当地的民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确实令人堪忧,一是外部环境恶劣,打工子弟学校大多处于城市化的边缘位置,并没有作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也没有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范围内。不是师资力量不好,就是天天面临着资金问题。就是有幸就读公立学校的民工子女,也身处被本地孩子歧视和取笑的尴尬处境。

(3)教育状况堪忧

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学历较低,普遍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并不能辅导自己的孩子.大部分父母仪是关心自己的工作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只是简单了解,还苦于自己的受教育情况和公立学校昂贵的借读费没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他们有的将自己的孩子带来城市上学,希望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却被留在老家中上学,因为城内的学校收费较高且要求颇多.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并且,由于外来务工的工作的流动性大的原因导致孩子频繁转学使学习环境变换,不能使孩子安定学习,更有甚者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无处倾诉,逃学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十分普遍,在网络中寻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或偏执抑郁,普遍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

四、改善措施

从生活质量、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低,对自己生存现状满意度评价普遍较低。在生活质量方面,居住和饮食条件较差,业余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匮乏;在权益维护方面,工作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用工单位很少与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伤处理中,医疗费用多由建筑行业农民工自己承担;在社会保障方面,用工单位很少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农民工很难得到城市的社会救助,生病时,很难得到大医院的正规治疗。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建筑行业农民工整体素质

建筑行业农民工素质较低是制约建筑行业农民工就业的长期因素,从根本上看国家应该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农民工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整体提升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让建筑行业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逐步做到建筑行业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就业标准一致福利待遇工资待遇一样。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下层,很少享有社会保障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工逐步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农民工的养老、工伤保险,确保其先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失业医疗和生育保险,力争做到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保。

社保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员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形式,深入建筑行业农民工密集的工地、社区、厂矿等进行社会保险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社会保险,参加社会保险。注重培训教育,提高建筑行业农民工综合素质.办好民工学校。让城市走进建筑行业农民工生活,让他们融入和谐城市,要通过切实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管理和服务并重、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来达到。通过法律援助中心等为民服务的单位,为建筑行业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解决他们的维权问题。工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民工的诉求,要给予满腔热情的帮助。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建筑行业农民工能够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消除社会歧视现象。应在城市建立社会救助体制,应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并通过职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建立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远期来看,还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社会保障统一体系,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的作用逐步消灭农民工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使建筑行业农民工作为社会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与其他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社会保障。

3、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

政府应在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使农村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下一代的人力资本积累奠定基础,目前我国还有20% 左右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些农村初中辍学现象十分严重,这部分孩子受教育有限,即使将来有迁徙自由,也很难在城市就业这将为以后的就业埋下更多的隐患。

农民工子女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也是未来振兴国家的主要力量。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机制,打破地域界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学校教师要关爱外束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做到公平教学,对本地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视同仁,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同哩快乐地学习成长。在努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宦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竞价排名服务合同_合同范本

范文类型:合同协议,适用行业岗位:服务,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竞价排名服务合同(一)

一、定义及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在本合同中指______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2.代理商:指已预先获得甲方授权向客户销售______竞价排名,并代理客户向甲方进行竞价排名申请及支付费用的服务商。

3.用户: 指符合本合同规定的条件并已通过其代理商或直接向甲方支付服务费用,使用“______竞价排名”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简称 “乙方”)。

4.______竞价排名: 指甲方向乙方提供在甲方搜索引擎网页搜索结果页面中,以关键词在线竞价方式展示乙方网站信息的一种有偿服务,该服务遵循同一时间价格优先,同一价格时间优先的原则,具体服务内容由本合同的相关条款规定。

5.“推广费”的预付款: “推广费”是为乙方购买“______竞价排名”服务中关键词所产生的点击费用,“推广费”最低的预付款为rmb____元,不设上限。

6.“专业服务费”: “专业服务费”是指用于购买甲方向乙方提供“______竞价排名”的专业服务,“专业服务费”的最低付款为每年rmb____元,乙方向甲方支付“专业服务费”后, 甲方将向乙方提供以下四项专业服务:

1)咨询服务: 甲方将帮助乙方根据其业务领域,推荐与乙方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关键词。

2)开户服务: 甲方帮助乙方注册“______竞价排名”的管理帐号,指导乙方使用管理帐号中的相关功能。

3)管理服务: 甲方协助乙方进行“______竞价排名”的管理帐号日常维护,协助乙方撰写关键词对应的网站信息描述和调整每一个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中的位置。

4 报告服务: 乙方可以随时查询关键词点击量统计和费用统计报告,并可以得到定期的分地域统计报告。

二、合同的确认与接受

1.乙方必须完全同意甲方在 www. _____________________.com网站上公布的所有服务条款,自行或授权其代理商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______竞价排名”的正式用户,按照服务条款使用该服务。

2.乙方使用甲方“______竞价排名”的行为将视为乙方对本合同全部内容的接受。

3.乙方使用甲方“______竞价排名”时必须严格遵守本合同。

三、甲方“______竞价排名”的服务内容

甲方于收到乙方直接或由通过其代理商向甲方全额支付的“______竞价排名”相应的费用并且审核通过乙方提交的关键词后,依本合同提供以下服务:

1.乙方的网站信息将出现在甲方搜索引擎的指定关键词网页检索结果页面中。

2.乙方可以随时调整所提交关键词的每次点击单价,以控制自己网站或网页在指定关键词检索结果的排名。

3.乙方可以根据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______竞价排名”的管理帐号,查询自己提交的关键词查询信息的点击量统计报告、费用统计报告。

4.在甲方提供的搜索引擎中,网民每点击一次搜索结果中乙方提交的关键词信息,系统自动从乙方的“______竞价排名”推广费的预付款中扣除一次点击费用,每次点击价格起价人民币______元,以1分为竞价单位,无上限。

5.当乙方“______竞价排名”的管理帐号内余额不足以支付其关键词的点击费用时,乙方或其代理商应及时向甲方续费,如因乙方或其代理商没有及时续费而造成乙方关键词下线导致乙方无法享用“______竞价排名”服务,甲方不承担责任。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