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流失

流失范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流失相关内容的范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流失问题。

分享

浏览

9

范文

4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状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企业,全文共 1470 字

+ 加入清单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状况调研报告

XX年05月《中国青年报》报导了xx市正阳河、老都一处、松花江大饭店、紫罗兰摄影社、光明眼镜店等12家国有商业企业,完成了国有资产退出改革,退出的国有有形资产总额近3亿元,变成清一色民营股份制企业。而在改革转制中,这些国有商企的资产均由该市商委委托评估中介机构评估、经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后确定其价值。评估的内容只针对有形资产,对商标、商号等无形资产均未评估。对此,经济专家表示了忧虑。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历来没有被十分重视,在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这一问题应该被提出并值得高度注意。

商标、商号还不是无形资产的全部。现代会计理论认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资产的总体。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直接触摸到的隐形存在的资产。所以它实质上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法定权利、特权或优势的固定资产。拥有这些资产的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特殊的有利地位,从而使企业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益。 我国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20条规定“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指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 对生产经营与服务能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 遵照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并参照国际惯例,无形资产的基本内容还应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的使用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设计等工业权;商业秘密;土地使用权等。

一、导致转制过程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客观方面的原因

无形资产的特性是导致其易流失的客观原因。

1、无形性。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其功能作用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只能存在于在观念中,因而它极易被人们忽视。在改制中,就会存在低估和不确认无形资产的现象。有些无形资产如企业形象、自创商誉、厂商品牌等没有加以核算和反映,在对外的财务报告中也不加以说明;或者无意或有意忽视转制企业的专有技术、专门人才、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对于商誉等无形资产也不加以确认等等。常常会由于遗漏这些无形资产项目而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

2、不稳定性。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其可以为企业带来超过一般企业的盈利水平。但这种盈利水平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依赖于人为的估计和判断。而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受环境的影响;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也是一样,特别是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技术进步加速,对无形资产可使用年限(主要是带来超额收益的年限)产生了影响,尤其是技术型无形资产,很可能一项无形资产才开发出来就走向了淘汰。这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到在企业转制时对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一些企业就可以利用无形资产的计价做文章,操纵价格,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导致转制过程中无形资产流失的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无形资产缺乏利益主体的关注。作为企业重要资产的无形资产,其作用是可以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它应当是企业经营者关注的焦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无形资产的状况优劣以及是否完整、安全与其经营业绩评价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缺乏关注,其现实表现为淡薄的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保密意识和缺乏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而面临转制时,由于经营者占大股的政策,使得经营者在企业资产的评估问题上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当事人”,更是很难要求其公正地来对待本就容易被其他人忽视的无形资产了。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薪酬涨幅和员工流失率亚洲最高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职员,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薪酬涨幅和员工流失亚洲最高

根据翰德咨询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有32%的受访者表示求职者对薪酬的要求提高了20%以上,这一比例居亚洲各受调查市场之首。

随着CPI的大幅上涨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吸引管理人才,越来越多的中国雇主准备大幅提高工资,并且加大了年终奖的额度。然而,他们可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支持这一论断的是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公司翰德咨询最新发布的《翰德季度就业调查报告》。翰德上海总经理AngieEagan在解读这份报告时说:“较之于亚洲其他受调查市场,中国的雇主将不得不支付最高的薪酬和年终奖,然而这样的策略未必能奏效,因为他们还将面临亚洲最高的人员流失率。”

根据翰德咨询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有32%的受访者表示求职者对薪酬的要求提高了20%以上,这一比例居亚洲各受调查市场之首。相比而言,日本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了薪酬增幅超过20%的预期。

除了上调薪酬,今年雇主还计划大幅提高年终奖额度。各行业领域中,有66%的受访者计划将年终奖额度提高10%以上,其中有24%的受访者表示其年终奖增幅预计超过20%,这一比例同样高于亚洲其他受调查市场。

尽管薪资和奖金都明显增加,员工流失率仍较上一年大幅上升。有47%的受访者表示,过去十二个月的人员流失率超过10%,其中有13%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人员流失率高达20%以上。较之于亚洲其他受调查市场,中国的人员流失率最高,是日本员工流失率的两倍有余。

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员工流失率呢?报告显示最重要的原因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有22%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个原因,这一比例高于亚洲其他受调查市场。AngieEagan说:“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强劲,一旦员工感到没有足够的上升空间,跳槽轻而易举。”

展开阅读全文

镇关于乡镇年轻干部流失的问题与对策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部长,全文共 1562 字

+ 加入清单

镇关于乡镇年轻干部流失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面临着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普遍存在着四感,即政治上有失落感、工作上有挫折感、前途上有茫然感、生活上有贫困感,因而不少人另谋出路。从XX年至今,已有11人流失(全部属事业单位干部),其中停薪留职10人,调动工作1人,留下的年轻干部不少人也是左顾右盼,去意彷徨。

原因与症结

目前,年轻干部的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上有失落感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乡镇干部很“吃香”。在子女安排、招工招干、工作安排等方面有“特权”,到农民群众中是领导,有威信,有号召力,有荣誉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行政干部的“特权”丧失殆尽。所做的工作无非是要粮、要钱、要命(指计划生育)、催工(指义务工),什么事都靠跟村干部讲感情说好话才可能得到配合,工作才能完成,乡镇干部普遍对此感到很无奈。加之前一段时间一些宣传媒体大肆歪曲乡镇干部的形象,把乡镇干部刻画成不是歪戴帽子斜瞪眼、张口骂娘、出口成脏,就是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再不就是贪官污吏、社会蛀虫,严重丑化了乡镇干部的形象,深深刺痛了乡镇干部的心,老年干部无可奈何,摇头叹息,年轻干部由此也滋生自卑感,认为行政干部不如教师,连找称心如意的朋友都难,不得不降格以求,而且成功率大打折扣。

二、工作上有挫折感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一环套一环,中心连中心。农业生产、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税收缴、计划生育、民事纠纷、社会治安、土地调查等等工作日益复杂,并且由于农村思想工作有所削弱,一些群众不愿承担对国家集体应尽的义务,拖欠农业税、乱占耕地的事比比皆是,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担子越来越重,而且现在村干部要求解决问题、落实工作任务时,两只眼睛只盯着书记、镇长,对副职干部也只是应敷,对于一般的年轻干部基本上就是视而不见了。有的年轻干部下村安排工作,连饭都没有着落的不在少数,更不用说完成工作任务了。领导干部则认为村里什么事自己不亲自出马就办不成,埋怨年轻干部没有能力,缺乏水平,弄得他们里外难为人,好比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工作搞“馋”了,后悔当初走错了路,学错了手艺,稍微有点门路的,就停薪留职或下海务工。要不就干脆回家带小孩。我镇流失的11人中有9人外出务工,1人在家带小孩。

三、生活上有贫困感

随着财税体制的改革,财政分灶吃饭,由于供养人员过多,乡镇财政日渐吃紧,乡镇干部工资待遇很低不说,还不能按时兑现。这11个年轻干部中,工资均在400元左右,且一年按年初、年中、年终分三次发放。年轻干部一般家底薄,没有积蓄,而物价一涨再涨,既要正常支出,又要养家糊口,遇上亲朋好友有喜事送点礼金后,这点微薄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与某些特权部门相比,乡镇干部的工作难度大、付出多,而得到的很少,住破房、吃粗粮,生活窘迫,导致心理严重失衡。加之在客观上存在政治水平、政策水平的差异,使部分年轻干部认为政治上无盼头,生活上少甜头,因而产生“逃岗”的念头。前两年部分乡镇的选调生撂担子的现象就缘由如此。

四、前途上有茫然感

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用人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用人制度。体制上不够完善和用人上存在的问题,使乡镇年轻干部产生了误解。一些干部认为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拍的,拍的不如送的,认为自己一没有关系,也没有机会与领导接触,二没有经济作后盾搞感情“交流”,提拔无望,不知出路何在,深感前途渺茫,加之近几年机构改革步子不断加快,力度越来越大,有些年轻干部就悄悄打起小算盘,总是要“走”的,迟走不如早走,不如趁年轻没负担出去捞一把划算,于是乎找领导办停薪留职手续,下海弄潮去了。去年我镇经管站的一名女干部就转进了教育界,选择了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止税款流失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随着新税制的全面实施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日益深入人心。使用和管理日益为各级税务机关所重视。经过几年的实践,在管理方面也不同程度地暴露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利用偷税案屡屡发生。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至今对案件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还不能将利用发票偷税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xx大案,导致的不仅仅是社会物质和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而更深远的是精神上的损失。可以想象,当屡屡发生的案件,对人们心灵的震撼从最初的触目惊心,到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这种心态发展下去,丧失的不只是人们心目中的“税法”观念,而是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因此有效地遏制利用进行偷税犯罪活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虚开现象严重。所谓虚开是在无任何商品交易行为(购销行为)的情况下,利用所持有的,采取无中生有或以少开多的手段,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或介绍他人虚开。

(二)人为的调节进项税额。造成零申报、负申报。由于不仅是纳税人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商事凭证,而且是兼记销售方纳税义务和购货方抵扣税款的重要凭证,该发票不仅具有较强的以票管税作用,更重要的是将一个产品从最初生产到最终销售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链条,体现了流转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正因为“抵扣制度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一些人千方百计在扣税环节上动脑筋,作文章。其主要表现一是,根据销项税确定进项税。纳税人月末进行核算先将当月销项税额计算出来,然后再设法开具同等金额的进项税票,于是出现了怪现象之一“零申报”。本市某外资企业98年人为调节进项税达7000余万元。二是,非法索取进项税发票,多多益善。月末一次性抵扣,造成进项税大于销项税,于是出现怪现象之二“负申报”。

(三)人为调节销项税。在开具销售发票时,采取上下联次、内容、数额均不相等,或大头小尾分别填开办法,其目的是缩小销项税额。达到偷税目的。

(四)骗购。当前骗购现象十分严重。偷税分子多采取编造假姓名,利用假身份证、假经营地址,骗取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骗购,以“开票“为主要经营项目,一旦败露,迅速逃离。甚至有的偷税分子一次注册几家,十几家公司,进行犯罪活动。

(五)开具假发票。开具假发票一般为合伙经营。犯罪团伙以私英盗窃、收售假发票为主要经营手段,私自刻制有关公司图章,经营地点不固定,流动性很强,不易抓获。市稽查局于98年6月6日与天津市公安十七处配合查获了一起开具假发票的犯罪团伙,犯罪分子与其团伙(浙江人)在天津、北京、秦皇岛等地进行虚开犯罪活动,先后为二十几家企业虚开发票,办案人员搜出空白假发票216本,犯罪分子4人被逮捕归案。

违法问题,直接影响税务机关依据发票控税、计税、征税、查税。链条作用被冲淡,形成管理上的失控,使国家税款严重流失。我市国税稽查机构自94年8月机构分设到99年末,共检查各类纳税单位157266户,其中有问题户76843户,占补户数48.46%。查出应补税款为189226万元,查补税款数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什么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千方百计在上大做文章,达到其偷税获利目的,且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仅从以下几方面剖析。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